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拱辰

王拱辰

王拱辰(1012-1085),原名王拱壽,字君貺,開封府鹹平(今河南省通許縣)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十九歲舉進士第一,通判懷州,入集賢院,歷監鐵判官,修起居注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為翰林學士,累拜御史中丞,累官武汝軍節度使。數論事,頗強直。嘗論夏竦不宜官樞密,帝未省遽起。至前引帝裾,竦遂罷。因逐王益柔蘇舜欽以傾范仲淹,為公議所薄。

基本介紹

  • 本名:王拱辰
  • 別稱:王拱壽
  • 字號:君貺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開封府鹹平
  • 出生時間:1012
  • 去世時間:1085
  • 主要作品:《文集》(已散佚)
  • 主要成就:北宋·仁宗、英宗、神宗時期著名詩人。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軼事典故,誠信狀元,慶曆黨爭,

人物生平

北宋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舉進士第一名,登庚午科狀元及第,深得仁宗賞識,賜名拱辰,初官通判懷州,入值集賢院,知制誥。歷監察判官,修起居注慶曆元年。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為翰林學士,知審官院。慶曆二年(1042年)遼使者兩次來宋提出領土要求,遂據理力爭,直斥其非,使遼國未敢輕舉妄動。仁宗道:“非拱辰深練故實,殆難答也。”遷御史中丞,進言罷夏竦、貶滕宗諒,被仁宗採納。有人用鑄佛像名義迷惑眾人,京都之人趨之若鶩,宮廷竟也出錢資助。便奏陳此舉動搖軍心,易引起民怨,仁宗遂下令禁止鑄像。仁宗在邇英閣供置《太玄經》,沉迷占卜,拱辰功仁宗應垂意《六經》,旁采史策。後因反對慶曆新政,抗疏論新法之害,藉故劾逐王益柔蘇舜欽以傾范仲淹,為公議所薄。仁宗皇祐(1049-1051)初出知鄭州,徒澶、瀛、並三州。皇祐四年(1052年)為學士承旨兼侍讀。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再次拜三司使,出使契丹,受到非常之禮遇。後因事被彈劾,以端明殿學士出知永興軍,移知泰州、定州2州。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知大名府。後兩任三司使,累拜御史中丞,數論事,頗強直。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繼位,遷太子少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復以北院使召還。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時,視其為異己,將其貶知應天府。熙寧四年(1071年)判河陽。熙寧八年(1075年)回朝為中太一宮使。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轉南院使,賜金方團帶。接連上疏極言保甲法之弊端,言辭懇切。元豐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加檢校太師,累武汝軍節度使,徙彰德軍節度使。生平事跡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二○·王懿恪公拱辰傳》、《宋史·卷三一八》等有傳。
王拱辰
北宋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病卒於彰德軍節度使任上,終年73歲。朝廷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懿恪。著有《文集》70卷,今已散佚。

主要成就

律詩選摘
王拱辰律詩聯
氣得岷峨秀,
才推賈馬優。
未承宣室問,(頷聯上)
空有茂陵求。(頷聯下)
玩易窮三聖,(頸聯上)
論書正九疇。(頸聯下)
欲知歆向學,
二子繼弓裘。
——《五律·老蘇先生輓詞》詩聯
累聖千春統,
編年四紀余。
官歸柱史筆,(頷聯上)
經約魯麟書。(頷聯下)
班馬才長矣,(頸聯上)
仁英道偉歟。(頸聯下)
恩招宴東觀,
釃酒荷盈車。
——《五律·史院席上奉和吳相公原韻》詩聯
累聖千年統,
編年四紀余。
官歸柱史筆,(頷聯上)
經約魯鱗書。(頷聯下)
班馬才長矣,(頸聯上)
仁英道偉歟。(頸聯下)
恩召宴東觀,釃酒荷盈車。
王拱辰
——《五律·詔修〈仁、英兩朝國史〉史院賜筵即席賦》詩聯
安樂窩中名隱君,
腹藏經笥富多聞。
一廛水竹為生計,(頷聯上)
三徑琴觴混世紛。(頷聯下)
婉畫舊嘗辭幕府,(頸聯上)
少微今已應星文。(頸聯下)
了心便是棲真地,
何必煙霞臥白雲。
——《七律·和堯夫先生安樂窩中好打乖吟》詩聯
行行岐路出塵閒,
從事猶勝執戟間。
景象遍經江左地,(頷聯上)
封疆全得浙中山。(頷聯下)
侯藩暫列談賓位,(頸聯上)
綸閣看隨墨客班。(頸聯下)
到郡莫為經歲計,
詔書非久急徵還。
——《七律·送會稽何從事》詩聯
賀贈王拱辰律詩聯
長樂疏鐘斷,
昆池夕照收,
晚風生似雨,(頷聯上)
仙霧爽如秋。(頷聯下)
鈞曲來深殿,(頸聯上)
宮花出御溝。(頸聯下)
雲天正如畫,
璧月在西樓。
——北宋·宋祁作《五律·和王君貺禁中寓直》* 詩聯
註:* 王君貺為王拱辰之字(下同)。
妙年收賈傅
白首貴王陽。
志氣文章在,(頷聯上)
功名歲月長。(頷聯下)
遺孫依舊德,(頸聯上)
故吏滿諸方。(頸聯下)
河朔三持節,
斯民定不忘。
——北宋·蘇轍作《五律·王君貺宣徽輓詞三首其一》詩聯
謫墮神仙侶,
飛翔鸞鳳姿。
舊逢黃石老,(頷聯上)
陰許赤松期。(頷聯下)
歷歷僧伽記,(頸聯上)
申申鄧傅詞。(頸聯下)
翻然歸海嶠,
無復世人知。*
——北宋·蘇轍作《五律·王君貺宣徽輓詞三首其二》詩聯
原註:* 公少年過泗州,於僧伽塔中見一老僧,謂公歸視祖墓,有白兔者,君當第一人及第,已而果然。既登科,見張鄧公,為公言:“吾為射洪令,尉捕得一人,疑其行劫,吾覺其非是,釋之,問其所従來,則山中隱者也。以藥遺我曰:‘服紫藥可以終天年而無病。’且約我貴極人臣。今子方且貴,慎毋笞辱道人。”公終身用其言。轍佐公於大名,親見公言之。
從軍在河上,仗鉞喜公來。
王拱辰
幕府方閒暇,(頷聯上)
歌鐘得縱陪。(頷聯下)
它年老賓佐,(頸聯上)
過國泣樓台。(頸聯下)
猶有墳碑在,
仍令故客開。*
——北宋·蘇轍作《五律·王君貺宣徽輓詞三首其三》詩聯
原註:* 今樞密安公厚卿,昔與轍同在幕府,公家方求厚卿作墓碑。
嘉佑壬寅歲,
新巢始孱功。
仍分道德里,(頷聯上)
更近帝王宮。(頷聯下)
檻仰端門峻,(頸聯上)
軒迎兩觀雄。(頸聯下)
窗虛響廛澗,(四聯上)
台逈璨伊嵩。(四聯下)
好景尤難得,(五聯上)
昌辰豈易逢。(五聯下)
無才濟天下,(六聯上)
有分樂年豐。(六聯下)
水竹腹心裡,(七聯上)
鶯花淵藪中。(七聯下)
老萊歡不已,(八聯上)
靖節興何窮。(八聯下)
嘯傲陪真侶,(九聯上)
經營賀府公。(九聯下)
丹誠徒自寫,
匪報是恩隆。
——北宋·邵雍作《五言十韻排律·天津新居成謝府尹王君貺尚書》詩聯
純陰十月晚,
勁氣肅群驕。
惟有喬松在,(頷聯上)
長看積雪消。(頷聯下)
生賢稟真性,(頸聯上)
特立冠當朝。(頸聯下)
早歲初成賦,(四聯上)
群雄已失標。(四聯下)
治才精破竹,(五聯上)
廷論壯生飈。(五聯下)
博士皆推賈,(六聯上)
宣皇重試蕭。(六聯下)
周旋窮政體,(七聯上)
出入解心焦。(七聯下)
九列高稱冠,(八聯上)
三台豈足超。(八聯下)
論功歸潁霸,(九聯上)
舉相待虞姚。(九聯下)
驥騁經新臥,(十聯上)
弓強發久秋。(十聯下)
百年時節在,(十一聯上)
四海眾心翹。(十一聯下)
當見飛中使,
齎金賜此朝。
——北宋·蘇轍作《五言十二韻排律·王君貺生日》詩聯
有美佳賓賢主人,
布衣曾共脫京塵。
歡來未覺歲華晚,(頷聯上)
醉後能令秋氣春。(頷聯下)
發譽早同初宦日,(頸聯上)
收功終藉老成身。(頸聯下)
他年此會應圖畫,
傳入誰家屏障新。
——北宋·蘇轍作《七律·次韻王君貺尚書會六同年》詩聯
俊譽由來服搢紳,
更煩餘略霽邊塵。
威留玉帳時無戰,(頷聯上)
班入金華地最親。(頷聯下)
昔看草辭知大筆,(頸聯上)
今榮除館識嘉賓。(頸聯下)
一章求舊人知否,
媮俗都融郢曲春。
——北宋·宋庠作《七律·酬王拱辰侍郎歸闕見贈》詩聯
王拱辰絕句
附錄一:【王拱辰絕句詩】
聖神深意念遐方,前後皆馳諭蜀郎。
從此郵亭為盛事,乘軺相繼有三王。
——《七絕·詩一首》詩
附錄二:【王拱辰絕句詩】
海棠十韻詫芬芳,慚愧梨花冷似霜。
賴有樂天春雨句,寂寥從此亦馨香。
——北宋·晁補之作《七絕·和王拱辰觀梨花二首其一》詩
壓沙寺里萬株芳,一道清流照雪霜。
銀闕森森廣寒曉,仙人玉仗有天香。
——北宋·晁補之作《七絕·和王拱辰觀梨花二首其二》詩

軼事典故

誠信狀元

王拱辰自幼家境貧寒,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留下無依無靠的母親和四個孩子。王拱辰是長子,於是就和母親一起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王拱辰孝順母親,生活儉樸,誠實守信,常受鄉里人誇獎。還喜歡讀書,而且非常刻苦,經常是天不亮就起床,甚至是半夜醒來也要翻一翻書。通過多年的努力,十幾歲就已經能寫一手的好文章,於是就參加了鄉試和會試,成績都很優秀。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到京城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皇上認真審閱了每一個考生的考卷,發現王拱辰的文章立論新穎,見解獨到,文筆流暢,沒有人比得上他,於是就把王拱辰定為狀元。第三天,皇上把考中前三名的書生都召集到王宮的大殿上,在早朝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宣布了他們的名單。其他兩個書生都趕緊跪下磕頭謝恩,王拱辰不但沒有謝恩,反而說:“陛下,小生不配當狀元,請您把狀元判給別人。”金殿上的人都議論紛紛,科舉考試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從沒聽說哪個人把到手的狀元往外推,這真是天下奇聞。
皇上聽了也很納悶,就詢問原因。王拱辰說:“陛下,我也是十年寒窗苦讀,做夢都想中狀元。可是這次考試的題目不久前我剛好做過,所以被選上狀元是僥倖。如果我默不做聲當上了狀元,我就是個不誠實的人。從小到大我都沒有說過謊話。我不想為了當狀元,就敗壞自己的節操。”皇上聽了,非常受感動,特別賞識王拱辰的誠實,認定他將來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於是皇上就說:“此前做過考題,是因為你勤奮,況且從你的文章里可以看出,你表達的是自己的真實想法,理應選為狀元。再說,你敢於說真話,能夠誠信做人,這才是一個堂堂狀元應該具有的品質,你的誠實比你的才華更可貴。因此,朕一定要選你做狀元,你就不要推辭了。”就這樣,王拱辰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誠信狀元。他在朝中做官五十五年,以自己誠信正直的品格和驚人的才華,得到百姓和官員們的尊敬。

慶曆黨爭

慶曆黨爭,是北宋·仁宗時統治階級內部的黨爭。仁宗慶曆初(1041年)時,官俸兵餉激增,民窮財困,農民起義漸有爆發,又受遼夏威脅,統治階級部分人士為鞏固封建統治,要求有所改革。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參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整頓政事的主張。樞密副使富弼也上當世之務10餘條,及安邊13策,大意是“進賢退不肖、止僥倖、去宿弊”等事。這些主張並未涉及制度的興革,但仍遭到章得象等的反對,夏竦又指仲淹、弼與諫官歐陽修等為朋黨,范、富、歐陽等均因此而遭貶逐。稱為“慶曆黨爭”。
在“慶曆黨爭”愈演愈烈之時,御史中丞王拱辰論奏不已。本來,王拱辰和歐陽修是連襟,都是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薛奎的女婿,但是二人行事卻不盡相同。歐陽修旗幟鮮明地站在杜衍富弼韓琦范仲淹一邊,而王拱辰卻有兩件事做得不光彩:一件被仁宗斥為“沽名”,另一件則“為公議所薄”。前者即指在對滕宗諒處理的問題上,王拱辰認為“止降一官”處理太輕,“宜施重責”。朝廷開初不聽,“王即家居求自貶”,使出要挾手段,以致“乃徙宗諒岳州”。仁宗對王拱辰的態度很反感,“敕拱辰赴台入見”,且批評他們說:“言事官第自舉職,勿以朝廷不能聽為沮己,而輕去以沽名。”(見《宋史·列傳第七十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