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左(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王左(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左(1939年-),男,漢族,上海市人。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現任上海市曙光醫院急診科主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曙光臨床醫學院急症教研室主任,上海中醫藥研究院臨床研究二所急症研究室主任。長期從事中醫急症工作,以熱病、痛證、血證、哮證、厥脫、中風、醫療、科研為主,尤以厥脫及呼吸系急症見長。另外,在我國清代有一位刻印人士也叫王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左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市
  • 出生日期:1939年
  • 職業:醫生
  • 畢業院校:上海中醫藥大學
  • 主要成就:上海中醫藥諮詢委員會委員
    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
人生經歷,個人見解,榮譽成就,學術觀點,用藥特色,黃芪,當歸,科研成果,

人生經歷

 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現任上海市曙光醫院急診科主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曙光臨床醫學院急症教研室主任,上海中醫藥研究院臨床研究二所急症研究室主任。兼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全國急症醫療中心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全國厥脫急症協作組組長,中華醫學會、中西醫結合學會急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藥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中醫藥學會急症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中醫藥學會呼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中醫藥諮詢委員會委員,上海中西醫結合腦血管病急救醫療協作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中醫支氣管哮喘醫療協作中心網路副主任委員,上海市急診ICU質量控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王左王左

個人見解

長期從事中醫急症工作,以熱病、痛證、血證、哮證、厥脫、中風、醫療、 科研為主,尤以厥脫及呼吸系急症見長。遵古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認為邪毒之邪侵襲之時,必是整體上正氣虧虛之刻,尤其強調正氣的強盛是疾病向愈的第一因素,“正氣存內,邪不可乾。”倡導扶正祛邪大法,扶正者著重調整臟腑陰陽,氣血平衡;祛邪者宗張子和汗、吐、下三法,充分認識“毒”對人體的侵害,擬定解毒、拔毒、排毒具體法則,手段上注重內病外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及針刺、穴位導入等多種綜合救治途徑。

榮譽成就

 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1995年被上海市衛生局首批評為上海市名中醫,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重點學科急症專業和上海市重點專病專科中風專科的學科帶頭人。1987年被衛生部評為先進工作者,1992年因中醫急症工作成績突出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表彰,1993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先進個人獎。王左教授是全國研究急脫症的創始人,《“參附青”注射液對邪毒內陷所致厥脫證的研究》1987年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甲級獎;另外《“平哮液”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研究》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獎,《複方葶藶注射液治療肺動脈高壓的研究》獲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二等獎。主編了《鄉村常見急症搶救》和作為副主編編寫了全國高等院校規劃教材《中醫急診學》,在全國核心期刊上發表了論文30餘篇。
王左王左

學術觀點

王左認為祛邪熱毒敗,法必清解排。
一、扶正重氣血,氣血貴暢和
1.血----生命之本
血乃生命之源泉,周引暢通於五臟六腑,灑陳布散於四肢百骸。血之生成得恩於脾升胃降,燥濕相濟,運水谷於腑陽之下,化津液於髒陰之中,終成營血之象;血之運行,更賴心肺合力,肺之朝向百脈,佐輔心君而發治節之功,心之主運血脈,還需肺氣推行而冀暢運之力;肝藏血,得疏泄乃有條達之妙,腎藏精,賴心陽而有化血之奇。五臟陰陽相合有度,營血化生運行有節,此乃蓬勃生命之根本也。
2.氣----元神之根
氣者,生命活力之徵,具物質、功能雙重涵義。人之元氣又謂真氣,源於命門,假三焦之途,暢行五臟六腑;宗氣發跡於上焦,貫血脈而司呼吸,固肌膚而御外邪,上榮腦府而神明靜謐,下納腎臟則滋養先天。人之元神,眾神之主也,居腦府統領四骸,受諸氣奉養方能靈性如常。元氣、宗氣虧損則元神不用,反之,清宮為邪所迫,元神不寧,則諸氣不要。故欲元神所養,前提有二,一曰諸氣發生,運行康健有度;二曰清竅安謐,無邪侵擾。固氣之旺盛,決定元神生殺,故曰氣為元神之根。
3.氣暢血和----精神乃治
氣暢血和的前提是氣充血盈,而表現形式乃氣機沉浮有節,血運流利無阻。氣充血盈求之於脾胃燥濕相濟,升降相因,土髒則惠及四方,下養先天而腎水充沛,上生肺金而宗氣蓬勃;精血充則肝有藏,心有主;氣機調則髒陰平,腑陽安。氣為血帥,氣充氣暢則血潤血行;血為氣母,血充血濡則氣生氣長。氣能生精,血可養神,故氣暢血和,精神乃治為健康唯一表征。
4.氣滯血瘀----百病由生
就本質而言,千疾百病皆由氣機停滯、血行瘀阻而致。肝主一身氣機,條達為順,肝木郁滯,疏泄無權,表達一為氣行速度減緩,甚或停止,臨床謂之氣滯抑或氣結;二為氣行方向異常,謂之氣逆,諸如肺氣上逆為咳,胃氣上逆為之嘔。氣結、氣滯久矣則蘊生邪熱,“氣有餘便是火”,氣火上沖,清宮不寧,則神昏、中風、眩暈諸症蜂起。有道是量變久而趨質變,氣滯而氣不化精,精不生氣,則氣虛顯現。氣血相密相關,氣滯、氣虛,血先其推動,固攝則見血瘀、血脫,停滯之血謂之閼,有血之形而非血之功,其存日久,必礙氣耗血,故曰血脫,血脫乃昭然血虛之象也。氣滯、氣虛、血脫、血瘀,此正虛邪盛,百病由生之常景焉。
5.益氣補血----扶正之調調氣活血----祛邪之要
氣血不安即見病象。臨床觀之,當分二步,其一,病於常見氣血量變之徵,即氣滯血瘀,當宜調氣活血急治,調氣重在疏肝,藥如鬱金、青皮、路路通、香附之流;活血勿忘養血,藥如當歸、川芎、桃仁、丹參之輩。其二,病久必見氣血質變之象,當宜益氣補血緩圖,急養峻補,滋膩太過,反致氣結血停,欲速而不達,慎之。益氣中不忘行氣,藥如人參、黃芪之流,少佐陳皮、砂仁;補血中切記活血,藥如當歸、芍藥、首烏之輩,酌加桃仁、三七。
二、祛邪熱毒敗,法必透解排
1.邪盛為毒氣血乃殃
(1)毒的特徵與界定:毒者,害人之氣也。毒由邪生,邪盛極而為毒。六淫侵襲,正不勝邪,久則為毒,而五志過極,肝鬱化火,火盛生毒是內生之毒常見發生形式。據多年觀察,歸納毒有十大特徵,即:驟發性、廣泛性、酷烈性、從化性、火熱性、善變性、趨內性、趨本性、兼挾性及頑固性。根據特徵,毒的界定為:毒是一種與邪氣關係密切的,以致病急驟、酷烈、廣泛為特點的,以損傷氣血,敗壞臟腑為目的的病理因素。
(2)發生與發展:毒自病邪生,其演化過程大致有三態:即初始態、中生態、極致態。初始態是毒在氣分,痰熱乃重要病理強化之象;中生態是為毒在血分,瘀熱為顯要病理強化之徵;極致態為熱毒熾盛,挾痰挾瘀,閉阻氣血,內敗臟腑,外灼經絡之象。火熱炎上,主升主動,火入氣分,則氣無常態;火侵血分,則血無常形。熱極令氣離位,火盛命血異形,故毒即“離經叛道”之氣血,而邪乃毒發生之本由。
2.蠲毒要鍵透解排法
(1)將成之毒----透之和之
無論外感六淫,抑或內傷七情,久之必邪郁而化熱。熱入氣血分,使氣血先其常態而蘊釀成毒。故將成之毒,當治病求本,在祛除原發病邪基礎上,重視使用透熱瀉火,理氣和血之品以絕毒源,此涵“上工治未病”之意。以銀花、夏枯草、山梔、知母、黃芩、黃連、黃柏、荊芥、防風、羌活為君,臣扶以鬱金、川厚朴、桃仁、參三七,冀火熱透而毒源絕,氣血暢則陰陽和。
(2)已成之毒----清之解之
毒損傷機體具有以下特徵:起病急驟,迅速出現氣血逆亂,邪毒上擾清竅之象,與一般邪熱亢盛有異;病情酷烈,病變快捷,病情深重,以重要臟腑如心、肝、腦損傷為主;病情複雜,變化多端,諸證蜂起;毒邪迅速趨內攻擊臟腑;毒邪涉及空間廣闊,外而筋脈,內而臟腑,既損氣血,又傷陰陽;常與瘀血、痰濁兼挾為病。故已成之毒,當速解之,同時根據病機,酌情加用行氣活血化痰之品。以蚤休、半邊蓮、半枝蓮、銀花、連翹、野菊花為上品,常臣扶以枳殼,川厚朴、半夏、米仁、蔻仁、桃仁、海藻。
(3)極盛之毒----利之排之
毒邪發揮至極致,常顯氣血閉阻、陰陽先和臟腑敗壞、經絡不通之象,故宜重用排毒五臟之品,使毒邪迅速離開機體,氣血陰陽方能無虞。藥如大黃、蘆薈、芒硝、番瀉葉、黑醜、白醜、茵陳、車前子之流。因毒即“離位”之氣血,故調氣活血交通,陰陽為重要輔佐之法,藥如桃仁、川芎、丹參、地龍、地鱉蟲之屬,排毒之後,扶正應引起重視,常以生地、熟地、天冬、麥冬、肉蓯蓉、杜仲等善後。

用藥特色

王左作為中醫,從醫多年,不斷積累經驗,漸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用藥特色,下面是關於他的行醫用藥手法。

黃芪

中醫理論認為,疾病之產生總由正虛邪盛狀態而致,然正虛乃樞機所在,故當首推扶正之舉,益氣和血為先。黃芪屬益氣之上品,治久喘不愈,肺氣耗傷者,常伍以人參葉、焦白朮、黃精、蘇子、五味子、杏仁等;治中風偏癱、失語、口眼歪斜常伍以桃仁、丹參、地龍、赤芍、白芍、地鱉蟲等;治脾胃氣虛、中陽下陷藥常伍以陳皮、枳實、黨參、柴胡等;治心悸、怔忡、心氣陰兩虧者常伍以麥冬、人參葉、丹參、五味子、枸杞子、川芎等;治體虛感冒常伍以荊芥、太子參、蘇葉、生白朮、防風等;治風水泛濫常伍以六月雪、赤小豆、炙麻黃、漢防己等。使用黃芪臨床尤需注意:①方中佐以少量理氣之品,使之補而不膩,行而不滯。②氣為血帥,血為氣母,重劑益氣中不忘佐以補血之品如當歸、枸杞子、首烏之流。

當歸

當歸為中藥傳統養血、活血之上品。血乃滋潤人體之養料,血之盛衰為生命發陳與凋謝之根本。血的正常狀態意味著量的充沛及運行速度如常,路徑暢通,故和血之妙在於補其不足與通其瘀滯,有此雙贏者,唯我當歸耳。治中風恢復期或後遺症期氣血雙虧,瘀阻脈絡者,常以當歸伍赤芍、白芍、人參葉、地龍、地鱉蟲、桃仁、川芎、黃芪等;治胸痹,心血瘀阻者,常以當歸伍薤白、桃仁、丹參、檀香、砂仁等;治小中風或中風先兆,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痰瘀互結者,常以當歸伍白芍、鉤藤、石決明、生地、海藻、地龍、川芎等;治心悸,血不養神者,常以當歸伍枸杞子、龍眼肉、丹參、木香等;治肺脹,氣、血、水互結者,常以當歸伍葶藶子、川厚朴、陳皮、茯苓、桃仁、蘇子、白芥子等。當歸常用量為虛證15g實證12g。

科研成果

一、參附青對邪毒所致厥脫證的研究(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甲等獎)
 休克屬中醫“厥脫證”範疇。參附青注射液具有明顯抗邪毒內陷所致厥脫症的作用。研究表明,該藥能抑制內毒素所致的腸系膜微血管痙攣,提高受損心肌細胞的乳酸脫氫酶、琥珀酸脫氫酶、酸性磷酸酶及糖元,並對心肌具有正性肌力和負性頻率的作用,還能降低紅細胞聚集性和血液粘滯度,糾正機體缺氧和酸鹼平衡失調,而且對內毒素所致的心、肝、肺組織細胞,特點是內皮細胞損害有
科研成果科研成果
保護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變形、釋放反應和中性粒細胞的脫粒,並對內毒素血症的大鼠,可顯著地提高PGI2含量,同時抑制TXA2的升高。
結論:感染性休克是一個複雜的病理過程,參附青僅僅是綜合治療中的一個組成部位;感染性休克是血液粘滯綜合徵,處於低灌流狀態,參附青具有強心和擴血管作用,致使血液流變學得以改善;內毒素和重症失血性休克均使心肌收縮力減弱,心輸出量下降。參附青有明確的增強心肌收縮力的作用,可能是附子的有效成份去甲烏頭鹼所起效應;休克時細胞功能的早期損傷主要是細胞膜受損,而參附青中人參、附子均有興奮腎上腺皮質功能,起到穩定細胞膜,保護血管內皮細胞作用。
二、平喘液治療急性支氣管哮喘的臨床和實驗研究
1992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