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坤(大連市婦聯權益部部長)

王東坤(大連市婦聯權益部部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東坤,現任大連市婦聯權益部部長,法學研究生(1991年考取全國律師資格),她自1985年調入市婦聯一直從事信訪維權工作。多年來,她躬身信訪,情系百姓,踐行宗旨,以孜孜不倦、腳踏實地的精神,以真情付出、善待百姓的品質,以樂於奉獻、敢於碰硬的作風,為當地百姓解決了許多問題,受到廣泛稱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東坤
  • 國籍中國
  • 性別:女
  • 職務:大連市婦女聯合會權益部部長
簡介,心裝百姓,科學維權,開拓創新,快樂的堅守著,

簡介

有這樣一位女性,23年接待來信來訪萬餘件,親自走訪為百姓解決生活難題,使幾千對“婚姻沒有死亡的”夫妻和好如初;使千餘對“婚姻已經死亡的”夫妻解脫痛苦;使近百名失足婦女,在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同時,開始重新生活;使近千名離
異家庭的子女得到應得的撫育費;使近萬名婦女學會依法維護自己權益。她,就是大連市婦聯權益部部長王東坤。
“濟世淑民正社會之風,俠骨柔腸成人間美名”。王東坤辦公室中的這面錦旗格外醒目,上面的18個字完美地詮釋了王東坤這位善良、熱心、充滿正義感的女性所具有的品格。

心裝百姓

婦聯信訪工作是黨和政府信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工作需要高度的責任感和百倍的工作熱情。
1985年,正值全國開展“一五”普法的第一年,王東坤進入大連市婦聯從事信訪工作。在王東坤的心中,民眾的呼聲就是“命令”,民眾的需要就是“任務”。她不分白天、黑夜、節假日真情接訪,從不怠慢任何上訪人,哪怕是一個電話訪。一個周日下午,她接到家庭糾紛求助者陳某尋求避救的電話,幾經協調派出所、市反家暴避救中心,直到很晚才解決了這位阿婆和其殘疾女兒求助避救問題。她總是以飽滿的熱情面對每天繁瑣的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執著地奉獻。

科學維權

“小事不放、大事不怕、急事不拖、難事不避、錢物不收、冤屈不記、鼓勵不忘、信念不變”是多年來從事信訪工作的王東坤嚴格堅守的不變原則。
2003年,一位70多歲的寧大爺為殘疾、喪夫、帶著雙胞胎兒子生活的女兒動遷問題操碎了心,在市婦聯。王東坤熱情地接待了老人,並與他約好去動遷現場找有關領導協商解決問題。去動遷現場的那天,天上下著瓢潑大雨,王東坤深一腳、淺一腳,腳被鞋磨出了血都不顧。經過王東坤多次溝通,動遷辦最終在寧大爺家附近為其女兒解決了住房,了卻了老人的心愿。
實踐中王東坤深深體會到:作為新時期的信訪維權工作者,要以科學、嚴謹的態度解決好每一件上訪案件,做到以情維權、以理維權、依法維權。
1992年,一位78歲的張大娘來訪,說她解放前在山東老家與張大爺結婚,不久張大爺即來到大連與沈某生活在一起。解放後,張大娘帶著女兒、兒子來到大連另住它處。1992年張大爺病故。張大爺的單位以保護一夫一妻為由,剝奪她應享有的職工非因工死亡其家屬生活補助費待遇,張大娘到單位及其主管部門多次上訪未能解決。接訪後,王東坤聯合張大爺生前所在單位主管局以及勞動局的主管人員,一起到大爺的單位,耐心向他們宣傳法律規定,指出國家法律保護1949年以來的合法婚姻。王東坤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於得到了單位的理解。張大娘得到了應得的生活補助費,她高興地說:“是婦聯娘家讓俺安度晚年。”

開拓創新

2004年王東坤被提升為市婦聯權益部部長。她開始積極地從理論層面對信訪和維權工作進行深層次的探究,確定了“在源頭參與中做好巨觀維權,在做好微觀維權中夯實巨觀維權”的工作思路。2002年7月,根據上級婦聯部署,王東坤對《婦女權益保障法》進行了全面深入研究,結合在信訪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有利於婦女權益保障的角度,提出了大膽的修改意見並得到法學專家的充分肯定。
1991年王東坤通過了全國律師資格考試,取得了律師資格證書,2003年至2005年她又參加了省委黨校法學研究生班的學習,並取得了法學研究生學位。在實際工作中,她開始注重抓住信訪個案,從而推動在動遷時離婚婦女暫住房權益保障、破產企業“三期”女工保護和獨生子女獎勵費兌現、離婚婦女廉租房補償等方面婦女整體利益問題的解決。從以往的“點”到現在的“面”,王東坤的工作造福了更多的婦女和家庭,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49歲,王東坤的年齡;23年,王東坤在大連市婦聯權益部專職維權、信訪的工作年限。49:23,將自己接近一半的時光貢獻在維權、信訪的崗位上,其間滋味酸甜苦辣樣樣盡嘗。但王東坤說,“始終彌留於心的是快樂”。看著情緒暴躁的人心平氣和地離開,看著上訪民眾的合理訴求得到圓滿解決,看著求助的婦女獲得救助,“我感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24小時隨時待命的手機
作為快捷的通訊工具,手機為大家帶來方便。但有誰願意在休息的時候被手機里傳來的哭訴、求助聲打擾呢?誰又願意把自己的手機公開呢?王東坤卻不然。
2003年9月7日,一個周日。大連市一家媒體記者得到了一個線索:來自佳木斯市的7歲男孩春春被遺棄在金州,正被警方解救送到醫院。因為是休息日,記者嘗試著給王東坤打了個電話,沒想到,王東坤立即表示,儘快幫春春找回溫暖的家。從那天起,王東坤便開始與金州區婦聯、佳木斯市婦聯聯繫,查找春春親人的線索。9月25日,春春姥姥告知婦聯將馬上來連線春春,但直到28日仍未見到。當王東坤得知春春姥姥是因借不到錢買車票而無法動身時,立即與佳木斯市婦聯、金州區婦聯和市救助中心取得聯繫,協商解決他們的往返路費。30日上午,王東坤與金州區婦聯主席終於迎來了春春姥姥,到場的武警連連夸到:“你們婦聯真了不起,真令人佩服。”
2003年10月26日,又一個周日,王東坤的電話又響了,求助者陳某因與丈夫發生爭吵,不敢回家,帶著殘疾的女兒又無處可去,希望能得到婦聯的幫助。王東坤在勸其回家未果的前提下,協調派出所、市避救中心,安排陳某和女兒先在避救中心住了下來。接著她又聯繫法律志願者到避救中心為其提供法律諮詢服務,同時和她丈夫所在單位的經理和轄區的社區書記聯繫,共同做好她丈夫的說服工作,使陳某很快帶著女兒回到了自己的家。
“婦聯是黨和政府聯繫婦女民眾的橋樑和紐帶,婦聯組織的重要職責之一是維護婦女的合法權益。婦聯的信訪崗位是婦聯組織聯繫婦女民眾、了解婦女問題的視窗。而我身在權益部,職責就是解決來訪民眾的問題和困難,於我而言,民眾的呼聲就是命令,民眾的需要就是任務”,王東坤這樣描述自己的崗位置。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她的手機24小時開機,她的工作時間不分周末假日,隨時準備接待上訪民眾。
23年堅守的“八不”原則
1999年,一個周一的早晨,王東坤剛到辦公室就接到一名中年男子打來的電話:“上周五讀三年級的女兒因考試成績不理想影響了班級的成績,遭到同學們的圍打,在場的班主任老師沒有制止,孩子受到驚嚇夜間哭鬧不止,是老師縱容了班級同學打了我的孩子。我要找媒體曝光,先向你們婦聯反映,求你們幫忙一定要處罰老師,批評學生,保護我的孩子。”聽得出對方非常氣憤和激動,王東坤在平靜地向他講明該信訪問題的主管部門的同時,談了能較妥善處理此問題的辦法和建議,希望他能跟學校和老師心平氣和地進行溝通,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再次影響到孩子。電話中,男子的語氣逐漸變得和緩。過了一段時間,一位男同志到市婦聯說要找權益部的小王,王東坤迎上去把他接進辦公室。他高興地說:“我今天是來感謝您的。”王東坤有些不解,沒等她說話,男子接著說:“你還記得告訴你一個女孩被學生圍打的電話嗎,我就是那個女孩的父親。那天給你打電話前,我特別生氣,真想好好整整這個老師,放下電話後,一想你說的確實有道理,我就按照你說的去做了,效果特別好,老師還向我道了歉,現在老師、同學對我的孩子都挺好,孩子就像你說的那樣也快樂起來了。你們婦聯真行,一個電話,都沒見面,問題就得到解決了。我今天來就是要當面謝謝你,謝謝婦聯的。”這件小事讓王東坤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如果當初忽略了這個在常人眼裡看似小事的電話來訪,說不定會釀成不可想像的嚴重後果,所以“民眾利益無小事”。
長期的接訪工作實踐使王東坤感到,作為一名稱職的信訪工作者,越是在上訪者無望的情況下,越需要認真解決好他們的來訪,使他們在婦聯組織這裡感受到黨的溫暖。為此,她給自己制定了“八不”工作原則:小事不放、大事不怕、急事不拖、難事不避、錢物不收、冤屈不記、鼓勵不忘、信念不變。多年來,她按照自定的“八不”原則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快樂的堅守著

王東坤幫了很多人,於是很多人找上門來要表達自己的謝意。“他們拿的東西在有些人看來並不值錢,但對於本就是弱者的他們來說,那是能夠拿得起的最貴重的東西,那是他們沉甸甸的心意,從他們的語言和表情里,我能感受到真誠和感激。”王東坤說:“可是東西我不會要的,只要這份心意就足夠了。”
1999年,某企業女工賀某打電話來反映,因為自己不懂法,懷孕後向領導提出要求終止契約,在辦理手續的過程中聽說國家有保護懷孕女工的規定,又去找領導要求不終止契約,領導聽後非常氣憤,堅持要與其終止契約,無奈中只好求助於婦聯。接訪後,王東坤立即與其單位領導聯繫,經過多次溝通,問題得到圓滿解決。賀某夫妻非常感激,送來一大堆禮品,被王東坤婉言謝絕了。當晚7點多,王東坤走出機關大門時,見賀某夫妻竟還站在那兒。他們告訴王東坤已在這兒等了幾個小時。“當時我很感動”,但是依然很堅決地拒絕了:“心意我收了,禮我不能收。”最後,賀某又從包里拿出錢,放到一個小禮品包里,對王東坤說:“看在未出生的孩子份上,看在我們夫妻站在這兒等了你一個晚上的份上,這個請你收下吧。”但王東坤還是拒絕了。
“面對這樣的民眾,有什麼理由不為他們服好務呢?”王東坤說。
“不收禮”是王東坤給自己定下的規矩,但在1996年,她卻破例收下了一份特殊的禮物,那是一位患了癌症的女工的丈夫送來的。女工王某因醫院誤診延誤了治療,全家人特別悲痛和氣憤,丈夫找到市婦聯請求幫助。經過王東坤多次與醫院溝通、協商,王某得到了10000元的補償。為了表達謝意,王某的丈夫送來一本極普通的影集,裡面放著一家三口人的合影,她丈夫對王東坤說:“每次去醫院,醫院總提到婦聯,問題解決了,我們和院方都很滿意,非常感激婦聯,我們沒有錢,一點心意收下吧。”王東坤猶豫再三還是收下了這份沉甸甸的禮物,並把一副保健耳釘送給他,讓他轉給妻子作個紀念。
“王部長的不收禮看似無情,但她卻是一個性情中人,二十多年來,面對那些生活上確有困難的上訪民眾,她總是盡其所能幫助她們,從一張車票錢、一盒便當錢,到幾十元、上百元資助來訪民眾。”王東坤的同事陳璟這樣告訴記者。
23年,恪盡職守,愛崗敬業,無怨無悔地奉獻在平凡的婦聯信訪工作崗位上,王東坤一直完美的演繹著“百姓娘家人”的角色,能有這種韌勁,能有這種長久,王東坤說,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她有自己強大的娘家親友團的支持。
一個冬天的傍晚,快要下班時,女工劉某來訪,反映她的母親干涉她的婚姻自由。下班後,王東坤和劉某一起到她家裡做她母親的工作。那時通訊並不發達,王東坤無法與她的父母聯繫,告知自己會晚點回家。苦口婆心的勸說,直到劉某的母親高興地答應了劉某的婚事,王東坤才離開。那時夜已經深了,寒冷的冬季,下車時已是深夜11點多了,只見穿著棉大衣的爸爸向她走來:“是不是還沒吃飯,這么晚了,你媽不放心,讓我來接你。”回家時,媽媽還沒有入睡,等著她和爸爸回來,當她得知爸爸已在寒冷的夜裡等了她1個多小時卻沒有一點怨言時,心裡說不出是一種什麼滋味,內心充滿了對父母的感激之情。
“做信訪工作加班加點是很正常的事情。”王東坤的同事說,不過非常難得,結婚後這些年雖然工作繁忙,王東坤得到了婆家、丈夫和兒子的鼎力支持。王東坤的丈夫是海軍艦艇學院某系政委,工作雖然也很繁忙,但為了支持她的工作,丈夫承擔了大量的家務。懂事的兒子也不斷地安慰著她。2003年6月20日,兒子一生中的關鍵時刻——中考休整前夜,兒子把正在整理一天工作的王東坤叫到他的房間,嚴肅又誠懇地說:“媽媽,明天我班許多同學家長為孩子中考休息,在家陪著孩子,您千萬不能休。”王東坤忙問:“為什麼?”“您想想,您在家休息,那上訪人來了怎么辦?”兒子的話讓她心酸,兒子懂得她工作的不易,也理解著她的辛苦。平常的日子裡,很多次她因為工作不能及時回家,懂事的兒子都會說:“媽媽別著急,我在寫作業,一點兒都不餓。”
在強大的親友團支持下,23年來,王東坤一心撲在了婦女維權事業上,她和同事們一起辛勤、務實地工作,使 “婚姻沒有死亡的”夫妻和好如初,使 “婚姻已經死亡的”夫妻解脫痛苦,使失足婦女在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同時開始重新生活,使離異家庭的子女得到應得的撫育費,使許多婦女從不滿氣憤的心態里平靜快樂起來,使越來越多的婦女學會依法維護自己權益。
採訪中,很多人問王東坤,23年是怎樣堅持下來的。王東坤說:堅持這個詞有著艱難的色彩,而這23年來,我是在幫百姓維權的過程中實現著自己的快樂,我是在享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