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堂(岐星熱力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王德堂,岐山縣岐星熱力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德堂
人物簡介,創業歷程,

人物簡介

57歲的共產黨員王德堂,1970年12月入伍,歷任通訊員、班長,1976年3月退伍回鄉。現任岐星企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岐星熱力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為寶雞市政協委員陝西省勞動模範。
王德堂退伍後,帶領幹部民眾,克服重重困難,勇於開拓創新,靠1.5萬元啟動資金建成了西北地區第一家村辦熱電廠。熱電廠已經發展壯大成為蔡家坡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熱力中心,擁有固定資產超過1.5億元,整整增長了一萬多倍。企業近年來累計實現稅利近億元,為社會公益事業捐款300多萬元。2008年,王德堂被評為寶雞市“十佳復退軍人”,2009年又被民政部表彰命名為“全國優秀復員退伍軍人”。

創業歷程

1976年退伍回鄉後,由於自身才幹出眾,滿腔為人民服務的熱情,被先後委任村團總支書記、村黨委副書記、電解錳廠廠長、織布廠廠長等職,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這一乾就是二十年。
九十年代末,岐星村的工業初步發展起來,卻面臨一個重大的難題——電荒。電力緊張不僅阻礙著工業的發展,也影響著農業和村民生活的正常進行。岐星村決定籌建自備熱電廠,王德堂又一次被委以重任,當上了籌建組組長。可是,村上能做到的也僅僅是劃給幾十畝灘地,拿出幾萬元資金,想籌建成一個供全村工農業和生活用電的熱電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於是,王德堂開始了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的創業歷程。王德堂跑項目、貸資金、聘專家,還要當裝卸工,為了節省開支他帶領大夥人工乾土建工程……“這段時間是最苦的,但是部隊教會我不向困難低頭,不向挫折彎腰,再苦也不怕!”歷經兩年時間,岐星人天天盼、夜夜盼的自備熱電廠終於辦起來了。
建廠初期,各方面的不成熟都突現出來。王德堂一天24小時吃在廠里,住在廠里,很少回家,和技術人員一起攻破難關,化解矛盾,廠子終於逐漸正常運轉起來了。電力廠年發電3900萬度,供熱21.5萬吉焦,解決了岐星村經濟發展中的熱、電短缺問題。村民們也再不用為電、暖發愁了。隨著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王德堂打出了“環保節能”牌,大力宣傳熱力廠供熱供氣的節能優勢。蔡家坡百餘戶大小企業擁有工業小鍋爐,不僅污染周圍環境,也大大的增加了產品成本。熱力公司的熱能不僅環保而且價格低廉,守著家門口的便利,還用多此一舉嗎?30多戶企業自動拆除了26台工業鍋爐,擴建企業也將計畫新上10台鍋爐的計畫擱棄,節省耗煤13萬噸,由此減排近20噸二氧化硫。企業還關閉了14眼自備井,每年可節水1000萬噸。王德堂沒有想到,電力公司不僅解決了自家用電問題,竟然還能為蔡家坡招商引資。2002年,經過王德堂的牽線搭橋,杭州天新製藥廠經過認真考察,決定來到岐星。記者問起該廠負責人究竟看中了這裡哪方面的優勢,他不假思索的說:“地廉是一方面,另外製藥環境是很重要的,鍋爐供氣肯定不行的,而這裡的岐星熱力公司,解決了我的蒸氣供應問題,所以我選擇在這裡建廠!”截止2006年,岐星藉助熱力公司這個自家優勢,招商38家企業在蔡家坡落戶。熱力公司多次被縣環保局和縣政府評為“環保先進企業”、“綠色文明示範企業”。
2007年上半年,王德堂領導的岐星熱力公司已發電1億度、供熱1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700萬元,同比增長38%。其最大的電力供應企業——岐星水泥廠,現在全省行業排名第二,由於岐星熱力公司的支持每年可節省800萬元電費。如今,岐星公司擔負著陝棉九廠生活區、金倉小區和本地區46戶中小企業60 萬平方米的供熱任務。多次被省、市、縣評為“先進企業”。王德堂也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2007年5月被陝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陝西省勞動模範”光榮稱號。
退伍多年,王德堂不改軍人情結,對綠色軍隊的濃厚深情卻絲毫未減。建廠至今的11個年頭裡,一直在全廠弘揚軍隊的優良傳統,實行軍事化管理。工人早上要出操,出入車間要列隊,每人每年還要軍訓一個月,甚至起床、上班、出操、吃飯時,工廠都會吹起嘹亮的軍號。在這無所不在的軍號中,王德堂滿懷著對軍隊的感激,體會著軍隊教給的堅毅和勇敢,在致富家鄉的大路上,步子越邁越自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