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川

王巨川,男,1973年12月24日出生,祖籍山東黃縣,哈爾濱市人,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巨川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73年12月24日 
  • 職業: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人物履歷,主要工作,

人物履歷

2005年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現當代專業碩士研究生。2010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獲中國現代文學博士學位,師從楊義、趙稀方研究員。

主要工作

主要從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著有《現代時期新舊詩學互訓》《遠方的繆斯與詩感空間》,在《文學評論》、《文藝爭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
[1]王巨川.《老舍趕集》:跨文體藝術創作典範[J].藝術評論,2018(10):146-151.
[2]王巨川.秋與水鄉——簡論林莽詩歌中的“風景”[J].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03):24-27.
[3]王巨川.“泥土”中生長的現代詩意——張中海詩歌作品綜論[J].詩探索,2018(05):175-184.
[4]王巨川.自然書寫與東北抗戰中的反侵略精神——以金劍嘯敘事長詩《興安嶺的風雪》為中心[J].北方論叢,2018(05):31-36.
[5]王巨川.詩體·語言與當代詩詞史寫作[J].湖南社會科學,2018(04):176-181.
[6]王巨川.“城市書房”發展現狀與運營模式分析[J].新閱讀,2018(07):42-44.
[7]王巨川. “主導”與“協商”:當代中國文化形態檢視[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1-26(006).
[8]王巨川.以理性探尋純淨的詩意——羅振亞詩歌批評與創作探微[J].社會科學動態,2018(01):84-88.
[9]王巨川.媽祖文化的型塑及其當代性意識[J].媽祖文化研究,2017(03):7-10.
[10]王巨川.構建當代詩歌創作與批評的健康空間[J].貴州社會科學,2017(05):70-73.
[11]高雲球,王巨川.文化北京:民初北京旗人作家群文化身份考述[J].滿語研究,2016(02):95-103.
[12]王巨川. 朱熹詩文觀與當代詩詞創作管窺[A]. 中國藝術研究院、武夷學院、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會、福建師範大學.推進朱子學與閩學的深入研究——朱子閩學與亞洲文化論壇文集[C].中國藝術研究院、武夷學院、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會、福建師範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6.
[13]王巨川.清澄世界的獨舞者——沈澤宜的詩與詩論[J].詩探索,2016(01):14-25.
[14]王巨川. 歷史記憶與水性的“包山底”[N]. 中國藝術報,2016-01-13(003).
[15]王巨川.魔幻的靈動:關於楊方詩歌的閱讀隨筆[J].中國詩歌研究動態,2015(01):247-250.
[16]王巨川.魔幻的靈動:關於楊方詩歌的閱讀隨筆[J].中國詩歌研究動態,2015(01):247-250.
[17]高雲球,王巨川.論旗人作家穆儒丐在東北的翻譯文學實踐[J].民族文學研究,2015(05):40-49.
[18]王巨川.兩岸交流需要共有文化認同[J].台聲,2015(18):49.
[19]高雲球,王巨川.“文化北京”與旗人身份——以民初時期京旗人作家為中心[J].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1(05):48-53.
[20]王巨川.再疆域時空的文化形態與舊體詩創作特徵——以東北淪陷時期《盛京時報》文藝副刊為中心[J].北方論叢,2015(05):46-52.
[21]王巨川,高雲球.文化語境與詩人思維——兼談物象的蹤跡與當代歷史物象詩創作[J].文藝評論,2015(09):76-81.
[22]王巨川.魯迅舊體詩與東北淪陷區抗日精神的符號化建構——以《大同報》刊登魯迅舊體詩的編輯活動為中心[J].現代中文學刊,2015(04):53-57.
[23]張盛男,王巨川.論孫春平小說創作的都市經驗與傳奇敘事[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04):23-25+29.
[24]王巨川.象牙塔中的“光”——中國“駐校詩人”機制建設漫談[J].詩探索,2015(01):73-77.
[25]高雲球,王巨川.東北淪陷區殖民統治下的強權文化機制論說[J].北方論叢,2014(05):95-100.
[26]王巨川.當代歷史物象詩的美學原則——以“大雁塔”、“烽火台”、“聖·索菲亞教堂”為中心[J].文學與文化,2014(03):55-63.
[27]王巨川. 魔幻的靈動:關於楊方詩歌的閱讀隨筆[A]. 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首都師範大學駐校詩人楊方詩歌創作研討會論文集[C].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2014:3.
[28]王巨川,李揚.有容乃大 唯創始新——論學者楊義的三十年治學之路[J].燕趙學術,2014(01):184-198.
[29]王巨川,張盛男.色彩·形態·生命——簡論“歷史物象詩”文本的語言特徵[J].詩探索,2014(01):23-35.
[30]王巨川,黃伶.非詩時代的詩歌困境與生長空間——兼論中生代詩人的命名現象及創作特徵[J].詩探索,2013(07):31-45.
[31]王巨川. 還原·感悟·會通[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01-27(B03).
[32]王巨川.宋曉傑詩歌印象[J].詩探索,2013(05):94-98.
[33]王巨川,黃伶.抗戰時期的軍歌及其文化價值[J].抗戰文化研究,2013(00):201-212.
[34]趙井春,王巨川.穿越日常與崇高的性靈之音——論徐俊國的詩集《燕子歇腳的地方》[J].語言與文化研究,2013(01):187-190.
[35]高雲球,王巨川.論文化產業的理論基礎與社會動力機制[J].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4(06):98-104.
[36]王巨川.1937-1945:日本對華文化侵略與上海抗戰文學[J].抗戰文化研究,2012(00):20-32.
[37]王巨川.斷裂與承續:中國古典詩學的現代轉型——兼論清末民初新舊詩人的心理狀態及創作特徵[J].燕趙學術,2012(02):28-37.
[38]王巨川. 詩人與詩評家:沈澤宜的詩與詩論[A]. 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詩歌批評與細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2012:7.
[39]王巨川.穿越日常與崇高的性靈之音[J].詩探索,2012(05):112-120.
[40]高雲球,王巨川.試論生命詩學的文化內涵[J].北方論叢,2012(05):11-14.
[41]王巨川.1937—1945:日本對華文化侵略與上海抗戰文學[J].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2012(00):45-58.
[42]王巨川.論新世紀詩歌日常生活審美化傾向[J].藝術評論,2012(06):17-21.
[43]趙井春,王巨川.過渡時期的繆斯空間——析轉型時期《小說月報》上所刊登的詩歌[J].遵義師範學院學報,2012,14(02):69-73.
[44]王巨川.詩歌:在日常生活中探尋審美向度[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2(02):104-110.
[45]王巨川.新舊之間:北大“三刊”與五四新文化運動[J].求是學刊,2012,39(01):119-124.
[46]王巨川.告別戰爭:“身體寫作”的理性回歸[J].名作欣賞,2011(31):109-113.
[47]王巨川,高雲球.試論戲曲影視產業化轉型與文化軟實力[J].藝術評論,2011(07):84-88.
[48]王巨川.試論余光中與鄭芝溶的現代鄉愁詩之異同[J].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7(01):26-30.
[49]高雲球,王巨川.時間文化學的朦朧起點[J].北方論叢,2010(04):119-122.
[50]王巨川.多元文化視野中現代漢詩的歷史反思[J].中國韻文學刊,2010,24(02):90-95+115.
[51]王巨川.地理空間與詩歌體驗——兼談馮至《北游》的現實主義批評傾向[J].名作欣賞,2010(16):37-39.
[52]王巨川.“五四”時期翻譯活動與反殖民意識[J].文學評論,2010(02):146-151.
[53]王巨川.胡適詩學論:雙重人格與二元詩格[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02):112-118.
[54]王巨川.“意象”的象徵性與時代性——談楊義《中國敘事學》中“意象”研究的歷史突破[J].名作欣賞,2009(25):110-113.
[55]王巨川.後現代場域下的詩歌之反思[J].文學自由談,2009(05):70-76.
[56]王巨川.新時期以來的現代舊體詩研究述要[J].貴州社會科學,2009(08):15-21.
[57]王巨川.體驗的詩歌藝術——馮至的《十四行集》論[J].北方論叢,2009(04):48-50.
[58]王巨川.論文學圖志的圖像意識[J].北方論叢,2008(06):12-15.
[59]高雲球,王巨川.中國詩體流變的後現代視野[J].中國文學研究(輯刊),2008(02):47-56.
[60]王巨川.相期浴火鳳凰生——海外華文文學中的因果母題[J].華文文學,2008(04):56-65.
[61]王巨川.新詩發展路徑的後現代詮釋[J].詩探索,2008(03):4-16.
[62]王巨川.尋找中國文學之“魂”[J].文藝爭鳴,2008(05):51-54.
[63]王巨川. 中韓鄉愁詩美學比較——以現代詩人余光中、鄭芝溶為個案[A]. 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現當代詩歌:中韓學者對話會論文集[C].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2007:4.
[64]王巨川. 中國新詩的後現代視野[A]. 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現當代詩歌:中韓學者對話會論文集[C].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2007:4.
[65]王巨川.在歷史遺蹟中挖掘文化意蘊——評孫凱的《縱觀日本文化》[J].北方論叢,2003(03):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