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拱璧

王拱璧

王拱璧(1886-1976),原名璋,後以字行,河南省西華縣孝武營村人(今屬漯河市召陵區青年鄉青年村)。他是中國同盟會早期會員,是河南省鄉村教育的奠基者,曾先後兩次執教於河南大學。生前曾用公璧、白丁、大同、一莊、拱北、工碧、公辟等筆名發表論著和進行革命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拱璧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86年9月17日
  • 逝世日期:1976年3月
  • 代表作品:《東遊揮汗錄》、《河南人民當頭大禍》等
人物生平,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人物生平

王拱璧幼讀私塾。1907年赴上海中國公學學習,後轉入中國體育專科學校就讀,其間參加同盟會。
1910年奉命回豫謀劃軍事暴動。辛亥革命後,任國民黨河南省黨部文娛幹事。
1912年受同學林伯襄之邀,參加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籌建工作,並講授預校兩個班每周30多個學時的體育、音樂課程。他自編音樂教材,選用《中華男兒》、《馬賽革命》、《美哉中華》、《新少年》、《鐵血長城》等歌曲,宣傳愛國抗暴思想。其間參與革命團體壬子社,討論國家大事。
1913年辭去教職。
1917年冬,他入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究生院攻讀教育,被選為河南留日學生會會長和中國留日學生總會幹事。
1918年4月,他受總會派遣回國,在濟南、開封、上海等地開展抵制日貨活動。
1919年5月,又赴上海支援五四運動,並在病中寫出《東遊揮汗錄》、《河南人的當頭大禍》等書。此後的五六年時間裡,他選擇了去農村實踐,在家鄉創建了青年公學,實行“農教合一”,探索新村建設和普及農村教育的途徑與方法。由於成效卓著,省教育廳1925年為其頒發“惠嘉青年”匾額,北洋政府教育部頒給他二等金質嘉禾獎章,馮玉祥也曾派人到校調查,並捐3000元資助辦學。美國、日本學者赴校參觀,對王氏興辦鄉村教育大加讚揚。
1927年春,王拱璧任《河南民報》總編。
1929年他受聘為中山大學(今河南大學)教授,自編主講農課,深受學生歡迎。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大學遷到河南大學校園,王拱璧兼任該校教授。其間他講授《日帝侵華史》,創作《東征曲》八章、《為自由而戰》四章,又作《抵制日貨之理論與實踐》在《大公報》上發表,因多次做反日講演,營救和掩護共產黨員及進步人士,1935年年終他被解聘,後到汝南契稅局擔任局長職務。
抗日戰爭爆發,王拱璧令剛從日本留學回國的長子一民和開封女師畢業的次女嵐子奔赴抗日前線,自己編寫《抗戰必勝》提綱到各處宣傳演講,並創作《抗敵》、《奮起戰鬥》等抗戰歌曲喚起民眾。
1938年1月辭去稅局工作,在鎮平組織戰時工作十人團。後攜家眷抵成都,任西昌禁菸監運所長,他對西昌進行實地考察,撰寫《西昌建設方案》、《肅清私菸與打倒帝國主義》等文在報刊上發表。
1942年春回到家鄉,將青年公學改為青年中學,擔任董事長和校長,繼續從事鄉村教育的探索直至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他長期擔任省圖書館副館長,是河南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
1976年3月病逝鄭州,享年90歲。

人物簡介

王拱璧,早期中國同盟會會員,全力投身於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五四”運動中,他是中華留日學生總會的學生領袖。他發表的論文和專著,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罪行,《東遊揮汗錄》、《河南人民當頭大禍》等專著,至今仍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
王拱壁先生王拱壁先生

人物經歷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東北三省。王拱璧當時在河南大學任教授,奮力參加反對日本侵略中國的鬥爭。
1936年他在淮陽任契稅局長時,向廣大民眾作抗日救國演講,先後在各學校團體集會,太昊陵廟會等場合,講演40餘次,聽眾達數萬人。
1937年,全民族抗日開始。王拱璧不僅送兒女到抗日前線,他則在後方積極參加抗戰。1938年春,河南黨政機關、學校大部分遷到南陽各縣,他也攜眷屬到了南陽鎮平縣。到鎮平縣不久,他即組織“鎮平自治研討會”,被推選為副會長。他向鎮平縣自治政府提出具體工作建議書,以推進社會治安,穩定社會,以利抗戰。為宣傳和動員全民抗戰,他在鎮平組織十人工作團,深入農村,發動農民支援抗戰。不久,抗戰十人團發展到六個團,當時在鎮平頗有影響。在此期間,他曾編印《抗戰三字經》小冊子,印數百份散發各地;為武漢將士捐棉背心十件,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中原大震,戰局告急。南陽地區不再是後防,各機關、學校紛紛轉移。王拱璧攜眷屬赴四川成都,住在包家巷遼家院,在抗日後防繼續堅持抗戰。
王拱壁紀念碑王拱壁紀念碑
王拱璧入川不久,受國民政府川康禁菸督察處長張靜愚的委派,任西昌禁運所所長。由成都至西昌,全是崇嶺險道,經雪山,越大嶺,過大渡河,月底抵西昌。
王拱璧在西昌工作之餘,讀了許多邊疆文獻資料,遊覽許多地方,了解許多少數民族風俗民情。
1940年4月,西昌禁菸機關奉命撤銷,王拱璧由西昌回到成都。在生活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他撰寫了《國難西行》六百句,記述了由淮陽、開封、鎮平,經洛陽、潼關、西安、寶雞,越秦嶺,出劍門,小住蓉渝,翻雪山,渡瀘水,而抵西昌,記述了“八千里路四百日”的感受和艱難歷程。
王拱璧在成都期間,受梁仲華主持的中國村建學會聘任,任總會幹事,主辦《會訊》刊物。他利用業餘時間,撰寫邊疆問題的論文,約十五六篇,十二三萬字,在成都、重慶、西昌報刊上發表;後曾任華西大學特約客座教授,講授《鄉村建設》。
1942年,河南發生了百年不遇旱災,加之戰亂慘狀,王拱璧撰寫了《河南災況目睹記》文稿,寄至重慶大公報,揭露國民黨政府不關心人民疾苦,記述了人民生活極端困難,河南慘絕人寰的災況。文稿受到《大公報》重視,特派記者到河南調查災情。《大公報》發表了《看重慶憶中原》評論,遭到國民政府勒令停刊三天的處分。
王拱璧從1942年回青年村,繼續主持青年公學工作,受敵偽頑挾擊。王拱璧首先整頓青年中學,將國民黨、三青團從學校趕出去,使青年中學成為“共產黨活動的大本營”,引起敵偽頑的注意,青年公學曾遭到日軍的騷擾。當時郾城偽縣長李子芬,曾許官讓王拱璧為偽政權服務,遭到拒絕。
1945年春夏之交,新四軍128團在團長王定烈的領導下,與地方黨的領導幹部馮明高等,在西華、西平、上蔡等地與敵偽頑鬥爭,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王拱璧曾為128團在青年公學提供辦公條件,開展抗日鬥爭。月余時間,他動員部分師生參軍,投入抗日戰爭。
由於王拱璧支持新四軍,支持共產黨的活動,更加引起敵偽頑的注意。西華縣曾派縣大隊進行大逮捕,拿辦名單20人第一名就是王拱璧。結果共產黨員龐風言被逮捕,後王拱璧設法將龐風言營救出來。
1945年8月,中國人民經過8年持久抗戰,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王拱璧先生在青年村和青年公學聯合舉行的慶祝大會上,發表了熱情激昂的講話。
王拱璧在抗戰中表現出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是個典型代表,我們將永遠懷念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