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麗

王寅麗

王寅麗,女, 1974年生,復旦大學哲學博士,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主要著作:《鄂蘭》(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年) ;譯作有文森特-德貢布《當代法國哲學》 新星出版社等。承擔項目:200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在哲學與政治之間:阿倫特政治哲學研究” ;華東師範大學“現代西方哲學”主幹課程建設項目。教學工作:為本科生開設“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現代西方哲學與社會思潮”等基礎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寅麗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74年
  • 職業: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學術論文,學術著作,學術譯著,

學術論文

1、《不完全理性與經濟倫理》發表於《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29卷4期,起止頁碼:564-567
摘要:從哈耶克的“不完全理性”的思想出發,說明了為什麼我們需要市場這種自發的“擴展秩序”而不能依賴於人為的計畫,以及在有限理性的基礎上建立經濟倫理的內在意義。
2、《“沉思生活”與“積極生活”——阿倫特對傳統政治哲學的批判》發表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38卷4期,起止頁碼:57-62
摘要:阿倫特認為,西方政治哲學起源於古老的政治和哲學之爭,由柏拉圖所奠基的“沉思生活”高於“積極生活”的等級秩序以及“製作”代替“行動”的思維方式始終支配著西方政治哲學傳統。在對西方傳統政治哲學的批判中,阿倫特表達了她對政治的看法——政治是一種以自身為目的的活動,政治哲學的基礎應當是對人類事務多樣性的“驚異”。
3、《未寫出的政治哲學——阿倫特對康德判斷力概念的政治闡釋》發表於《社會科學》,2006年9期
摘要:阿倫特將康德的《判斷力批判》視為“他未寫出的政治哲學”,她從康德對審美判斷的考察中找到了一切實踐判斷得以可能的條件:趣味、共通感,擴大思考和範例的有效性,從而闡發了判斷活動的政治意義。同時,阿倫特對康德判斷力概念的接受也暴露出她本人政治思想的形式化、非認識化和審美化的問題。
4、《漢娜·阿倫特論思的政治意義》發表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35卷6期,起止頁碼:28-33
摘要:以對20世紀的一系列政治問題的反思而著稱於世的當代著名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晚年從她一直關注的政治問題轉向哲學問題。在《精神生活》在這部未完成的著作中,她力圖彌合傳統上“精神生活”和“行動生活”的對立,闡明政治活動的精神性基礎,並對“平庸罪惡”這一現象做出理論上的解釋,說明思為何具有抗拒邪惡的力量。阿倫特對思的政治意義的分析得益於西方哲學史上的兩位大師:康德和蘇格拉底。從康德那裡,她學會了思是什麼;從蘇格拉底那裡。她學會了思的方式。
5、《德希達的“幽靈”——從《馬克思的幽靈》看解構主義的政治》發表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5期,
摘要:德希達在《馬克思的幽靈》當中通過對“幽靈”的解讀來闡述他的解構主義的政治,本文把“幽靈學”看作他的“文字學”的社會一政治表達,首先分析“幽靈學”對本體論或存在問題的思考,進而闡述幽靈學所指示的政治意義:對終結論或目的論的批判以及呼喚“沒有彌塞亞的彌塞亞政治”;最後說明德希達一再呼籲繼承的“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到底是什麼,以及他的解構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關係。

學術著作

《鄂蘭》,王寅麗,台灣:生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出版
內容簡介: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是當代最著名的政治哲學家之一,本書全面地介紹了她的生平、思想活動和主要著作。內容包括:鄂蘭與當代偉大哲學家海德格在感情和思想上的聯繫;鄂蘭為猶太人成為自由平等的世界中一員而苦苦奮鬥的歷程;鄂蘭對公共領域的思考和對極權主義起源的反思。全書脈絡清晰、資料翔實,在一些問題上有作者自己的見解。

學術譯著

1.《當代法國哲學》,作者: (法)德貢布,譯者: 王寅麗,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內容簡介:法國哲學是用法語來表述的哲學,它誕生於笛卡爾用他的《方法談》和所附的關於方法的三篇論文來對蒙田的《隨筆集》做出回應的時候,但是伴隨著笛卡爾向蒙田挑戰而出現的不僅是法國哲學。黑格爾和海德格爾都一致同意:對以絕對確定性為特徵的真理的尋求標誌著現代哲學的登場。
在法國哲學的新近演化中,1945年後被稱作“三H”的一代過渡到了自1960年起以三個“懷疑大師”聞名的一代:三H是黑格爾、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三個懷疑大師是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為什麼在1930年到1960年間像聖徒般被尊崇的人物在六十年代中被拋棄了,而讓位於新的到來者?新三人組的權威團體出現了,整整一代都從閱讀黑格爾、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中得出了相同的結論,這確實耐人尋味。梅洛-龐蒂就說:“他們遇到的與其說是一個新哲學,不如說是認出了他們一直在等待的某種東西。”顯然他們的解釋背叛了大師本人的意思,但是背叛也許正是一種照亮了海德格爾所謂的、內在於那個思想的“未思的東西”的方式。
2.《人的境況》,作者:漢娜·阿倫特,譯者:王寅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在過去與未來之間》,作者:漢娜·阿倫特,譯者:王寅麗,張立立,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