王烔民俗博物館

王烔民俗博物館由開封籍收藏家王丙森先生創辦,館藏展品46000多件,並在開封縣萬隆建設有收藏基地和藏品庫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烔民俗博物館
  • 類型:博物館
  • 屬性:民俗
  • 創辦:王丙森
展廳簡介,展廳布局,

展廳簡介

王烔民俗博物館經過三年的籌備建設,一期基本建成,博物館圍繞“民俗中原,老家河南,”為主題陳展設計,整個展區分為六個展廳,分別是:漢風古韻展廳,大宋百工展廳,交通車馬展廳,臥榻升香展廳,市井民俗展廳和火紅年代展廳。

展廳布局

一、漢風古陶——黃河古陶文化展廳
(一)綜述
陶是人類文明的先聲,也是人類藝術的源頭,在陶器悠久的發展歷史中,尤以漢陶是最為著名,漢代制陶業頗為發達,種類十分豐富,製作工藝高超,所制陶器具有濃厚的生活與時代氣息,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關係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展廳以漢陶為為主,展出以漢代中原地區為主的民間生產、生活的陶製用具模型,有盛糧食的陶糧倉、有日常飲用水的陶井、做飯的陶灶、盛水的陶瓶、裝酒的陶方和喝酒的陶酒杯
1、清中期淄博窯醬釉婆婆車
本藏品俗稱“婆婆車”,是清代山東淄博窯重要的民間實用陶器,相當於現在夏天時使用的嬰兒童車。在古代,照看小孩的老婆婆,會將小孩放在上面,確保小孩不會亂爬。在陶器底座的中間有一個圓洞,小孩大小便時,大小便就會通過圓洞掉到下面,陶瓷的嬰兒坐具,尤其清洗方便並且衛生,清洗時用水沖洗即可。而且小孩在夏天坐上陶器會感覺涼爽,很舒服。
2、漢代灰陶糧食大瓮:
在河南這樣的壇叫“面壇”或“大缸”,一般用來盛糧食和麵粉。大缸高80公分口徑,是漢代大器之作,俗話說“大器晚成”,這樣碩大的漢代陶器,古代都是用麥秸燒造,十個難以燒成一個,另外,能保存到實屬不易此缸整體器形碩大,雄渾雅健,是難得一見的漢代灰陶重器,在國內中實屬罕見。
3、漢代硃砂紅灰陶盤口瓶
漢硃砂彩虎頭環灰陶盤口瓶是漢代典型的生活用具器物,該種陶瓶是由商周時期的青銅瓶演變而來。該展品通體飾以礦物質大紅硃砂彩,通體大紅色彩,喜慶奔放,歷經兩千年的歲月,硃砂紅鮮艷如新。盤口瓶的肩部兩側對稱裝飾虎頭銜環,所以這種樣式的瓶又稱“虎頭瓶”。這種虎頭瓶瓶肚豐滿圓潤,端莊大氣,瓶口為向外延展,好似一個大盤放在瓶的頂部,因此這種虎頭瓶又稱為“盤口瓶”。
二、大宋百工——民間手工藝展廳
“大宋百工坊”是指北宋時期被嚴格控制在官府手工業作坊中勞動的專業匠戶,他們具有專門技能,主要從事於金、石、竹、漆、土、木和紡織等行業。在當時紛亂的社會背景下,大宋百工坊致力於保護瀕臨失傳的中原地區純手工藝製作技藝,成為一座活的民間手工藝博物館。
本展廳以大宋百工坊為題,主要展出民間手工藝的女紅(gōng),即婦女以手工製作出的傳統技藝,像是紡織編織縫紉刺繡拼布貼布繡剪花、漿染等等。
1、民國刺繡霞帔:
古代婦女的一種披肩服飾。顏色分紅、藍、黃、絳紫、粉紅、天青等,宋以後定為命服,隨品級高低而不同,到了明代更是對霞帔作了詳細規定,一品至九品,各有不同。到了民國時期,思想開放,打破等級禮數,逐漸演變為民間女子重要場合的裝飾服飾
2、開封產向陽牌縫紉機
開封產向陽牌縫紉機商標是兩片綠葉襯托著3朵金黃色的向日葵花,在當時那個年代,能買上三轉一響帶咔嚓的五大件,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三轉就是腳踏車、縫紉機、手錶,一響就是收音機,咔嚓就是照相機,可見縫紉機的地位不可小覷。本館收藏了大量解放後開封產的輕工業產品,例如:矛盾牌肥皂、開封牌電視機、傘塔牌香菸,這些藏品也是開封曾經的工業輝煌歷史見證。
三號展廳:交通車馬——近代交通用具展廳
該展廳主要以太平車為展示主題,據史料記載,太平車最早出現在宋代,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描繪有幾輛用4匹或2匹健騾拉的太平車。直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生產隊里還不斷使用。隨著農用拖拉機、機動三輪車乃至汽車紛紛開進“尋常百姓家”,曾經作為重要運輸工具的太平車,也消逝在歷史的塵煙中。
1、 四輪民間太平車
豫東四輪民間太平車是古時最為實用的交通工具,韁繩一端縛綁在牲畜的軛套上,另一端縛扎在車軸上,雖然車速很慢,但行進十分平穩。另外,它還具有載重量大的特點,非常適宜於在地勢平坦的地區短途運輸量大。
2、 民國木製馬拉轎車
載人,或運貨。歷史極為久遠,它幾乎與人類的文明一樣漫長。一直到19世紀馬車仍然是城市交通的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人們喜歡馬車的優雅和詩意,喜歡乘坐馬車從容地穿過鄉村大道或古舊的城區街巷去訪問朋友。隨著火車汽車的出現,車輪轉動的速度越來越快。至此,馬車黃金時代宣告結束。
第四號展廳提名為臥榻升香——近代床具展廳
常言道:一世做人,半世在床。床,和我們每個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形態各異的老床、張張有雕刻,件件有畫工,是家具中的集大成者,成為情感、性格、思想、文化和技藝的結晶體,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色,為歷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量依據
1、四進戲曲人物進士床,主要以穿雕和浮雕為主,局部採用鏤空雕,四進主要是一道脫鞋,二道脫衣服,三道放馬桶,四道上床睡覺,除了四進也有三進,二進,零進床,床的進數越多,越顯示出床主人身份的高貴。
五號展廳:市井民俗——民俗生活實物展廳
常言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民俗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各個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本展廳展示了反映民俗風情、生產、生活民俗實物,這些民俗實物真實、直觀、貼近我們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也許我們的母親、母親的母親都使用它們!現在它們和我們的親人一樣,正在漸漸離我們遠去!
1、 古代洞房婚俗場景
婚俗較為普遍的程式就有:提親、合八字、相親、定親、換帖、送好、過嫁妝、鋪床、迎娶、聽房、謝媒、回門、開箱等20多項。這裡是迎親用的花轎。迎親時新郎騎著高頭大馬,身披紅花,一路吹吹打打來迎娶新娘。新娘要拜別父母,哭著上花轎,一是表示捨不得離開父母,二是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新娘不哭是要被人笑話的,意思是害怕嫁不出去,急著出嫁。
2、 民國圓柱道符木印版
在印版上塗長一層油墨,將紙放置於印版之上,將紙提起就會發現印版上的圖案會清晰出現於紙上。目前河南滑縣年畫博物館有一個類似藏品,本館有一個,截至目前全國收藏僅此兩個。非常珍貴!
展廳六 火紅年代——農業題材宣傳畫展廳
本展廳,以農業和農村生產生活題材的宣傳畫為重點,並且多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場景,一幅幅鮮活的畫面,是我國社會主義農業大發展的一個縮影,這些在宣傳畫場面宏大,內容生動、樸實、題材豐富、活潑,是解放後紅色宣傳畫作的精品。
本館館藏紅色題材宣傳畫有120多個題材,近5600多張,包括抗戰題材、抗美援朝、學大慶學大寨、毛主席像、教學掛圖、年畫題材、改革開放等,由於場地原因,其它藏品,本館將分期分批展出。
1、《五個里程碑》三拼宣傳畫
在所有的宣傳畫中,本館精品收藏是三拼宣傳畫《高舉毛主席民眾文藝路線,緊密團結在毛主席周圍》(簡稱《五個里程碑》),由三張兩開的畫作拼接而成,是文革期間最大的宣傳畫。在招貼畫中堪稱巨作。畫作中毛主席身著綠軍裝,背手眺望遠方。身後的中國共產黨黨旗鮮艷奪目,在紅色大地上的五個革命聖地躍然紙上——韶山、井岡山、遵義會議會址、延安寶塔山、北京天安門。這五個圖像是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形象象徵,習慣稱為“五個里程碑”,這幅畫因此而得名。1967年10月,原稿入選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毛澤東革命路線勝利萬歲”全國美展。《五個里程碑》(紙上水粉)是當時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學生王暉繪製。
2、清代官斗
清代官斗是清代官府使用的標準糧食量具,其中古代量具“斗”的標準,由官署定製。通常以官署“簽筒”25倍的容積為1斗,這個官斗在山西收集。
3、《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宣傳畫
最初描述文革的獨特的卡通宣傳畫,構圖精美的文革畫,熱火朝天的大躍進場面,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表情豐富。包括了農業學大寨,人定勝天、開山治水,肅劉反修,紅小兵,毛澤東思想等文革題材和故事,應有盡有,本藏品實乃文革期間的《清明上河圖》,能較豐富地反映當時人民大生產的場景和社會精神面貌。
鎮館之寶——漢代石磨
最後大家一起參觀本館的鎮館之寶“漢代民間加工糧食的工具實用精品收藏——漢代石磨,石磨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此磨為標準的漢代石磨.直徑公分.出土於河南開封,由兩片石片組成,兩層的接合處都有紋理,糧食從上方的孔進入兩層中間,沿著紋理向外運移,在滾動過兩層面時糧食被研磨磨碎,形成粉末麵粉。應該說這是同類物品中最為完好的.製做工藝也頗為精湛.是一件非常難得的藏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