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義(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

男,主任醫師,教授,著名專家,博士研究生導師,1956年生,現任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普外科主任、吉林省腹腔鏡外科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肝膽外科、器官移植、腹腔鏡外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王廣義
  • 出生日期:1956年
  • 臨床職稱:主任醫師
  • 性別:男
簡介,國外專家的好評,醫者仁術 奉獻無餘,精益求精 勇攀技術高峰,毅力、勇氣、承受力,神聖的教學使命感,

簡介

男,主任醫師,教授,著名專家,博士研究生導師,1956年生,現任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普外科主任、吉林省腹腔鏡外科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肝膽外科、器官移植、腹腔鏡外科。曾於1988年、1997、2005年先後赴英國倫敦大學聖喬治醫學院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肝移植外科及日本東京大學肝膽外科留學進修。
獲獎情況:曾獲吉林大學白求恩名醫獎、師德標兵稱號
上大學前,王廣義是一名工廠的工人。有天晚上他在工廠加夜班時,眼睛裡迸進了一粒鐵屑,疼痛難忍。而車間醫生卻對此束手無策,他不得不在半夜冒著嚴寒步行到職工醫院就醫。醫院的一位醫生為他解決了問題,而且態度和善,使他頗受感動。當時王廣義就想,有機會一定要做一名醫術精湛的好醫生,為民眾解除病痛。

國外專家的好評

1977年,王廣義趕上恢復高考第一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吉林醫學院,5年學成後以總分第2名的成績留校。1987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白求恩醫科大學普外科研究生,同年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出國英語考試,於1988年赴英國倫敦聖喬治醫學院從事器官移植、保存研究。靠著紮實的專業知識和不懈的努力,王廣義出色地完成了科研課題,受到了國外專家的好評,科研論文發表在頂級專業期刊《國際移植》雜誌上。在導師的推薦下,他本來有機會到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但心繫祖國的王廣義卻放棄了國外的良好機會和優厚待遇,服從組織決定,毅然於1989年舉家回國。回國後,王廣義1991年考取我國著名外科學家譚毓銓教授的博士,1994年畢業後留在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院工作,由於醫教研三方面成績突出,破格晉升為副教授,並擔任普外科副主任。1997年他又赴世界著名的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學習肝移植。這箇中心是由現代肝移植之父Starzl創建,聚集了一大批世界頂尖級醫學專家,使其受益匪淺。1998年學成回國後,2000年擔任普外科主任。2005年,他又赴日本東京大學學習肝膽切除手術,大大提高了他的醫療水平。
懷著求知若渴的心,王廣義幾次出國留學,又以拳拳赤子之心學成歸國,每次他都使科室的醫療水平更上一個台階,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醫者仁術 奉獻無餘

醫者仁術。當記者問到醫生應具備哪些素質,王廣義將奉獻精神列在了首位。懷著對醫學事業的無限熱愛,他將一腔熱血都奉獻給了自己的崗位,奉獻給了廣大的患者。
醫生,特別是外科醫生,每天超負荷工作,幾乎沒有休息日,甚至沒有節假日。“很多人講,按照《勞動法》工作時間不能超過8小時,但這對醫生恐怕是行不通的。”王廣義不無幽默地說。按規定早上8點是上班時間,他每天都提前一個小時到醫院,完成這一天的查房工作,了解病人情況,及時處理問題,完善治療方案等。這些還都是零碎事,最主要的時間是要著手這一天需要完成的手術,往往下班了還有各種病人等待著他去關切。
因為王廣義在省內和國內享有很高的聲望,大量的省內外的患者慕名而來,希望他親自主持手術,其中很多都是輾轉看過多家醫院都不能治癒的患者。“有的醫生怕擔責任,對重病患者不敢接收,這個搖搖頭,那個嘆嘆氣,留給患者及其家屬的只有焦急和失望。患者到我這裡來也許是抱了最後的希望,我不能把他們拒之門外,必須盡全力為他們治療。”作為主任醫師,一些高難度的手術也必須由他親自出馬。他走在漫漫醫學之路上,辛勤地勞作著,因為在他心中早就立志要為它奉獻。自1999年6月任主任醫師以來,其門診診療近萬人次,診療住院病人達3500人,手術近3000人次,查房800次,會診及解決疑難病例350餘例。醫生的價值,或者說人生的價值就體現在這奉獻中。
不管是富人或窮人,老人或小孩,熟人或陌生人,王廣義都一視同仁,以愛心待之,憂其病痛,喜其痊癒。醫療費用往往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對此,王廣義堅決摒棄有錢才治、無錢不治的不負責的態度,而是儘可能地想法解決問題,千方百計地為患者節省醫療費用,讓患者不因經濟困難而耽誤病情。作為科主任,他主抓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不斷完善收費制度,想患者之所想,給患者提供最合適的服務。而這些,都是出於他對患者的那份責任心和無私奉獻之心。

精益求精 勇攀技術高峰

或許是當年那粒鐵屑帶給他的痛苦讓他銘記於心,王廣義深知精湛的醫術對一名醫生的重要性。他心中明白,患者最需要的是一位能夠妙手回春的醫生,一位手到病除的醫生。熱情的服務態度和合理的費用雖然也很重要,然而,先進的醫療技術更為關鍵。為此,他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多次出國,及時向世界一流的醫院和專家學習,不斷開拓創新,探索新技術、新療法。
談起醫療技術,王廣義興奮不已。他指著牆上掛的人體結構圖給記者講解起腹腔鏡外科手術,並在電腦上演示了手術的錄像。這項技術是他於1993年在省內率先開展的,其特點在於不用開腹,只需在開刀部位切個小孔,插入鏡管,即可在電腦的顯示下進行手術,具有創傷小、痛苦輕、恢復快等優越性,其可涉及膽囊切除、脾切除、闌尾切除、腸粘連鬆懈、肝癌切除等多項手術。此技術意義重大,實現了外科界和患者多年的夢想,得到了廣泛讚譽。之後,王廣義又組織創建了吉林省腹腔鏡外科中心及吉林省腹腔鏡外科研究所,擴大了此技術的普及和對患者的治療。2007年3月1日,王廣義用腹腔鏡技術親自主刀成功切除了一名患者的巨大胰腺腫瘤。手術非常順利,術中幾乎沒有出血,而患者身上也僅有幾個鑰匙孔般大小的小切口,這讓術前還憂心忡忡的患者母親激動不已。如今,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普外科腹腔鏡技術在全國居領先地位。
除此之外,王廣義還開展了無張力疝修補術、雙吻合器治療低位直腸癌等新技術,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97年,王廣義赴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進修學習肝移植,回國後,承擔了省科委有關肝移植方面的研究課題,並中標吉林大學臨床醫療新技術、新療法重大項目,獲資助金額100萬元。自2002年以來,他成功完成了5例臨床肝移植,改變了吉林省肝移植工作的落後的局面,進一步推動了吉林省肝移植工作的深入開展。2005年從日本東京大學學成回國後,他又率先在國內開展了解剖性系統肝段切除術治療肝癌,精確度高,創傷小,感染率低,療效非常滿意。王廣義從事臨床工作20餘年來,銳意進取,不斷創新,共承擔部、省級科研課題7項,合作科研項目3項,科研經費290萬元;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發明專利1項、校醫療成果獎7項,共在國內外醫學雜誌發表學術論文70篇。放眼快速發展的醫學領域,王廣義表示要緊跟時代潮流,精益求精,用更先進的技術為廣大患者造福。

毅力、勇氣、承受力

俗話說,外科醫生等於內科醫生加一把手術刀。簡單的一句話背後,蘊含的卻是外科醫生的許多獨特之處。王廣義說,外科醫生除了要具備內科醫生的專業素質外,“還更需要毅力、勇氣、承受力,缺一不可。”
王廣義很注重鍛鍊身體,每周都要打2次網球,“因為做手術是個體力活啊,自己身體不行可幹不了。”他解釋說。而這個“體力活”考驗的既是人的體力,更是人的毅力。整個手術期間要全神貫注,絲毫不能放鬆,既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廁,一切都要靠毅力去堅持。有時遇到高難度的手術,連續可長達10多個小時。王廣義講到,有些學生剛上手術台不久,因身體堅持不住,出現臉色蒼白甚至暈倒在地的情況。而20年來,無論大小手術,他都嚴謹認真,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堅持了下來,因為他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生命,一絲一毫的放鬆和疏忽,都可能造成患者的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外科醫生還需要勇氣”。王廣義回想自己早期上手術台時也曾緊張得手心出汗,甚至在手術前一天晚上覺都睡不好。而如今,無論什麼樣的手術,他都能從容應對,遊刃有餘。“外科醫生的勇氣不是蠻幹,而是來自精湛的技術和縝密的思維。”王廣義補充道。他在手術中講求“除惡必盡”,要有勇氣下刀,在保留完好組織的基礎上將有害的組織切除乾淨。“有的醫生怕擔當後果,總是畏首畏尾,帶給患者的只有更大的痛苦。”在手術台上需要面對太多不可知的情況,勇氣還表現在處理突發情況時的果敢決斷,“比如遇到血管崩裂,如果不及時採取手段,患者就會因失血過多面臨生命危險。”醫者的一念之差就可能決定患者的生死,這時的勇氣是靠著豐富的臨床經驗,更是來自對患者的責任心。
最後,外科醫生要有強大的承受力,除了身體的承受力,更要有過硬的心理承受力。患者對醫生期望很大,作為操刀20餘年的外科醫生,王廣義深刻體會到來自這方面的壓力。王廣義說,做手術如履薄冰,心裡的一根弦時刻繃得緊緊的;一場手術下來,他常常是汗流浹背。在他的患者中,很多人病情嚴重,往往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病集於一身,所以手術風險大,容易出意外;而且每個人身體的具體情況不一樣,面對新病人就是面對新問題,這無疑增加了手術的未知度和風險度;另外,至關重要的是,醫生做手術面對的是人而非機器,不管手術難度多大,患者及其家屬都不希望有1%甚至0.1%的失敗和失誤。面對這種壓力,王廣義沒有患得患失、退縮不前,更沒有視生命如草芥,抱一副無所謂的態度,而是努力提高自身的醫療水平和手術操作技巧,不斷追求完美,以積極進取的方式從根本上提高心理抗壓力。

神聖的教學使命感

“要肩負起培養下一代的使命,培養好未來的醫生,使好醫生延綿不斷。”王廣義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教學工作,除了每天的醫療外,他非常關注對學生的教學和培養。王廣義指出,醫療上每天有硬性指標,科研會影響晉級,而教學的效果是長期才能顯現的,許多人因此存在忽視教學、將教學排後的錯誤思想。他強調要增強教學意識,增強教學使命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作為博士生導師,他嚴格要求自己,每天反省自己這一天教會了學生什麼。他每節課前都要認真備課,講課時更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給學生詳細講解每一道手術的具體過程。“講1小時和講5分鐘的效果不可同類相比,這要靠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外科醫生,他非常注重寓教學於實踐中,在手術的具體過程中,強調每個病人的特殊性及其所需的手術操作技巧。學生們都非常愛看他做手術,因為“看王老師做1次手術,勝過聽10堂課”。而他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對患者高度的責任感都深深打動和影響了學生,得到了學生的愛戴。幾年來,王廣義已培養碩士研究生22名,博士研究生15名,獲吉林大學首批教學示範教師、優秀教師和2007年師德標兵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