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佳

王晴佳

北京大學歷史系長江講座教授、美國新澤西州羅文大學(Rowan University)歷史系教授,英國《中國的歷史學》主編,國際史學史、史學理論委員會理事(2005-15年間兼秘書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晴佳
  • 外文名:Q. Edward Wang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58年
  • 職業:歷史學教授
簡介:,學術論著:,中文論著:,外文論著:,

簡介:

王晴佳(Q. Edward Wang),祖籍蘇州,生於上海,曾求學、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美國新澤西州羅文大學(Rowan University)歷史系教授,1998-2007年間並任該系系主任。
現為美國新澤西州羅文大學(Rowan University)歷史系教授,國際史學史、史學理論委員會理事(2005-15年間兼秘書長),北京大學歷史系長江講座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訪問教授(2008,2010)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訪問研究員(2010),英國《中國的歷史學》(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A&HCI journal published by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教育部歷史學A類期刊))主編,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雜誌編委。
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外比較史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和中國思想文化史。

學術論著:

中文論著:

《西方的歷史觀念:從古希臘到現代》(台灣允晨文化公司1998年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中西歷史論辯集——留美歷史學者學術文匯》,學林出版社1992年版。
《台灣史學五十年:傳承、方法、趨向》,台灣麥田出版社2002年版。
《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 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新史學講演錄》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全球史學史:從18世紀至當代》,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世鑒:中國傳統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02月。
《斷裂與轉型——帝國之後的歐亞歷史與史學》,王晴佳、李隆國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4月。
《台灣史學史》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5月。
《外國史學史》,王晴佳 / 李隆國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
《筷子:飲食與文化》,汪精玲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2月。
“關於西方史學的兩個問題——與龐卓恆同志商榷”,載《世界歷史》1985年07期。
“簡論朗克與朗克史學”,載《歷史研究》1986年03期。
“歷史學的發展需要歷史哲學”,載《世界歷史》1986年08期。
“近代德國的歷史思想和實踐”,載《世界歷史》1990年06期。
“美國的中國學研究評述”,載《歷史研究》1993年06期。
“論民族主義史學的興起與缺失(上)——從全球比較史學的角度考察”,載《河北學刊》2004年04期。
"論民族主義史學的興起與缺失(下)——從全球比較史學的角度考察",載《河北學刊》2004年05期。
“學潮與教授:抗戰前後政治與學術互動的一個考察”,載《歷史研究》2005年04期。
“中國文明有歷史嗎——中國史研究在西方的緣起、變化及新潮”,載《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科學史學乎?“科學古學”乎?——傅斯年“史學便是史料學”之思想淵源新探”,載《史學史研究》2007年04期。
“張芝聯先生與中外史學交流”,載《史學理論研究》2008年04期。
““大寫歷史”和“小寫歷史””,載《文化學刊》2009年01期。
”從下層研究到後殖民史學“,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1月19日。
"五四運動在西方中國研究中的式微?——淺析中外學術興趣之異同",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歷史學的“記憶轉向”“,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03月02日。
”網際網路與史學觀念變革“,載《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04期。
”為何美國的中國史研究新潮迭出?——再析中外學術興趣之異同“,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新文化史興起反映史學轉向”,載《社會科學報》2012年04月10日。
“歷史研究的碎片化與現代史學思潮”,載《近代史研究》2012年05期。
“中國史學的西“體”中用——新式歷史教科書和中國近代歷史觀之改變”,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從“域外”看朱維錚”, 載《文匯報》2015年05月04日。
“當代史學的“情感轉折””,載《光明日報》2015年8月23日。
“當代史學的“情感轉向”: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和情感史研究”,載《史學理論研究》2015年04期。
“西方史學如何完成其近代轉型?——四個方面的考察”,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04期。
“中國史學的元敘述:以“文化中國”說考察正統論之意涵”,載《江海學刊》2017年01期。
“新文化史的興起與史學的轉向”,載《河北學刊》2017年02期。
“顧頡剛及其“疑古史學”新解——試從心理、性格的角度分析”,載《中華文史論叢》2017年04期。
"歷史與歷史學是分不開的",載《社會科學報》2017年12月28日。
”清代考據學受惠於日本的古學?——從伊藤仁齋《語孟字義》看中日學術思想的互動“,載《江海學刊》2018年01期。
“我們應該怎樣研究史學史?——格奧爾格·伊格爾斯先生去世之際的反思”,載《史學史研究》2018年01期。
“為什麼情感史研究是當代史學的一個新方向?”,《史學月刊》2018年04期。
“21世紀初期的歷史學——一個批判性的回顧”,格奧爾格·伊格爾斯、王晴佳、蘇普里婭·穆赫吉,《歷史教學問題》2018年03期。
“人寫的歷史必須是人的歷史嗎?“後人類史學”的挑戰”,《史學集刊》2019年01期。
“歷史的終結還是目標:作為歷史哲學家的弗朗西斯·福山”,《社會科學研究》2019年02期。

外文論著:

Marxist Historiographies:A Global Perspective,lead editor (with Georg G. Iggers)(Routledge Press,2015)
Chopsticks: A Cultural and Culinary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coauthored with Georg G. Iggers,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Supriya Mukherjee (London: Longman/Pearson, 2008), 380 Pp.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German, Greek and Russian; Korean, Spanish and Turkish translations are in preparation).
Mirroring the Past: The Writing and Use of History in Imperial China,coauthored with On-cho Ng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306 Pp.
Inventing China through History: The May Fourth Approach to Historiography.(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1), 304 Pp.
The Many Faces of Clio:Cross-Cultural Approaches to Historiography,lead editor (with Franz L. Fillafer)(New York & Oxford: Berghahn Books, 2007), 484 Pp(introduction and a chapter).
Turning Points in Historiography: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lead editor (with Georg G. Iggers)(Rocheste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2002; paperback, 2006), 362 Pp(coauthored introduction and a chapter).
“Traumatizing History: The Nanjing Massacre Memorial Hall and the Shaping of Historical Memory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58(2010), 116-131.
”Remembering the Past; Reconciling for theFuture: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hina-Japan Joint History Research Project (2006-2010)“.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17:2 (Fall 2010),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Rise of China? Challenges of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 Histo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9:64 (March 2010),273-289.
”Is There A Chinese Mode of Historical Thinking?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History and Theory, 46:2 (May 2007), 201-209.
"Adoption, Appropriation and Adaptation: the German Nexus in the East Asian Project on Modern Historiography,"Berliner China-Hefte, # 26 (May 2004), 3-20.
"The Rise of Modern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Eighteenth-Century East Asia and Europe,"Journal of Ecumenical Studies, XL:1-2 (Winter-Spring 2003),74-95.
“Encountering the World: China and Its Other(s) in Historical Narratives, 1949-89,”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14:3 (September 2003), 327-358.
“Taiwan’s Search for National History: A Trend in Historiography,”East Asian History, 24(December 2002), 93-116.
“Time, History, and Dao: Zhang Xuecheng and Martin Heidegger,”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1:2 (Summer 2002), 251-276.
"Between Marxism and Nationalism: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the Soviet Influence,1949-1963,"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9:23 (2000), 95-111.
"History, Space and Ethnicity: The Chinese Worldview,"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10:2 (Sept.1999), 285-305.
“World History in Traditional China,”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35(1999), 83-96.
"Images, Perception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6:15 (1997), 389-402.
"Modernity inside Tradi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Modern China,"Indiana East Asian Working Paper Series on Language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10(Winter 1996), 58-83.
"Interpret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Chinese and American Scholarship on Chinese Peasant Rebellions,"Asian Thought and Society,20:60 (Sept. - Dec. 1995), 221-240.
"Time Perception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iography,"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28 (1995), 69-86.
"Guests from the Open Door: The Recep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into the US, 1900s-1920s,"The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3:1 (Spring 1994), 55-76.
"Histor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22(1992), 3-22.
"Western Historiograph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to the present),"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19 (1991), 23-4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