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泉

王星泉

王星泉,四川國際實用藝術研究所所長,高級工藝美術師,作家。最早知道王星泉先生的名字是20多年前在《十月》雜誌上讀他寫的中篇小說《白馬》。這篇小說生動曲折,文采飛揚,淋漓盡致地寫出白馬飛飛的忠誠和英勇不屈,似乎包含著更為深刻的寓意。我當時被深深地吸引,遂向《十月》雜誌編輯打聽這位才華橫溢的作者。得知,王星泉並非專業作家,而是四川的一位工藝美術師。不久,《白馬》榮獲了全國中篇小說獎,被改編成電影《白馬飛飛》,廣受好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星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人物軼事,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30 中國四川省成都市出生
1945-1949 就讀四川省藝專(四川美術學院前生)
1957-1965 主辦成都市美術學校 教務主任
1965-1981 成都工藝美術研究所 所長 高級工藝美術師
1981-1984 德陽市科學藝術研究所 所長 教授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1984 四川國際實用藝術研究所 所長 教授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1986至2002年 四川現代裝飾藝術公司董事長
2004年12月4日,與世長辭。
王星泉先生1949年畢業於四川省藝專,他本學西畫,畫的油畫和國畫都很出色,如果他一直做個畫家也不是不可。但他選擇了一條更為艱難的藝術道路,去搞工藝美術。王星泉先生從小飽讀詩書,學遍中外藝術史,在他知識淵博的頭腦里有著先進的現代意識,他熱愛中國傳統藝術,知道它們的價值,他要打破輕視工藝美術的傳統舊觀念,身體力行地弘揚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了他心中的藝術和審美理想,他寧願吃苦受累。做漆畫、漆器,漆會傷皮膚,做木雕,鐵器也會傷手,這些他全然不顧。他虛心向民間工匠學習,鑽研技藝,最終成為當代傑出的漆畫家和木雕大師,他製作的一批高超精美的作品,提升了漆畫、木雕這些傳統工藝的審美價值。
王星泉先生從小受到良好的中西文化教育,他的老師新月派詩人饒孟侃在他小時就鼓勵他研究神話,使他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老師告訴他:“神話是一個民族人格的展示,心靈的表白,對待客觀事物的精神準則。”從1944年到1966年王星泉先生鑽研中國神話20多年。他查找古籍、文獻,在民間收集傳說,訪問700多人。但“文革”中他記下300萬字的筆記被抄沒了。王先生心痛極了、悲憤極了?但他沒有灰心,一切從頭再來,對中華文化的無比熱愛使他將收集的中國神話通過回憶一個個整理出來。並且把其中45個故事刻成91幅木浮雕,每幅木浮雕1.5米×1.35米,總展線在380米,從1989年做設計和製作,他和他的幾位助手整整用了9年時間完成,1998年7月,這些充滿生命活力、洋溢著民族精神的精湛藝術品終於掛在中國美術館裡,後來又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實現了王星泉先生將中國神話和它所包含的豐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傳達給世人的美好願望。
為什麼對中國神話情有獨鐘?王星泉先生有這樣一種認識:中國神話不同於古希臘、羅馬等西方神話,它是強大精神力量的體現。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都體現著一種人類崇高的奉獻精神。從中國神話看,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道德、大公無私、思維峻極、境界高遠的民族,有一種寬厚、和平、人道、講信、崇禮的國風。這些神話充分展示了祖先給我們留下什麼樣的性格、品德、素質和靈魂。王星泉先生感到,中國現代文明遠離神話,現代人不能從祖先那裡感知“靈性”,這個損失太大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和藝術家的良知讓王星泉先生自覺承擔起搶救中國神話的重任。王星泉先生告訴我他寫的一本關於中國本元文化的書,最近要出版。我想,這可能是王星泉先生對中國神話研究的又一成果。
藝術創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思維能力,王星泉先生那活躍開放的意識、年輕智慧的頭腦是從祖先那裡感知了“靈性”,還是學習西方文化的結晶?我常想,他怎么會遊刃有餘地馳騁在諸多藝術領域並取得令人刮目的成績。勤奮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王星泉先生謙虛地說他是“笨鳥先飛不歇腳,比常人多花成倍的精力和時間”。還說:“生命不息,創造不止。”72歲的他仍在寫作,搞設計,正為天水伏羲廟做四周滿牆的木雕壁畫。
王星泉先生沒有說他這一生吃了多少苦,受了很多累。但我知道“文革”中他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飽嘗磨難。經歷過風風雨雨的他對藝術始終孜孜以求,痴情不變。這使我想到,電視劇《風雨一世情》中的徐畏為了自己心中的藝術不懈追求,歷經坎坷,雖九死猶不悔,在他身上體現著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和崇高的愛國情操。王星泉先生不也是徐畏這樣的人嗎?他在塑造徐畏這一形象時不也寄寓著自己的理想嗎?風雨一世情,這也是王星泉先生藝術人生的真實寫照。
1930年12月4日,在母親的肚子裡呆了7個月的王星泉出世了,還未滿月時,厄運便早早來臨,一個比腦袋還大的恐怖包塊在他頭上出現,如心臟一般頻頻跳動。當時王星泉的父親在外服役,六神無主的母親,趕忙把他送往醫院,醫生對這種怪病束手無策,拒絕收治。正當母親快要絕望的時候,一位仙風道骨、鶴髮童顏的老人自薦為王星泉開刀。幾個小時後,血水浸透了幾百張黃裱紙,嬰兒得救了。後來王星泉才知道,挽救他生命的老人就是當時著名的中醫孫慈。王星泉雖被救回一命,但因顱骨受損,頭上留下了兩道深深的坑。

人物軼事

1942年,時年94歲的著名學者趙申喬老人隱居成都梨花街,在王星泉父親的宅院的“文公祠”講學。他的近百名弟子如新月派詩人饒孟侃,國學大師蒙文通、張默生,川大教授謝文炳、楊蘭生、吳偉婁等都在這裡聽他講學和答疑。王星泉的父親讓他住在“文公祠”,一來可以幫僕人幹些雜事,一來可以受些學術氛圍的薰陶,讓“資質低”的王星泉變“靈光”一些。
12歲的王星泉對學者們談論的學術話題絲毫提不起興趣,每逢周三趙申喬老人講學的時候,他都悄悄溜走,溜不掉也充耳不聞。可是,一旦學者們在引經據典中講出一些神話故事,他就立刻放下手中的雜事,豎起耳朵仔細聆聽。
與此同時,王星泉又跟隨父親的摯友、新月派詩人饒孟侃學習英語,所用的教材是希臘和羅馬的神話,他覺得這些神話中充滿一種浪漫而豪邁的美,並為此感動不已。一次,饒孟侃表情凝重地對他說:“孩子,這些神話很美吧,其實中國也有神話,更有一種壯麗的美,但是散失在民間了。希望你長大了能以畢生精力去收集、整理和研究中華民族的本源神話。”
此後,王星泉跟隨饒孟侃學習了8年之久,在饒孟侃的影響下,他開始埋頭於《述異記》、《山海經》等記載有中國神話傳說的古書典籍,從中找尋線索。光是一部《紅樓夢》,他就翻來覆去地讀了27次,書中每首詩詞他都背得滾瓜爛熟。王星泉曾說:“這本書中有許多關於女媧補天的‘本源’神話,可謂瑰麗奇異,我從中獲益頗豐。”
漸漸地,“本源文化”(本源文化是本土的,不是外來的文化;它源於萬年前祖先的傳承,故稱本源)的概念在王星泉心中越來越清晰,他認識到:是一種什麼樣的偉大精神,從遠古傳承到今日,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想要得到答案,就得從“本源”神話中去尋找。
尋訪20年行萬里路
1944年,14歲的王星泉立下宏願:到民間去,把散失其中的神話傳說收集起來!他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民間尋訪之路。
很難想像,光憑信念也能夠從容地走遍中國各個角落,但王星泉做到了。從東北的松花江河畔到西南的峨眉山麓,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無數次的身無分文、缺糧斷水、險象環生,他都一一化險為夷。這也為王星泉的人生添上了幾分傳奇色彩。
上世紀50年代,王星泉用身上所有的錢買了一張車票,來到了傳說中的伏羲故鄉──甘肅天水尋訪民間人士。當地人對他說,離天水40多公里的麥積山一帶,有許多能講神話故事的老人,不過一路上都是荒郊野嶺,沒有人家,最好多帶些乾糧。
王星泉把水壺灌滿水,餓著肚子,頂著西北地區毒辣的日頭上路了。到麥積山的路崎嶇不平,又要翻過許多小山丘,王星泉餓得胃一陣陣痙攣,還要手足並用地爬坡上坎。走了20多公里,他便吃不消了,坐在一棵樹下喝水歇息。坐了半晌,王星泉一站起來,頓時覺得眼前天旋地轉,身子也軟了下去。也不知過了多久,王星泉悠悠醒來時,他的眼前出現了一個陌生的臉孔。一位到天水趕集的農民在回麥積山的路上發現了昏倒在樹邊的王星泉,便把他喚醒,還給了他一個饃。王星泉狼吞虎咽地吃下這救命的乾糧,跟著這位農民順利到達了麥積山附近的村落。
還有一次,王星泉在貴州的偏僻山區尋訪,他天不亮就從半山腰的旅店出發,想要在天黑之前到達下一個村落。走了12個小時後,天色漸漸暗了下去,他也有糧無水了,嗓子如同火燎。忽然,他眼前一亮,借著月色,他發現路上竟然有牛蹄印,裡面還蓄積了一小口渾濁的泥水,他立刻趴在地上,貪婪地喝了起來。他還循著牛蹄印找到一戶人家,但山民夫婦家中只有一張木床和一床爛棉絮。王星泉拍拍身上的塵土,徑直走到了屋後的牛圈,靠著黃牛躺下,把圈裡的乾稻草往身上一蓋,沉沉睡去。
在1944年到1966年的20多年間,王星泉尋訪了學者、說書人、講聖諭者、旅行家、建築師(包括著名建築師梁思成教授)、高僧、道長等700多人,訪問筆記做了300萬字,收集到近300個神話故事。不幸的是,文革中,王星泉研究“本源文化”的寶貴資料毀於一旦,這讓他萬分痛心,但那些神話故事,都永久地保留在他的腦海中。
執著勤奮
1989年,王星泉準備開始一項“瘋狂”的“巨人工程”──用木雕的形式表現中華“本源文化”精髓。這需要巨額的投資和許多精力。王星泉的女兒回憶道:“當時家裡人都很反對,因為生活實在太困難了。”而王星泉又做出了一個更驚人的舉動:為了全身心的投入創作,他辭去了成都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職務,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困難了,只有靠借錢度日。但後來王星泉的執著感動了所有人,子女都拚命工作來賺錢支持他搞木雕。
1998年,耗費王星泉9年心血的《大型木浮雕──祖先的傳說》大功告成,同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引起轟動,藝術界名家、普通市民、高校學生等都蜂擁而至,把美術館擠了個水泄不通。北京各大高校的學生成群結隊地來到美術館,帶著一壺水和幾塊麵包,一呆就是一天。他們一幅幅地欣賞,再把所有的文字說明都一字不漏地抄在筆記本上。展出的木浮雕共91幅,每幅長1.5米,寬1.35米,反映了45個神
話傳說,總展線在380米以上,規模極其罕見。《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文匯報》、台灣《世界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都對此事做了詳盡的報導,並引起了美國、日本以及中國台灣地區人士的注意。來自日本的參觀者還用盡一切辦法把相機偷偷帶入美術館,想要把木浮雕一幅一幅地翻拍下來帶回日本,幸好被工作人員及時制止。木浮雕展出後,美國、澳大利亞和中國台灣地區邀請他舉辦作品巡迴展覽。
雪夜上金頂
1945年,王星泉在四川省藝術專科學校師從著名教授李有行、雷圭元、郭乾德、沈福文、白征明等學習西洋畫。他從祖國山河的壯美中體會到了漢字的形態變化,又從漢字的美感中觸摸到了美術的“神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
他對繪畫的熱愛到了極度痴狂的程度。1972年除夕,正是千家萬戶在家團聚的時候,王星泉忽然興致大發,拖著他的摯友畫家黃開儒到峨眉山金頂寫生。峨眉山上大雪紛飛,堅冰滿路,一不留神就會滑落到萬丈絕壁下,一路上兩人相互攙扶著,在風雪中艱難前行,終於到達了金頂。金頂華藏寺的主持見到這兩個除夕雪夜登峨眉的“狂客”,驚嘆連連,趕忙熱情地接待了他們。當天,整個金頂被大雪覆蓋,寂寥空曠,只有他們兩個遊客。
他的畫豪放大膽,恣意縱橫,畫是如此,人亦如此。他曾經放言:“張大千等名家的畫,能夠臨摹,所以有贗品出現。我的畫,沒有人能臨摹出來!更不要說做贗品!”他在藝術上是個“狂夫”,但卻不求名利,他叮囑家人:自己的作品不能拿來賣錢。
清貧恬淡的王星泉畫作聲名遠播,受到海內外人士的高度關注和讚譽。1975年,他的《劉備出巡》參加法國蒙彼利埃藝術大展並被該市收藏,1981年,他在成都漆器工藝廠和同伴們花一年時間創作的大型漆畫《珙桐白鷳》被懸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
1999年6月,美國希爾頓集團總裁邀請王星泉到密蘇里州堪薩斯城演講,並將其作品在當地美術廳展出。王星泉本來不願意去,但想到可以藉機弘揚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就和妻子飛赴美國舉辦畫展並作演講,沒想到這一去就引起了轟動,王星泉也獲得了美國全國藝術節(堪薩斯城)藝術金獎。
在美國演講時,王星泉兒子曾對他說,美國人自尊心很強,不要說些“刺激”他們的話。王星泉沒有理會,在演講中他說:“我看見你們美國人去參觀所謂的古蹟,是一口有幾百年歷史的小鐘,這樣的東西在我們中國成千上萬!雖然你們科技發達,但歷史文化遠不能同擁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相提並論!要了解中國,就得知道中華‘本源文化’……中華‘本源文化’對人類的貢獻不可估量!”全場近600人忽然全體起立,掌聲雷動。
“賣”畫
據王星泉妻子曾蜀麗回憶:畫展從6月一直持續到11月,天天門庭若市,不斷有人來求購畫作,他都不賣。有個美國人從早等到晚上苦苦求購《精衛填海》,出價8000美元。王星泉說:“這個美國人對體現‘本源文化’的《精衛填海》這么感興趣,好,送給他。”這是王星泉平生“賣”出的惟一畫作。隱者安貧樂道獨善其身
王星泉返回成都後,繼續過著隱逸的生活,但是美國辦畫展的“影響”還沒有消失。經人介紹,一位美國小伙子不遠千里來到成都,敲開了王星泉的家門,他是在堪薩斯城看了畫展之後慕名而來。他在王星泉家裡住了兩個多月,成為王星泉最後一名關門弟子。接著又有很多個美國人都想拜他為師,但因為這時他的健康狀況已不容樂觀,王星泉沒有同意。
愛馬
王星泉屬馬,也愛馬,他小時候聽二伯父講過一匹叫飛飛的戰馬的故事,很受感動。他為了畫馬,專門到軍隊養馬場研究馬的習性。一次,一個騎兵外出巡邏,被滑落的石頭砸傷了,受傷的馬兒流著血回養馬場報信,最後戰士得救馬卻犧牲了。1980年,王星泉以此為題材的小說《白馬飛飛》問世了,1986年在《十月》雜誌上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小說不僅獲得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等四個大獎,還被拍成電影,全國公映。此外,他的另一部小說《漆聖》也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風雨一世情》在全國播出。
2004年12月4日,王星泉病逝於成都西區醫院,終結了其傳奇的一生。

人物評價

●他8歲尚不能從1數到20,被醫院診斷為“弱智”;
●他痴迷於本源神話,用20年時間尋訪民間奇人異士,幾乎喪命途中;
●他為了寫生,在除夕雪夜登上峨眉金頂;
●他為創作大型神話木浮雕《祖先的傳說》,辭去成都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一職,一生清貧,拒絕出售任何作品;
●他的兩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連續劇,並研製出成都首個模擬人;
●他淡泊名利,不接受採訪,不參加筆會和宴席,但他在海外享有盛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