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波

王潤波

王潤波(1905-1933),四川開縣漢豐鎮(今重慶市開州區漢豐街道)西津壩人,1905年4月27日生,字啟大。黃埔軍校3期學員。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7軍25師149團團長。1933年3月11日,在長城抗戰中犧牲於北京古北口。時年28歲。國民政府追晉王潤波為陸軍少將。

1987年4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認王潤波為革命烈士。2015年8月24日,入選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潤波
  • 出生地:開縣漢豐鎮
  • 出生日期:1905年
  • 逝世日期:1933年
  • 職業: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7軍25師149團團長 
人物生平,少年時代,青年時代,參與戰役,人物評價,追悼紀念,

人物生平

少年時代

王潤波七歲啟蒙於東街閩鄉國小,後就讀於縣立高等國小堂。畢業後,隨父去巴州縣考入巴縣中學。其父王崇德參加過反袁鬥爭,1918年在川軍張沖旅部任咨議,翌年調入巴州縣知事。1920年回開縣後,不幸被駐軍團長魯平州殺害,家屬恐受株連,全家老小被迫逃到綏定檀木場達三年之久,王潤波亦轉學綏定聯中。由於王潤波天資聰穎,博學強識,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是學校的高材生,深得老師讚譽,同學敬佩。綏定聯中畢業後,因父歿,毅然承擔起操持家計、奉養老母、教育幼弟的責任。他常安慰母親說:“望老人家善自珍重,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兒今後一定要有所作為。”

青年時代

當時舊中國軍閥割劇,血雨腥風,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王潤波系國憂家恨於一身,在民主革命思潮影響下,毅然離家從戎。受民主革命思潮影響,經在上海的同鄉友人介紹,於1924年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1926年1月畢業時,因學業優異,精明強悍,被留校擔任四、五、六期教官,後受黃埔軍校命去重慶川軍劉湘部軍官訓練團任大隊長。他參加過北伐戰爭。1930年調中央軍部隊駐徐州擔任城防。1932年冬,王潤波僅27歲,就升任國民黨陸軍第十七軍二十五師七十五旅一四九團上校團長。
時值“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淪陷,東北軍民奮起抵抗,英勇殺敵,中華民族存亡牽動人心,抗日怒潮席捲全國。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增兵熱河,逼近長城,妄圖向北平、天津進犯。二十五師奉命由徐州星夜兼程急進馳援古北口,到達通縣集結後,即向長城古北口增援由熱河撤退下來的張學良部。王潤波在出發前夕曾向全團官兵講話:“我們即將開赴前線,日寇侵我河山,凡是中華兒女莫不切齒痛恨,保國衛民,人人有責。北上抗日,乃是軍人神聖職責,我們決心效命疆場,願為祖國灑熱血,不讓日寇進長城。”當時長城內外朔風怒號,冰天雪地,而二十五師全體官兵,衣裳單薄,腳穿草鞋,仍頂風冒寒,日夜兼程北上,向長城古北口進發。將士們個個精神振奮,鬥志昂揚,沿途百姓爭送茶水、熱湯,深表敬意和慰問。

參與戰役

一四九團是二十五師先頭部隊,奉命保衛古北口戰略要地。它位於冀遼兩省交界處,為天津門戶,長城要隘,河北屏障,得失與否,關係半壁江山的存亡。3月11日拂曉,古北口戰役打響了,日軍荒木大將調動飛機十餘架,輪番轟炸,大炮百餘門和坦克數十輛,向我軍龍兒山谷及將軍樓駐地狂轟猛擊,陣地一片火海。二十五師師長關麟征率一四九團,在與敵激戰中,擬強占潮河支流北岸(乾溝)高地。推進至山腰時,即遭敵人伏擊,雙方短兵相接,反覆衝殺,戰鬥激烈。敵人的一個火力點,將一四九團將士壓在谷地。在這危急之際,王潤波團長一手執槍,躍出掩蔽體,警衛排緊跟其後,前進三、四米,王潤波被日軍炮彈擊中,壯烈犧牲,屍骨無存,時年28歲。為民掩護主力轉移,七位士兵據守一個山頭,與陣地共存亡。後杜聿明代二十五師師長,覃異之繼任一四九團團長,繼續對敵作戰,援軍在南天門占領第二線陣地,阻止日軍瘋狂進攻。震驚中外的古北口戰役,戰鬥極為慘烈。一四九團僅存五人(四人重傷,一人輕傷),二十五師傷亡共4000餘人,日寇也橫屍遍野。
王潤波奉命北上增援,途經北平密雲縣曾給母親陳今圖寫了最後一封信。信中說:“日寇占領了東三省,又來大肆進犯長城,為救民族危亡,兒將率領部隊北上,奔赴長城,誓與日寇拚死鬥爭,與古北口共存亡,望勿以兒為念。”
王潤波為國捐軀。舉國悲傷,國民政府在北平、上海、南京等地舉行追悼儀式。稱為“國殤”,追贈王潤波為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其弟王宇人,奉召到古北口祭奠,相繼參加了北平、上海、南京等地為烈士舉行的追悼大會。

人物評價

蔣中正等23名國民黨軍政要員為王潤波烈士題寫了“血濺長城,心揄漢族”(蔣中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于右任)、“為國犧牲”(張治中)等輓聯。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兩周年,他的家鄉為祭奠烈士英靈。由開縣抗敵後援會在縣城內十字街口建立“抗日陣亡將士暨死難同胞紀念碑”一座,在碑的背面鐫有“古北口殉國烈士王潤波團長永垂不朽。”是日,舉行了紀念碑揭幕典禮和追悼大會。追悼大會在縣城公園內舉行,縣長黃際英主持,各機關法團學校師生及民眾參加,中午十二時鳴炮三響全體民眾為陣亡將士起立默哀致敬,極為隆重。

追悼紀念

1939年7月7日,開縣抗敵後援會,在縣城中心十字街建立了“抗日陣亡將士暨死難同胞紀念碑”,另面鐫刻有:“古北口抗日殉國烈士王潤波團長永垂不朽”。落成之後,在開縣公園內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並在縣城外西街住房建立烈士紀念樓。1940年3月12日在新修的忠烈祠內,又舉行了抗日陣亡將士官兵入祠的隆重儀式。在“文革”中,碑、祠被毀,蕩然無存。1987年4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認王潤波為革命烈士。1987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明書。1987年7月31日開縣政協為王潤波烈士召開了各界人士座談會,向王潤波烈士的後裔王一忱轉送了民政部頒發的“烈士證”。1987年11月25日,四川博物館於建章來開縣徵得王一忱同意,將王一忱保存的烈士遺像和訃告原件帶走,永久收藏。
2015年8月24日,王潤波入選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