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子

王心子

王心子 女,1958年12月生,北京市人。王心子骨科按 摩所(北京東城個體醫)。榮列《中國特色名醫大辭典》。現移居香港,為香港表列中醫。撰寫的《太極正骨按摩學》一書,2009年4月由靈蘭圖書有限公司出版正式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心子
  • 籍貫:北京市
  • 性別:女
  • 民族:漢
  • 國籍:中國
  • 出生年月:1958年12月
  • 職業:中醫師
  • 畢業院校:北京二十一中
  • 現居城市:香港
個人簡介,成果,發表文章,

個人簡介

王心子 女,1958年12月生,北京市人。現移居香港。王心子骨科按 摩所(北京東城個體醫)。榮列《中國特色名醫大辭典》(辭條於62頁,名醫榮字0211號)。因 兒麻導致下肢病殘而立志學醫。高中畢業後,從師民間骨醫閆文奎老先生,繼承太極正骨按 摩學派,並自修針炙。84年起獲衛生局之個體按摩醫執照。88年赴香港及法國探親,其後往 來居住於香港與北京兩地,行醫兼撰文投稿和參與學術交流活動。撰有“中國太極正骨按摩 學”,“關節損傷自我矯正法”,“踏碎雪面冰凌的一刻——自我矯正兒麻體會”等十五篇 醫學文章,發表於國家一級雜誌及其它報刊。
王心子醫師簡介王心子醫師簡介

成果

中央電視台〈觀察與思考〉節目及香港《星島 日報》曾有介紹。曾參加“華北五省醫療為體育科學實踐報”及“第二屆國際傳統醫學與按 導”研討會,獲優秀論文三等獎。從事中醫骨科按摩工作二十年對手法治療腰突及傷科諸症 ,以及針炙治療“筋痹症”有獨特創意。96年獲《中國特色名醫大辭典》入典喜報和《中國 中醫藥優秀學術成果文庫》論文錄用賀信。《針炙經絡精華卷》錄用論文“關刺今用”編號 3-6100648。98年起《中國中醫藥優秀學術成果文庫》之《中國特色醫療新技術》錄用論文 “太極正骨按摩治療骨裂”(入編1385頁,醫庫論文編號;0235)並榮獲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 ,榮字0448號;《中華名醫專家創新大典》錄用論文“太極正骨按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入編1956頁)並榮獲科技貢獻等級獎;11月獲“21世紀保健方式及醫療新進展論壇大會”論 文錄用及頒發優秀論文證書和金獎盾牌通知。目前正撰寫《太極正骨按摩學》一書。

2009年4月《太極正骨按犘學》由靈蘭圖書有限公司出版,作者王心子。
王心子
太極正骨按摩學簡介
太極正骨按摩學,是民間中醫閻文奎先生在手法正骨與太極拳義理相結合的基礎上,創立的一門民間正骨學派。
太極正骨按摩學是根據太極拳的義理演化而成。集氣功和整體運動,以腰帶手的螺旋纏絲“勁”,傳統正骨手法,生物力學等原理,綜合形成的一種正骨治療法。在病因,病理,診斷,治療各方面,均有著獨特的見解。
太極正骨按摩以矯正關節的小移位為宗旨,診治觀點和方法,從根本上解除不正常應力對關節及軟骨的不利影響,使之通過代謝和酶的作用逐漸修復。從而減少骨關節病症的發生,並使之得到治療。
1. 整體細微的病因病理認識:太極正骨按摩學認為,關節的小移位是關節退化病變的根本原因,並可因任何一個關節的病症,而形成連鎖式反應,造成全身力學結構的失衡,最後引起諸多相關的病症。
2. 利用信息傳遞和調整的診法與治則:太極正骨按摩,以氣功觸診為診斷的首要條件,術者經過一定的氣功訓練後,手的靈敏度提高到可以接收生物信息變化,達到摸“脈”診傷的能力。然後根據傷點氣波的位置,範圍,方向,急緩,隱顯,沉浮及跳動形勢來分辨病症。 太極正骨按摩學並可隨時診察治療效果,調整手法,進行針對而準確治療。例如骨折的脈象,細如絲,並隨折向,長度,形式而有斜,縱,橫,龜裂等不同。而在手法復位後,隨復位程度減弱或消失,從而診斷出骨折對位情況。
3.氣力結合,整體運動的治療手法 太極正骨按摩之手法,是以太極拳之氣力結合,以腰帶手、節節貫串,向手及全身於末端發出的螺旋

纏絲的整體運動“勁”,配合傳統正骨治療手法組成。“勁”使手法力具有持久,纏綿,滲透深入而不傷皮肉,正骨而不推人的效用。並且充分利用運動時,兩關節
面之間接觸角度的變化和剪力方向,形成一系列運動與正骨力結合的手法。
太極正骨傳人王心子醫師訪談 - YouTube太極正骨傳人王心子醫師訪談 - YouTube

發表文章

太極正骨按摩的診斷和治療
太極正骨按摩法是民間骨傷科醫生閻文奎先生集畢生之心血,根據太極拳術中的“聽勁”法診斷病症;以太極拳中的螺旋纏絲、整體發力法,配合傳統正骨按摩手法,並藉助關節運動力學的原理,綜合形成的正骨按摩法。
此法以矯正關節、骨骼、肌肉的解剖位置,恢復人體原有的力學結構為基準,使人體憑藉自然生機的運行,逹到康復痊癒的目的。
筆者是閻先生傳人中唯一繼承衣缽者,根據自身十數年臨床經驗,將此法總結整理介紹於同行醫界,希望能將此法推廣共識。
太極正骨按摩的診斷法,以氣功觸診(聽勁法)為主,如同中醫之切診。以手指尖在患部探測,有氣波跳動應手處,即為病變原發點(疼點)。根據氣波跳動的長短、形式、方向的不同,可判斷出關節錯位的形式、骨折的方向和程度。根據病位氣波的寒熱濕感,可判斷出病症邪氣的性質。有了這些明確的手感,再結合關節活動度對比法;壓疼點診斷法、神經科檢查及X光片等方法的診斷,就可準確判斷出病位、病勢、病狀,以便採用準確而針對性強的治療手法。例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處有囊狀物拱動的氣波應手;骨折、裂紋處,有如絲狀的氣波按折、裂的方向和長短跳動應手等。
太極正骨按摩的手法力,是以腰為圓心,手為半徑,當腰轉動時,帶動手產生一定的轉動弧長,而力量的發出,需從腰向手,形成一個螺旋纏絲的力線,由小至大,其力線終端即正骨手法的發力點。此即“腰有小動,手有大動”之原理。以推法為例,其螺旋力從腰向手發出的同時,以腰與椎為圓心的轉動,帶動手法形成上下左右的推進弧度,這種圓環的手法力才逹深入至骨而又不會將病人推開的纏綿滲透迴旋的作用。
太極正骨按摩的輔助手法是利用關節在運動時的穩定性差,以及關節剪力、槓桿作用等原理,將關節正位。常用方法如下:
關節間的剪力:首先診斷出患病關節錯位的方向,選用與患病關節運動剪力與復位方向一致時機,施手法推力,合二力為一將關節正位。例如肱骨頭外旋移位時,藉助內旋肱骨時關節剪力的作用,在肱骨頭前方施向後內側的推力手法,可將肱骨頭正位。
骨槓桿的作用:以關為支點或法力點為支點,在肢體遠程施運動關節的輔助手法,利用骨槓桿作用使關復位。例如,股骨頭後下滑移位時,以患關節大轉子後下方手法力點為支點,在患肢踝部,施輔助手法向後拉伸腿運動,借股槓桿用將股骨頭正位。
肌肉牽拉作用:借肌肉跨越關節及附著於骨的特點,牽拉肢體遠程,並在患關節處施同方向推力手法,使關節復位。例如,頸胸椎段小關節紊亂,在棘突突出的一側,施手法力的同時,牽拉患者棘突凹側的手臂,可藉助斜方肌、肩胛提肌的牽拉作用,帶動頸椎下段和胸椎上段復位。
關節軸的旋轉作用:沿關節軸旋轉,並在關節移位處施同向的手法力,使關節復位。例如,脊椎側彎是由於多個椎節的偏旋轉位組合而成,治療時則需在側彎凸出一側的棘突,施手法推力的同時,扳旋軀幹,使脊椎向側凸的一側後旋,產生反向旋轉力使椎節正位。
太極正骨按摩的治療:
治病求本:腰椎側彎,可因多個椎節的偏轉移位導致,也可因骨盆傾斜引起。前者本於腰椎,自然以正腰椎為本,後者本於骨盆,故正椎無效,應先正骨盆。所以在治療腰椎側彎時,一定要先診斷骨盆有無病變,在施正椎手法,以免徒勞無效。
整體治療:鑒於骨、關節、肌肉的整體關係,通常某一部分病變時,會連帶引起其它部分同時病變。例如,骨折位置在肌肉附著點上或下時,骨裂逹至關節時,一定要先正關節與拉順肌肉,然後再對接骨折的折端,以免因肌肉的牽拉或關節的卡阻,影響折端的對接和癒合。
損傷:新症,一般採用一次性正位。手法要輕,時間要短。
舊症,因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已變性,需要多次,漸進性地復位。需要較長時間地鬆弛肌肉和軟組織,治療時間亦需相應加長,手法也可加重些,但不要用暴力復位,以免再次拉傷患部。
關節損傷的自我矯正
如果你的某一個關節怕冷、酸軟;活動範圍減少,說明這個關節有了小移位。小移位的產生可由一次扭傷或是多次微細扭傷造成,更多的是由於關節過多地重複單一的動作;長期處於一種固定的形體姿勢,使關節的某一組拮抗肌持續運動,牽拉關節產生細微的小移位。當移位累積到一定程度,則導致關節力學結構受到破壞,產生應力集中,進一步引起軟骨鈣化、骨質增生、疼痛等一系列症狀。
病症產生後,首先應當去就醫。但往往因不慎再次扭傷,使病症反發作,不易根治。為防止病症復發,協助治療,下面介紹一些自我診斷和形運動。
一.診斷
1.脊椎的檢查法
i. 摸法:用手指在脊柱棘突兩側依次按壓,有壓疼點的部位就是病點,即節扭出方向。
ii. 運動法:患者自己分段,前後左右地屈伸和旋轉頸、胸、腰、骶部的椎節,若是某一側的運動範圍減小、有酸痛感、牽拉痛,則為病側。
2. 其它關節檢查法
i. 摸法:用手指在關節四周按壓,有壓疼點的部位就是病點,也就是關節錯位的突出點。
ii. 運動法:活動雙側同一關節,活動範圍小的一側為病側,在某一運動軸上的運動產生疼痛時,即為此關節在此軸上產生了小移位。疼點就是損傷的突出點,移位方向與運動方向相。例如,關節彎屈時產生疼痛,為關節伸直過度導致的小移位。
二.關節的運動矯正法
1.頸椎病:
職業特點:低頭工作,如作家、縫紉、手工藝製作等工作,或者喜睡很高的枕頭者。
症狀:頸部酸痛,易落枕,活動時有彈響,嚴重者常伴有頭痛、頭暈、手麻等現象。
運動矯正法:每日晨起、睡前,特別是工作之後多做與工作姿勢相反的運動。如低頭工作後多向後仰頭、頸,使頸椎有一定酸痛感為度。
左右旋轉頸部,找出旋轉角度小的一側,然後多向旋轉角度小的一側運動頸椎,以頸椎有酸痛感為度。可將以上兩個運動組合成環轉運動,即側彎-後仰-左右轉頭-向正前方看。動作一定要最慢,而運動角度要最大,以免引起新的扭傷。
2. 胸椎病:
職業特點:背肌無力,從事超過體力的上肢運動,例如挑擔、舉重,或是喜臥床看書,單側轉身工作者(打字員、話務員等)。
症狀:肩背酸痛、胸悶、乏力,嚴重者可有心悸氣短和胃脹、納差等病症。
運動矯正法:每日晨起、睡前,特別是工作之後多做擴胸、後仰、挺背運動。
左右旋轉胸部,找出旋轉角度小的一側,然後多向旋轉角度小的一側運動胸椎。
3. 腰椎病
王心子
職業特點:長期雙腿不平衡負重者,或者腰部固定某一姿勢工作者,例如彎腰、扭腰的木工、電焊工等單側扭身等工作。
症狀:腰椎側彎、肌肉酸痛、骨盆傾斜,嚴重者伴有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症。
運動矯正法:每日晨起、睡前,特別是工作之後,應多做與工作姿勢相反的運動。工作後多向後直腰、轉腰運動。
左右旋轉腰部,找出旋轉度小的一側,然後多向轉度小的一側轉動腰椎。
4. 骶髂椎病
職業特點:長期維持雙下支不平衡負重者,例如單腿或單臀負重,下肢傷患者或前後腿位工作者。
症狀:下腰椎側彎、腰骶及骶髂關節部酸痛,嚴重者骨盆傾斜,腰骶角改變,會有腰腿痛。
運動矯正法:每日晨起、睡前,特別是工作之後,應多做與工作姿勢相反的運動。工作後多向後運動腰骶部;多用不負重的腿負重。
左右旋轉骶部,找出旋轉度小的一側,然後多向旋轉度小的一側轉動骶椎。
平時多注意雙腿平衡負重,使腰、骶椎兩側和骶髂關節受力平衡。
5.髖關節:
職業特點:長期雙腿負重姿勢不正確者,例如,髖關節外展或內收體位負重,會使股骨頭產生內收或外展的小移位,關節間產生壓痛。
症狀:關節間刺痛,股骨大轉子周圍壓痛,可伴隨沿外側大腿至小腿的串痛;長期不能痊癒者,可導致骨盆傾斜、腰椎側彎、嚴重的腰腿痛現象。
運動矯正法:每日晨起、睡前,特別是工作之後,多做與工作姿勢相反的髖關節運動。外展位負重者,多做髖關節向內的環轉運動;內收位負重者,多做髖關節向外的環轉運動。
注意雙腿正確的站立和負重姿勢,即雙腿平衡、平均負重。搬重時要按步驟來,對正重物,下蹲,搬起重物,站直,轉身,走動。
6 膝關節:
職業特點:長期站立、行走過多、過度屈膝的工作者,會造成膝部的股、脛關節面前、後或內、外旋轉小移位;髕骨上或下小移位。
症狀:膝部酸痛無力,上下樓梯時明顯,嚴重者會造成半月板損傷。
運動矯正法:每日晨起、睡前,特別是工作之後,應多做小腿的內或外旋運動;平時應多盤膝坐。多按摩放鬆膝關節周圍韌帶。注意雙腿正確的負重姿勢。
7 足關節:
職業特點:長期足部站立、行走姿勢不正確,例如外八字腳者,會造成足部的各個關節產生小移位。
症狀:足部左右平行不好,踝關節酸痛無力,易扭傷等。
運動矯正法:每日應多做足部的內外旋轉運動;長時間行走後,以熱水浸泡小腿與足部;按摩放鬆足部。注意雙腳正確的站立和行走姿勢。
8 肩關節
職業特點:長期外旋、外展肩部運動者,例如教師,投擲項目的運動員等,會造成肩部的肱骨頭外旋和肩胛外移的小移位。
症狀:肩關節酸痛無力、活動度減小、肌肉顫動;手麻等。
運動矯正法:每日多做肩部的內旋環轉運動。還可以多按摩放鬆肩部。
注意:不要過長時間提拿重物;伸肩、臂運動不要用力過猛。
9 肘關節
職業特點:長期書寫工作者;網球、羽毛球運動員,會造成小臂肌肉勞損和肘部關節產生小移位。
症狀:肘部關節及小臂肌肉酸痛無力。
運動矯正法:每日多小臂的外旋環轉運動及按摩放鬆肘部。
10 腕與手關節
職業特點:長期用腕和指力工作者,如鉗工、廚師、手指用力工作,會造成腕與手部各個關節產生微小移位。
症狀:腕、手指關節的疼痛無力。
運動矯正法:每日應多做腕部的內外旋轉運動;以熱水浸泡腕手部,按摩放鬆手腕和手指。
21王心子.關節損傷的自我矯正[J]《健康顧問》1992年 第二期15頁
胃脹氣的防治
胃脹氣,是一種飯後胃部脹滿、噯氣的病症。輕者只是胃脘部,常感到脹悶、噯氣,納差,重者則會有胃痛、吐酸水、嘔吐等現象。
胃脹氣常於生氣、食生冷、肥膩食物之後發作。中醫認為這與肝氣橫逆、肝木克脾有關,西醫認為與膽汁及消化液的分泌有關。
許多人因在吃飯時感到口乾,所以喜歡一邊吃飯一邊喝湯水,或於飯後喝大量的湯水,只圖口咽之快。其實這樣做,就好像熬好了的粥,再加上清水,會造成胃液與食物的調合不均。產生大量腐氣,使胃部脹悶,需在噯氣或矢氣之後方舒暢。久之則會影響胃的消化能力,形成胃炎、胃潰瘍等病症的發作。
保健按摩法:按壓中脘穴、提拿梁門穴、推震大橫穴、按揉足三里穴。至胃部鬆軟,有噯氣,腸鳴、矢氣最佳。
取穴位置:
中脘:在腹部中線肚臍的上四個橫指處。
梁門:在中脘穴旁開的兩個橫指處。
大橫:在肚臍旁開的兩個橫指處。
足三里:在髕骨下,外膝眼下四個橫指,兩個小腿骨之間的凹陷處。
飲食調養法:應飯前喝湯;飯後一小時內不要飲大量湯水。乾稀同吃時,應先稀後乾。患病期間,禁食生冷、肥膩、辛辣食物,不可生氣。
A加B枕可防治頸椎病
有頸椎病或長期工作的人們,常會肩酸頸累。這是因為低頭時間過久,頸肌持續緊張,頸椎小關節微小移位,生理前凸曲度的改變,頸部肌肉負荷過大,疲勞過度引起的。
當人體平臥時,因一般的睡枕,在頸部無法起到承托作用,而使之逐漸下墜至床面,加重了頸椎的前曲度。使疲勞的頸部肌肉無法放鬆休息,造成頸肩部容易產生疲勞酸痛和落枕。如果你自製一個簡單的健康枕,會幫助你解除疲勞的頸部肌肉,使睡眠更好。
方法如下:以蓬鬆棉、布碎、海棉為枕心,製成兩個厚度為10-375px的枕頭,我們稱之為A枕和B枕。將A枕平放於床上,B枕斜放,架於A枕與床之間,重疊處為枕頭寬度的1/3,平睡時將頭放於A枕上,A、B枕重迭處正好將頸部托起,而B枕又托住下頸部與肩部。從而使頸肩肌肉得到放鬆,減輕疲勞,還可減少落枕症的發生。
如果頸椎已出現生理曲度的減小,則需將AB枕重疊處調整低些,這樣可以減少因重疊處過高而引起的頸部不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