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原副校長、少將)

王松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原副校長、少將)

王松年,男,漢族,1942年8月25日生,江蘇蘇州人。中共黨員,少將,教授。1963年7月於蘇北農學院農學系農學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到解放軍後字201部隊。先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牡丹江軍馬場農業技術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企業部助理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需部助理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需生產部助理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需生產部正師級處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農牧大學副校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副校長等職。2000年9月退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松年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蘇州
  • 出生日期:1942年
  • 畢業院校:蘇北農學院
  • 信仰:共產主義
  • 性別:男
人物經歷,個人言論,

人物經歷

1963年9月,從蘇北農學院畢業時,他僅是一位體重百斤的文弱書生。四十年的軍旅生涯,把一個文弱的書生鑄造成了一位共和國的將軍。入校第一年,學校組織新生下鄉參加勞動,體驗基層農村生活。從小在城市長大的王松年,親眼目睹了貧窮落後的中國農村。此情此景,對他感觸很大,從此他才真正地發現了農學的價值。他改變了原來對農學的誤解和偏見,決心一生獻身農業。他從此開始埋頭鑽研農學理論,刻苦學習專業知識,主動下地開展農業科研試驗。
大學四年正值三年自然災害,雖然當時的生活比較清苦,但學校的學風很正,學生們學習勤奮,專業基本功紮實,在學習和研究上毫不遜色於“兩農”(南農大和北農大)的學生。當時他內心只有一個信念:“我是靠國家的助學金學習、生活的,是黨培養了,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學習,要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為祖國的富強作出自己的貢獻。”
1963年大學畢業後,王松年放棄了回到素有“人間天堂”美稱的蘇州的機會,而是服從祖國需要,被分配到到解放軍後字201部隊。隨後,又被分配到地處北大荒的解放軍牡丹江軍馬場,成為一名基層農業技術員。那裡的生活與學校生活相比要艱苦得多,吃的是玉米、高粱,加之氣候乾燥寒冷,冬天氣溫通常都在零下30攝氏度左右,這對於來自江南水鄉蘇州的王松年來說是一次極大的挑戰。開始他吃不下,睡不好,水土不服,加之本來他的身體就比較單薄,因此經常生病。
當時軍馬場的規模很大,主要從事農牧業生產,擁有10萬餘畝農田,40多萬畝草場,每次下去工作都要乘坐敞蓬車,在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冬天,穿著單薄的棉衣,寒風如利刃刺骨,疼痛難忍。當時他心中也曾後悔過,不該選擇這樣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但當時一起共事的領導同事的所作所為極大地鼓舞和感染了他,改變了他對工作的認識。我們這些靠國家助學金成長起來的學農的大學生,還有什麼理由不去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他決心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為這片土地的美好明天奉獻自己的一切。
王松年用自己在校所學的知識,進行農業生產技術研究和試驗,改變軍馬場傳統的耕作方式和廣種薄收現狀,立志改寫當時軍馬場小麥畝產100斤的歷史。他帶領一幫人,對土壤進行成份分析,找出了北方土壤中缺少的一些作物生長不可缺少的化學元素,尤其發現了磷元素的極度貧乏。他們嘗試著生產顆粒肥料,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質量,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實行科學種田。經過六年艱苦努力,軍馬場的小麥畝產量增長了三倍,達到402斤。當然在實踐過程中他們遇到許多困難,吃了不少苦頭,但每當經過辛辛苦苦的勞動,換來糧食產量的提高,他們就感到無比的興奮和莫大的幸福。他們經常因為成功而激動得徹夜難眠。麥收的時候,他們常常躺在麥垛或糧堆上過夜,那是他們發泄內心興奮的最好方式。1971年,全軍在牡丹江軍馬場召開了首次科學種植小麥示範現場會,在全軍推廣科學種田的經驗。
1969年初春,北方大地還未從隆冬中甦醒過來,王松年就帶領八名拖拉機手離開了牡丹江軍馬場,前往西崗子開荒種地。那裡荒無人煙,自然條件惡劣,生活條件異常艱苦,他們到達那兒時凍土還未融化。當時九個人住了一間草房,每天在室外挖個小坑,積蓄一些冰雪水,沉澱後盛起來用來飲用。草房裡熱炕較少,王松年把熱炕讓給拖拉機手,而自己則裹著皮大衣在地上過夜。因為他覺得拖拉機手一天工作下來非常辛苦,必須好好休息。經過他們幾個月的辛勤勞動,在西崗子開墾出數千畝肥沃的土地。
1969年冬王松年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企業部任助理員,他一年有半年在外奔波,來往於全軍各馬場指導農業生產。北到黑龍江邊,南到海南島,西到新疆的伊犁,東到渤海之邊都留下他的足跡。當時濟南軍區軍馬場有10萬多畝小麥,年畝產僅有100多斤,因為他曾在牡丹江馬場推廣科學種田,具有豐富的經驗,組織上派他在濟南蹲點兩年。為了說服民眾接受科學種植技術。他親自開拖拉機進行耕作施肥、播種和田間管理,自己開聯合收割機進行麥收。並召集馬場全體職工召開現場會,讓民眾親眼看到了科學種田帶來的效益,主動接受了科學種田技術。經過他的努力,全場全面推廣科學種地。僅兩年就使該馬場的小麥畝產量由原來的100斤提高到400多斤。後來他又去新疆軍區某軍馬場推廣科學種田,同樣又取得了可喜的經濟效益。
1985年,出乎他的意料,被提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軍需生產部處長,主管全軍軍馬場的工作。上任之後,他大膽解放思想,實行科學管理,調整產業結構,重視科技開發,引進獎勵機制,重獎管理和科技有功人員。經過他和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到1992年就改變原來多數軍馬場的虧損局面,實現全面扭虧為盈。而在這期間他手上的權大了,掌管著數千萬元的資金。但是黨的培養、老師的教誨、英雄的榜樣力量一直告誡他自己不要做一件損害國家和人民的事,他從未通過任何手段伸手向下邊要一粒米,拿一分錢。
自從擔任軍需生產部處長以後,他養成了中午不午睡的習慣,為了1000多萬畝軍馬場的農牧業生產,他每天堅持收看中央電視台中午12:30的全國天氣狀況分析的報告,通過天氣分析報告,科學地指導各個馬場的農牧業生產,避免自然災害給農牧業生產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大大地提高馬場的農牧業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
1992年,他又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農牧大學副校長,作為分管教學、科研的副校長,他非常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他認為擁有一支素質精良、思想穩定的教師隊伍是學校發展的關鍵所在。他經常深入到年輕教師當中與他們促膝談心,挨家挨戶的走訪老教師,了解他們在生活、教學、科研上的困難,聽取他們對學校改革、發展的建議,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積極採納他們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在教學管理上,他強調學生的專業思想一定要穩定,要注重基礎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的結合。

個人言論

從當初的悔恨,到全身心投入,到為軍隊農業培養人才……難忘的人生經歷,王松年感慨萬分地說:“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農業是大有作為的事業。當初體會不深,現在回想起來,我對農業那份深厚的情感,終生難以割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