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澄(革命烈士)

王澄(革命烈士)

王澄,1914年生於江蘇省鎮江。1932年王澄在鎮江中學讀高中,正值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十九路軍的失敗,使他對國民黨政府推行的反動政策十分不滿,和同學們一起組織抗日宣傳活動,還積極參加了軍事防空訓練,隨時準備報效祖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澄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14
  • 逝世日期:1944
  • 職業:軍事指揮員
  • 畢業院校:鎮江中學
  • 信仰:  共產黨
簡介,特寫,事跡,紀念,

簡介

王澄(1914-1944) ,男,原籍江蘇鎮江,生於上海。一二八抗戰後,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抗日義勇軍,任魯蘇皖邊區游擊指揮部大隊長。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團長,蘇四區游擊指揮部副旅長兼團長、新四軍一師三旅八團團長、東南警衛團團長、東南行署主任等職。1944年12月在與日偽軍的戰鬥中犧牲。
王澄

特寫

王澄出生於一個小職員家庭。1932年,在鎮江中學讀完高中。1937年“八一三”日軍進犯上海後,王澄前往啟東縣久隆鎮做防空監視哨工作,任班長。1938年3月,參加了由愛國志士瞿犢領導的抗日游擊隊,任副中隊長。1939年8月,部隊改編為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第二縱隊第五支隊第四大隊,王澄任大隊長。這期間,王澄經常組織官兵前往駐在毗鄰地區的新四軍挺進縱隊參觀,加深了對新四軍的認識。是年底,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0年2月,他當選為四大隊中共分支部委員。同年6月28日,國民黨頑軍集中了13個團的兵力大舉圍攻新四軍“挺縱”駐地郭村地區。他立即與中共黨內同志組織暴動,將部隊拉到新四軍駐地,進行正面阻擊,重創國民黨頑軍,取得了郭村保衛戰勝利,和全體官兵受到新四軍陳毅等首長的親切接見和表揚。是年7月,部隊改編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一縱隊第五團,王澄任團長。參加了著名的黃橋決戰。戰後,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第五團團長。1940年12月,任江蘇省第四區游擊指揮部第三旅副旅長兼五團團長。是月下旬,王澄率部參加了如東縣掘港保衛戰。1941年初,任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第八團團長。1942年3月,赴華中中共黨校學習。結業後,受命擔任蘇中四分區東南警衛團團長,與海啟縣委領導一起以主要精力發動民眾,加強地方武裝建設。是年9月,根據縣委決定,王澄以“東南人民抗日自衛總隊部”的名義,發布了全面開展“九一八”游擊運動的訓令。短時間內,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清鄉”鬥爭高潮。同年10月8日率部攻克新港鎮據點。接著又圍攻聚陽鎮偽軍,迫使偽軍撤走。1943年12月,兼任東南行署主任,負責軍隊建設、政權建設和統戰工作。
1944年5月22日夜,王澄率部攻克豎河鎮據點,給日偽以沉重的打擊,被敵稱為“猛虎”,十分忌恨。1944年12月25日,團部和縣委、行署機關駐在今啟東縣巴掌村附近。由於我方電台被敵偵悉,26日晨日偽軍百餘人三路奔襲我駐地。他立即同政委鮑志椿在村外察看敵情,準備組織反擊,不料被埋伏在附近的日軍特工隊發現,兩人同時中彈犧牲。為了紀念他們,犧牲所在地被改名為“王鮑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啟東縣人民政府為王澄修建了烈士墓。

事跡

1932年王澄在鎮江中學讀高中,正值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十九路軍的失敗,使他對國民黨政府推行的反動政策十分不滿,和同學們一起組織抗日宣傳活動,還積極參加了軍事防空訓練,隨時準備報效祖國。
1937年日軍進犯上海後,王澄被國民黨江蘇省政府派往啟東久隆鎮防空監視哨工作。1938年春,日軍占領海門,所到之處,燒殺姦淫,國民黨部隊聞風而逃,百姓民不聊生。王澄目睹這一切,憤然離開哨所,懷著抗日報國的決心,毅然加入了由進步青年瞿犢組織的抗日游擊隊,不久,游擊隊規模擴大,成立中隊時,王澄任副中隊長。7月,中共江蘇省委派中共黨員王進到瞿部任政訓員,吸收瞿加入了共產黨,並團結王澄、姚力等骨幹幫助瞿犢開展工作,王澄也得到了王進、瞿犢的培養和教育,政治覺悟不斷提高。
瞿犢的部隊英勇善戰,屢創日寇,深受當地人民的擁護,但遭到國民黨頑固派的忌恨。1939年初,大隊長瞿犢和政訓員王進被國民黨陰謀殺害,餘部又遭頑軍追殺,此時新四軍部隊尚未進駐蘇北,在此危急關頭,王澄和姚力毅然率領兩個中隊,投奔駐海(門)啟(東)地區的國民黨江蘇省常備第八團(即地方實力派顏秀五部),同年8月,王澄所部編為魯蘇皖邊區游擊指揮部第二縱第五支隊第四大隊,王澄任大隊長。
新四軍到達蘇北後為了團結,爭取國民黨各派系中的抗日進步力量,中共江北特委、蘇北特委和新四軍挺進縱隊先後派朱群、鄭少儀、周文在、鮑志椿等到第二縱隊開展工作,鮑志椿還在第五支隊部擔任政訓主任、政治教官。王澄積極參加共產黨在第四大隊組織的各種活動,經常組織官兵前往駐在毗鄰地區的新四軍挺進縱隊參觀,逐步加深了對共產黨的了解。他主動向黨匯報思想情況,借閱革命書籍。1939年底,王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0年2月,中國共產黨在第四大隊建立了中共分支部(後改為分總部),王澄被選為委員。王澄領導的大隊紀律嚴明,在當時複雜的鬥爭環境裡保持了旺盛的抗日鬥志、良好的戰鬥作風和軍容軍紀。由於王澄與新四軍接觸頻繁,國民黨頑固派千方百計想瓦解這支隊伍。不久便令第四大隊移駐泰州城內北山寺。5月下旬,又撤換了第五支隊隊長戴若平,派極為反動的陳東生任支隊長,擬把第四、第五大隊一起調往興化老閣一帶,緊靠國民黨政府主席韓德勤直轄防區,以隔絕其與新四軍的聯繫。為了應付突然事變,王澄和地下黨的總分書記姚力抓緊時機,在部隊中進行形勢教育,揭露頑固派的陰謀,並暗中加緊作好應變準備。6月28日拂曉,韓頑集中了13個團的兵力大舉圍攻新四軍駐地郭村地區。與此同時,顏秀五限令第四大隊當日午前開回支隊部駐地——泰州北40公里處的港口鎮待命。王澄部一到指定地點,即被第五支隊等嚴密地監視起來。王澄預感到頑固派的惡毒用心,就和地下黨員們連夜研究對策,決定組織暴動,以打亂頑固派的陣腳。次日,顏秀五扣押了地下黨派往泰州設法與上級黨組織取得聯繫的朱群及若干政訓員,並急令第四大隊第一中隊開赴泰州。王澄認為這是反共分子下毒手的信號,便立即與黨內同志擬定提前暴動的方案,決定將部隊拉到新四軍駐地。當日晚,王澄對部隊進行動員。隨後按預定計畫進行。王澄率隊襲擊了第五支隊隊部,將反動的支隊長、副支隊長扣押起來,同時解除了支隊部和重機槍連的武裝,並掃清了外圍障礙,俘獲了常備隊、保全隊、稅警隊的幾百人槍。30日凌晨,王澄率部馬不停蹄地揮師進入炮火連天的郭村。郭村戰鬥正在激烈進行。韓頑以眾兵力輪番衝鋒,新四軍挺進縱隊和前來馳援的蘇皖支隊堅守陣地。王澄率部及時趕到郭村,立即投入戰鬥,進行正面阻擊,使新四軍很快突出重圍,追殲逃頑。郭村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王澄和全體官兵受到新四軍陳毅等首長的親切接見和表揚。7月下旬,王澄所部正式改編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一縱隊第五團,王澄任團長。
1940年,王澄率部參加了著名的黃橋決戰。戰後,王澄部改編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第五團,王澄仍為團長,在第三縱隊司令員的率領下挺進通如海啟地區,執行開闢敵後根據地的任務。12月,第五團奉命與通崇(明)海啟人民抗日自衛隊合編為江蘇省第四區游擊指揮部第三旅,茅玷任旅長、王澄任副旅長兼第五團團長,部隊移駐如東縣掘港鎮。同兵力六倍於第三旅的徐承德、薛承宗部鏖戰3晝夜。緊接著,他率部與七團晝夜追擊潰退的徐頑殘部。1941年初,新四軍軍部在鹽城重建,第五團改編為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第八團,王澄任團長。
1942年秋,王澄赴華中黨校學習結束後,任東南警衛團團長。1943月,日偽軍開始在蘇中第四分區實施“清鄉”。當時,警衛團大部分兵力調出“清鄉”圈作戰,只留下小部隊帶領民眾堅持原地鬥爭。由於敵強我弱,部分幹部情緒波動,王澄一面深入做思想工作,消除他們的顧慮;一面挑選部分連排骨幹支援區隊,組織短槍隊,還把各鄉基幹民兵也組織起來,形成了縣、區、鄉三結合的抗日武裝和堅持內線鬥爭的網路,從而保證了堅持原地鬥爭的勝利。1943年9月,王澄以東南人民自衛總隊部的名義,發布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九一八”游擊運動的命令。在半個月內,王澄指揮全縣區隊、民兵2800餘人,包圍敵據點10處,作戰81次,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反“清鄉”鬥爭高潮。10月8日,王澄率部攻克新港鎮據點。接著又圍攻聚陽鎮偽軍,迫使偽軍撤走。同年12月,王澄兼任東南行署主任。
1944年上半年,敵人在所謂第一期“清鄉”和延期“清鄉”均告失敗後,又搞了個“高度強化清鄉”。為了從戰略上贏得主動,上級決定發動春季攻勢,首戰豎河鎮。王澄和海啟縣委副書記兼副政委鮑志椿反覆分析豎河鎮地理位置和偽軍兵力布防情況,研究作戰方案。部隊從正面攻擊據點,將守敵全部壓縮在碉堡內,然後進行喊話勸降,迫使殘敵棄守而逃。豎河鎮攻堅戰的勝利,推動了全縣反“清鄉”鬥爭進入主動反擊的新階段。接著,他和鮑志椿率領部隊連續同日軍作戰10多次,打垮了日軍的別動隊,斃傷敵數十人。
深秋,王澄及部隊在忠義鄉塌鼻子店附近被敵重兵包圍,王澄臨危不懼,沉著應變,指揮部隊突圍。戰鬥中,他右臂負傷,仍繼續指揮部隊戰鬥。次日,部隊轉移到海南區時,又遭四倍於自己的敵兵合圍,王澄急中生智,給敵人布下“迷魂陣”,派出兩個偵察小組正面牽制敵人,使敵腹背受壓,疲於應付,他本人則率大部隊則隱蔽待命,伺機安全轉移。在朱家飯店戰鬥中,王澄率領的東南警衛團一舉殲滅了日軍的一個小分隊,消滅了10餘人。在以後近半個月中,他指揮部隊同日軍打仗十多次,打死、打傷日軍30多人。東南警衛團威名大震,敵人聞風喪膽,十分恐懼地稱王澄、鮑志椿為“兩隻猛虎”。啟海人民則把他倆視作堅持反“清鄉”鬥爭的兩面旗幟,充滿了抗敵的信心和力量。
王澄不僅是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員,而且還是一個優秀的政治思想工作者。不管部隊打了勝仗還是敗仗,他都認真總結經驗,鼓舞戰士鬥志,以利再戰。每次戰鬥前夕,他總是詳盡地交代作戰任務和作戰方案,他沉著、冷靜、細緻周到的工作作風,贏得了全體指戰員的敬佩。他十分重視知識分子工作,每到一處,注意跟知識青年建立友誼,灌輸抗日思想,充分發揮知識分子在戰爭中的作用。
王澄性格豪爽,胸懷坦蕩,愛兵如兄弟,愛民似父母。他鄙視軍閥作風,嚴禁幹部體罰戰士,從政治上、生活上關心體貼戰士。他把部隊發給自己的津貼,大部分用於接濟戰士;行軍時,為體弱有病的同志背槍、背背包,把戰馬讓給他們騎;休息時,抽空教大家唱歌做遊戲,和戰士們打成一片,用歌聲笑語驅走疲勞,鼓舞部隊士氣;戰士們受了傷,他親自為他們包紮;戰士們英勇犧牲,他親自安葬他們。二連新調來的張排長在同敵人拼刺刀時陣亡,他下令要戰士們把張排長的遺體搶回來,不能再讓敵人在他的遺體上捅刺刀。他要求部隊官兵刻苦訓練,強調只有做到平時訓練多流汗,才能保證打仗的時候少流血。針對水網地區作戰特點,他要求每個戰士都要掌握兩種本領:一是撐高,二是游泳。這樣作戰時才有利於機動靈活地保護自己,打擊敵人。在民眾工作方面,王澄總是教育指戰員要牢記“人民軍隊愛人民”的宗旨,想民眾所想,急民眾所急。在反“清鄉”鬥爭後期,警衛團駐地一個叫彭少山的鄉農抗會主任被捕,王澄聞訊後,連夜派部隊將彭救出。部隊每次住進民眾家裡,他總是率先垂範,帶領部隊嚴格執行民眾紀律,幫助民眾解決各種困難。離開時,他要求指戰員們把從民眾家中借來的東西一一清點後歸還民眾,如有損壞,照價賠償。有時民眾出於感激,自發地送東西慰勞部隊,都被他婉言謝絕。
1944年12月25日晨,由於部隊電台被日軍偵悉,東南警衛團在聚星鎮東北巴掌鎮附近被日軍重重包圍。王澄和鮑志椿在村外察看地形、研究作戰方案時,被埋伏在附近建築物上的日軍發現,二人同時中彈犧牲。

紀念

2014年12月26日,王澄、鮑志椿烈士誕辰100周年、犧牲70周年紀念活動在啟東市王鮑鎮舉行。王澄(1914~1944)原籍江蘇鎮江,1943年初任東南警衛團團長。鮑志椿(1914~1944)江蘇常熟人,1944年6月任海啟縣委書記兼東南警衛團政委。1944年12月26日晨,兩人中日軍埋伏犧牲。1958年,啟海人民為紀念兩位烈士,將縣委、行署常駐的區、鄉命名為王鮑區、王鮑鄉(現為啟東市王鮑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