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鈞

王洪鈞

(1922—2004)新聞學專家。天津人。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學院畢業,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碩士。曾在中央通訊社、《中央日報》社工作,後去台灣。1957年開始執教於政治大學新聞系及新聞研究所,兼任新聞系主任近十年之久,並創建新聞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洪鈞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22年
  • 逝世日期:2004年4月7日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學院
  • 代表作品:《新聞採訪學》、《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
個人資料,曾任職務,著作,人物生平,

個人資料

中文名稱: 王洪鈞
王洪均王洪均
性別: 男
生卒年: 1922年—2004年4月7日
國別: 中國
籍貫:天津
畢業於: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學院畢業 ,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碩士。

曾任職務

曾任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長、文化局長。首創青年“接捧”運動。曾任著作權人協會理事長、政治大學教授、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理事長。

著作

著有新聞學及大眾傳播學專著多種,如《新聞採訪學》、《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新聞報導學》、《大眾傳播學術論集》及《生於憂患》等散文集。

人物生平

高中時,王洪鈞便“辦”了第一份報紙《家庭日報》,那是一份如圖畫紙大小的報紙,每天他親自下標題,設計版面,內容是當天晚餐的選單,讀者則是他的伯父。這個“有趣的遊戲”引領王洪鈞走向日後更寬廣的新聞世界,但卻使他自小的第一志願——當一個文學家成了一輩子的遺憾。
1939年,在一片烽火連天中,他先後進入政校新聞專修班與新聞學院。飽經戰亂顛沛與家庭變故的王洪鈞,在當時比同年紀的學生多了一份成熟,他積極地參加講演、話劇,並發起研究美術書法的研究會,“我絕對不混的,想做什麼,就像什麼!”
有一次,美國新聞自由調查團來華在政校訪問座談,當時英文不太靈光的王洪鈞舉手發問,事後遭到同學的笑罵。“我心中卻認為只要他聽的懂,我俯仰無愧。”至今做事仍然自信滿滿,被人稱為“獨行俠”的王洪鈞相信,成功的先決條件就是“肯定自己”。
在新聞學院期間,院長董顯光無論在精神或學問上都對王洪鈞影響甚巨。“董先生是一位宗教家,以熱誠、坦白、奉獻的精神來辦新聞教育。”王洪鈞至今還清楚記得董院長經常在晚上巡視學生寫稿,他諄諄教誨學生的名言是:“新聞就是一種服務”,而這一句話也成了日後王洪鈞教導學生的座右銘。
抗戰勝利後,王洪鈞讀政校的啟蒙老師馬星野,當時擔任《中央日報》社長,指派王洪鈞為平津特派員。八年戰爭,使得全國物資都極為缺乏,王洪鈞到了北平後,找了間房子,釘上幾塊玻璃及招牌,“中央日報平津辦事處”就這么“從無到有”。他並改革了《中央日報》的運送方式,從三天到達改為當天空運北平,一向嚴格的馬老師,對他辦事的效率十分讚賞。
1957年,王洪鈞自美學成返台,在“教育部”舉辦的留學生茶會上,他說:“消極的不回來,回來的就不消極!”這股企圖心使他在新聞系主任任內,完成多項建設,如新聞館落成、廣播電台成立、提倡“民意調查”觀念、推動新聞學術國際合作及新聞系分組制度的規劃,都是在他任內陸續完成。
三十多年教學生涯中,王洪鈞與學生的相處之道是“掏心”與“多接觸”。因此許多在新聞界服務的系友談到影響他們最深的老師中,總是少不了王洪鈞;英文《中國日報》的資深外交軍事記者馬華利在大學時一有困難就去找他;《遠見》發行人王力行在二十多年後仍認為王洪鈞倡導的系訓:“樂觀、忍耐、奮鬥”讓她受益最多。
“學生給我的回饋,就是我的精神食糧”,身為全國九所大專院校新聞科系主任的“老師”,王洪鈞被尊為新聞界的“教父”,實不為過。每天他都會接到各行各界(新聞實務界居多)學生問候或諮詢意見的電話,“跟每天吃維他命丸一樣”,王洪鈞的妙語中,有掩藏不住的欣慰。
從一個流亡學生到“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文化局局長;從早年的政大新聞系主任到現在的中國文化大學傳播學院院長,王洪鈞始終不斷的以強烈的企圖心超越自己,不到終點,絕不服輸!
2004年4月7日因心臟病突發於美國舊金山逝世,享年82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