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曉明,出生於 1955 年 6 月,祖籍浙江義烏王西彥之子,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曉明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55 
  • 性別:男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講課程,主要貢獻,

人物經歷

1977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1979年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許傑錢穀融教授。1982年獲文學博士學位,留系任教至今。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兼及文學理論和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研究。有《沙汀艾蕪的小說世界》、《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無聲的黃昏》等多部著作。 20 世紀中國文學。

主講課程

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現代文學研究與當代生活等。

主要貢獻

關於文學批評的三組問答,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獲第四屆上海文學理論獎,)。
紮實而嚴謹的傳記,《人民日報》, 1990/12。
《批評的幻想》自序,《百家》, 1990#1。
知識者的入世和魏連殳的悲劇,《青年報》 1990#2。
在文學之河的深處,《新地文學》(台灣) 1990#3。
在造化的掌心裡,《上海文學》, 1990#5。
一份雜誌和一個社團,《今天》(美國) 1991#3 ,(《上海文學》 1994#4 ,《新華文摘》, 1993#12 轉載)。
在退化的陰影下(絹川浩敏譯),《野草》(日本), 1991#2。
關於《雪廬》,《解放日報》, 1991/3。
追問錄(七——十一),《作家》, 1991#3。
追問錄(十一——二十四),《中國文化》, 1991#5。
無法直面的人生,《華僑日報》(香港) 1992/10。
面對文學的危機,《文匯讀書周報》, 1992/12。
敵我意識的陷阱,《二十一世紀》(香港) 1992#8。
“沉默無言”的陰影,《雨花》, 1993#2。
擱淺的航船,《讀書》, 1993#3。
冬天裡的回憶,《收穫》, 1993#3。
關於《山峽中》的通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3#3。
精神的創傷,《文匯報》 1993/5。
曠野上的廢墟,《上海文學》, 1993#6。
難得的坦然,《新民晚報》, 1994/10。
精神廢墟的標記,《作家》, 1994#2。
《古船》的道路,《當代作家評論》, 1994#2。
人文精神:是否可能與如何可能,《讀書》, 1994#3。
盥洗室與文化批評,《新民晚報》, 1994/4。
在批評的姿態背後,《二十一世紀》(香港) 1994#4
暮春時節的雷雨,《青年報》 1994/5。
沼澤里的奔跑,《文藝理論研究》, 1994#5。
紙面上的金黃色,《花城》, 1994#6。
眺望內心深處的日落,《鐘山》, 1994#6。
“戈多”究竟什麼時候來,《花城》 1994#6。
民間文學·知識分子·文學史,《上海文學》, 1994#6。
《藝術·人·真誠》序,《讀書》, 1994#7。
推薦《火鳳凰叢書》,《文匯讀書周報》 1995/1。
張愛玲的幸運,《明報月刊》(香港) 1995#10。
當代中國的文化和文學認同,《雨花》, 1995#10。
對文化的關懷,《新民晚報》, 1995/12。
知識分子的信念和良知,《文學報》 1995/12。
傳統文人精神的當代意味(合作),《文藝爭鳴》, 1995#1。
可怕的“窮”字,《中文自學指導》, 1995#2。
褒讀虛無,《東方訊報》, 1995/3。
我們如何走出失語的困境,《東方》, 1995#3。
太陽消失以後,《當代作家評論》, 1995#3。
讀書靈魂,《開放日報》, 1995/4。
對於 21 世紀文學的期望,《上海文學》, 1995#5。
從奏章到小說,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6。
“×址作家”,《新民晚報》, 1996/1。
精神的失語與走出困境的可能(坂井洋史譯),《中國研究日報》(日本) 1996/1。
被遮蔭與被阻隔的,《中國研究》(日本) 1996#2。
《王曉明文存》自序,《天涯》, 1996#2。
批評與反省,《文藝爭鳴》, 1996#2。
超越自我,《新民晚報》, 1996/5。
知識分子的新文化傳統與當代立場(與陳思和合作)香港文化研究》, 1996/ 冬季號。
人文精神論爭與中國知識分子的認同困境 , (載《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7/10。
走出文學困境和精神困境,《讀書》, 1997#10。
值得承擔的艱難,《文藝爭鳴》, 1997#1。
張愛玲的命運( E · HONG 譯),《譯叢》 Rendition (香港), 1997#2。
人文教育與人文精神(與羅崗合作),《天涯》, 1997#6。
全球化與知識分子(與橋爪大三郎合作),《世界》日本, 1997#7。
從奏章到小說 D · pollard 譯,《翻譯與創作》荷蘭 1998。
向望 20 世紀中國文學,《南方周末》, 1998/1。
文學與精神認同(與摩羅合作),《學術思想評論》, 1998#2。
《無法直面的人生》韓文版序,《書屋》, 1998#6。
《人文精神尋思錄》韓文版序,《書屋》, 1998#6。
在低調與高調之間,《讀書》, 1998#8。
究竟什麼是“個人性”,《文匯讀書周報》, 1999/1。
還未現代,已經過時,《打開》香港, 1999/15。
遙遠的回聲,《中華讀書報》 1999/2。
世紀之交的現代化想像,《世紀》, 1999#2。
“文化議論”的生機,《信報》(香港) 1999/3。
現代化想像與知識分子,《科學時報》, 1999/3-4/ 連載。
半張臉的神話,《 21 世紀》(香港) 1999#4。
《上海文學》, 1999#4。
在制度變革之外,《讀書》, 1999#4。
科索沃戰爭的警示,《亞洲周報》(香港) 1999/5。
“語文”究竟是什麼,《語文學習》, 1999#6。
破除機械進化論,《文藝報》 1999/9。
關於“現代性”問題,《天涯》。
翻譯的政治學——八十年代中國大陸的翻譯活動,《思想》 2000/11/5。
“橫站”的命運,《讀書》 2001#5  The , politics , of , Trans , Cation ,2000/6。
個人專著
潛流與漩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追問錄,上海三聯書店, 1991。
無法直面的人生,台灣業強出版社 1992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3。
魯迅:自剖小說,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4。
刺叢里的求索,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5。
人文精神尋思錄(譯著),文匯出版社 1995。
無聲的黃昏,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6。
胡河清文存(編著),上海三聯書店, 1996。
太陽消失以後,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20 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上、下),東方出版中心, 1997。
王曉明自選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9。
批評空間的開創,東方出版社 1998。
魯迅傳(李允姬譯),漢城東與西出版社(韓國), 1998。
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修訂版),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1/5。
半張臉的神話,廣西師大出版社 2003。
· 20 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上、下)(修訂版),東方出版中心 200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