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大宗祠(中坑明德堂)

王氏大宗祠(中坑明德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明德堂王氏大宗祠是石排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雖然歷經五百多年,但這座古老的嶺南建築,並沒有因為年代的久遠而呈老態龍鐘之勢,它們依然聳立在中坑後輩們的面前,在塵世的風雨中,將一番似水流年娓娓道來。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的精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坑明德堂王氏大宗祠
  •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
  • 占地面積:1867.932平方米
  • 始建:明代中晚期
宗祠簡介,規模及格局,

宗祠簡介

宗祠是我國一種古老而神聖的民間建築。據考證,我國最初的宗祠是作為特定階層的象徵而出現的,《禮記·王制》就有“古代天子建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而宋朝司馬光在《文潞公家廟碑》中也有“及秦非笑聖人,盪滅典禮,務尊君卑臣,於是天子之外無敢營宗廟”。後來,為了統治的需要,特權階層逐漸放開限制,允許平民百姓興建祠堂。
據查,我國民間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時期,著名的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建於唐末。而各地大規模營造祠堂,則是在明清兩代。石排中坑的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是在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
明德堂王氏大宗祠是石排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雖然歷經五百多年,但這座古老的嶺南建築,並沒有因為年代的久遠而呈老態龍鐘之勢,它們依然聳立在中坑後輩們的面前,在塵世的風雨中,將一番似水流年娓娓道來。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的精品。
明德堂王氏大宗祠已存五百年
中坑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位於東莞市石排鎮中坑村,又名中坑明德堂,始建於明代中晚期。自始建到今已有五百年歷史。現存建築是清代早期所遺留,但宗祠的基本布置和格局仍為明代手法,大門頂部的歷史名人題字門匾和其下的雕琢精美的門枕石以及廳堂內的部分造型古樸的石礎,還是明代原物。

規模及格局

王氏大宗祠古物王氏大宗祠古物
“明德堂王氏大宗祠自始建到今已有五百年歷史,雖然現存建築已是清代早期所遺留,但宗祠的基本布置和格局仍為明代手法,大門頂部的歷史名人題字門匾和其下的雕琢精美的門枕石以及廳堂內的部分造型古樸的石礎,還是明代原物。”石排鎮文物工作者李傑松對記者介紹說。自清代重建至現在的歷次維修,皆在其上留下各個時代的印跡,時代脈絡清晰可辨,難得的是石牌坊上有“嘉慶十四年中秋”的題刻記載,是有絕對紀年的建築物。整個宗祠就猶如一部磚石書寫的建築史冊,甚為珍貴。
宗祠面闊五間,中庭寬闊,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加上後堂正脊上的龍鳳灰塑紋,說明該村王氏家族在歷史上曾經有過比較顯赫的時期。寬闊而深遠的建築群體和院落布局、高大莊嚴的門樓和石牌坊,步入其內,令人油然生起一種敬畏之情,誠如牌坊橫額所題“閍陳作肅”。“這種規模和布局,以及由這種空間處理給人帶來的視覺效果和心靈震撼,已達到比較高的藝術層次。這在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傳統民居中,雖然不能說是絕無僅有,但也極為罕見,而在東莞卻僅此一例。”文物工作者李傑松說道。
南宋時,一世始祖諱王裕號松隱遷居至中坑。
據說,中坑村的王氏始祖是王松隱,為一朝廷大官。松隱公宦遊東莞縣見石岡風土之美、水遙山環,所以決定居住在松柏坑即中坑村。他在中坑村讀書講學,雅不樂仕。在古時候,中坑村的姓氏有簡、馬、劉、王,因其德才兼備而受到當地村民的愛戴。隨著歷史的發展,村民拋開傳統思想常聚集於一起,逐漸地村民都改姓王,於明代中晚期,始建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以供村民共聚一堂。
明朝崇禎年間捐重金重建
1629年,明朝崇禎年間王氏族人捐重金重建了明德堂王氏大宗祠。重建後為面闊五間,三進布局,硬山頂,三進正脊均為嶺南傳統的船形,均有鰲魚鴟吻。此時的宗祠規模就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王氏大宗祠內院王氏大宗祠內院
1629年,明朝崇禎年間王氏族人捐重金重建了明德堂王氏大宗祠。後來,舉人王祖裕時新加魚跳龍門。重建後的明德堂為面闊五間,三進布局,硬山頂,三進正脊均為嶺南傳統的船形,均有鰲魚鴟吻。此時的宗祠規模就一直延續到了現在,寬21.36米,長87.45米,面積1867.932平方米。
從祠前廣場上踏步開始,沿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是:大平台、門樓、前天井、石牌坊、前庭、露台、中廳(明德堂)、後天井、後堂(祖堂)。“明德堂”屋脊為對稱船形拱籠飛檐脊,左右為灰塑鰲魚正吻,流檐與拱脊端有灰塑麒麟,極具民族地方建築風格。
宗祠門樓掛著“王氏大宗祠”橫匾,是明代書畫家、萬曆進士張瑞圖所題,今門匾猶存。中廳面闊五間,當心間和兩次間完全敞開,進深七架(包括前後檐廊),總面積256平方米,前後檐為八角形紅石柱,中柱為硬雜木製作,抬梁式穿斗混合做法。轆筒瓦面,綠琉璃瓦口,船形屋脊。兩梢間北牆各有綠琉璃花格窗一個,後堂建築面積247平方米,面闊五間,兩梢間為獨立房間,當中三間前面敞開。後金柱之間有雕花隔扇屏風。隔扇後面,當心間有主神台一座。明代大門青石門枕雕刻精細,花飾栩栩如生,具有典型的明代石刻藝術風格。“明德堂”前檐木雕駝峰如意重拱造型雅致,結構巧妙,橫樑精細厚重,行雲流水,渾然天成,是典型的晚清嶺南建築藝術風格。
1999年10月,中坑村在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幫助下集資200多萬元,對王氏大宗祠進行修繕,修繕工程在2001年10月竣工。修繕過程中嚴格按照“修舊如舊”的文物保護原則,保留了原建築的結構、工藝和風格,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王氏大宗祠的文物價值。此後,2004年初,明德堂王氏大宗祠被評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百二十二名進士”
進入明德堂王氏大宗祠大門,映入眼帘的就是進士王選所題的牌匾:“第二百二十二名進士”。據說這個牌匾有這么一段故事。
“第二百二十二名進士”“第二百二十二名進士”
在明德堂王氏大宗祠的左右兩旁設定著兩座大平台,在大平台旁也各豎立著兩個麻石壁,據說,這兩座大平台和四個麻石壁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每當王氏家族有名人出現或者有人上京做官回來,大家都會到大宗祠中歡聚一堂舉行慶祝,大平台用於擺放火燈,麻石壁用於插放旗幟,是各位名人或對村有貢獻的人回到家鄉的一種慶祝擺設。
進入大門,映入眼帘的就是進士王選所題的牌匾:“第二百二十二名進士”。據說這個牌匾有這么一段故事。王選一生刻苦學習,才高八斗的他在參加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時,從鄉試到省試一直都是第一名。正是由於他的文采非凡,內心有著“我就是第一”的態度,因此他在考試答案後面寫下了“不二齋”,正因為他這三個字,使得朝廷的官員審核答題時對他的自大記恨,最終,王選科舉落榜。也正是“不二齋”這三個字,皇上欽點王選進士“第二百二十二名”。因此,王選在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年)止步於進士,他落榜後回到家鄉,即以前的石岡地區。這個牌匾因此坐落於中坑王氏大宗祠,用以紀念王選進士。
清朝嘉慶年間建了石牌坊
在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二進內有一個四柱三間柱出頭式牌坊,中柱高7米,邊柱高5.86米。牌坊上題著“閍陳作肅”,為嘉慶十四年所立。在前庭院立這樣牌坊是有特別意義的。
題為“閍陳作肅”的牌坊題為“閍陳作肅”的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會皇帝給有貢獻的人立的一種碑,用來記載這個人的功績。牌坊俗名牌樓,它不同於民居,民居是住人的;也不同於祠廟,祠廟是供神的;它是一種門洞式的、紀念性的獨特的建築物。牌坊就其建造意圖來說,可分為三類:一類為標誌坊;二類為功德坊;三類是標誌科舉成就的。或者又可分為:表彰宦績政聲,旌表孝子義士,旌表節婦烈女,作為里、院、墓道的門房等。
在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二進內有一個四柱三間柱出頭式牌坊,中柱高7米,邊柱高5.86米。牌坊上題著,為嘉慶十四年(1810年)立。在前庭院設立這樣牌坊是有特別意義的。據說,當時該村出現了一些思想敗壞的分子,村人為了讓這些敗壞分子改邪歸正,特意在祖宗祠堂內設立了這座牌坊,上面寫著“閍陳作肅”,意思說,在經過這個牌坊時,要態度嚴肅。也正是這樣的作用,這座牌坊遺留到現在,教導村人要時刻嚴肅,嚴格對待自己和事物。
中廳(明德堂)古時是用於擺設供奉的東西,村民共聚一堂,參拜列祖列宗,在中廳前是以多張長方形的木板組合成的門,是和後天井、後堂隔開的,在門上橫掛著一個牌匾:“旨賞穿黃馬褂”,由朝廷官員王德榜所題。【王德榜(1837-1893),字朗青,石排莆心村人】。據說,清光緒七年(1881年),王德榜奉命督師防守廣西鎮南關時,順路回鄉拜祖和修築先人墳墓。當時,中坑村和莆心村祖宗都是姓王,兩村關係十分親切,也就是宗親,王德榜在莆心村供奉時親自題匾贈給中坑村,表示王德榜曾到中坑村,也代表兩村關係的密切,因此,明德堂的牌匾就是從那時候遺留到現在的文物。
“節孝流芳”的貞節牌坊
明德堂王氏大宗祠外面還存有一塊由麻石雕制而成的“節孝流芳”貞節牌坊。
貞節牌坊就是為了表揚婦女的貞潔而立,比如長期孀居並且對教育或社會有一定貢獻的婦女。清朝沿歷代慣例,凡婦女喪夫後守節至終,即可由皇帝賜建貞節牌坊。明德堂外面還存有一塊由麻石雕制而成的“節孝流芳”貞節牌坊。
牌坊橫額石坊雕刻著“節孝流芳”,豎坊雕刻著“英魂”。由於各種原因,牌坊於1981年被拆除。相傳,此牌坊來源於以下一段故事。在清朝時代,出生於現茶山的一名女孩袁氏與中坑村的一名男孩王氏在雙方父母的同意下訂立婚約,當時雙方年僅十餘歲,且從未見過面。王氏年幼於馬西讀書,因喝了過多的汾酒而不幸身亡。由於當時的封建禮教,與王氏訂立婚約的她沒有再嫁的念頭,而是馬上移居於中坑村為已身亡的丈夫守寡,因此中坑村民稱呼她為守節娘。
守節娘家境較富裕,除了水之外,所需的柴米油鹽醬等生活日用品都是其父母從茶山運送到中坑村,餐飲等都有傭人送至屋前。守節娘從未出過房門,從不與外界的人事物接觸,充分展現出守節娘守節的堅定決心。
由於丈夫早逝,守節娘並無兒女。而王氏有五兄弟,他排行第二,最後四弟的長子成為守節娘的乾兒子。(長兄有三個兒子,但長子的兒子不能給別人;三弟只有一個兒子,因此也不能給別人;四弟有三個兒子,五弟有四個兒子,守節娘可從中選一個為養子。)
在朝廷當官的弟弟把守節娘在中坑守寡41年之久的事跡稟明了皇上,皇上認為守節娘品質高尚、精神可嘉,於是欽點其弟弟可為守節娘立牌坊以紀念讚揚守節娘。守節娘去世後與其婆婆合葬,丈夫與其父親合葬,方便後人祭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