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王宏(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宏,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夏商周考古。1978年10月-1982年7月,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獲學士學位。1982年8月-1997年6月,湖北省荊州市博物館工作。從1986年起,任考古部負責人。1993年12月,評聘為副研究館員。1994年9月-1995年5月,國家文物局考古領隊培訓班學習,獲考古領隊執照。1997年7月至今,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工作,1997年9月-2002年9月,任考古教研室主任、1999年1月-2000年1月,任人類學系副主任。2003年7月,轉系列任副教授。中國考古學會會員、全國楚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宏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
  • 出生日期:1962年
  • 職業: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歷史系
  • 代表作品:《忠縣翠屏山崖墓》
研究方向,人物生平,主要成果,教學情況,

研究方向

長江流域先秦時期考古,珠江流域包括港澳地區先秦時期考古,瓷器鑑定與研究,考古學理論與田野考古學研究。

人物生平

參加考古發掘的地區涉及湖北、湖南、河南、重慶、廣西、廣東、香港、澳門等。1997年以來,多次應邀赴港、澳地區進行合作考古研究。2000年以來,主持重慶、湖北、河南三省配合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文物保護項目13項,發掘面積逾4萬平方米。
1. 湖北地區
1980年,湖北枝江關廟山遺址發掘(田野實習);
1982年,參加湖北江陵縣全縣磚瓦廠古墓葬古遺址調查;
1983年,參加湖北鐘祥六合遺址發掘,負責西周部分執筆。
1983年,主持湖北監利縣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
1984年,主持湖北石首市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
1984年-1992年連續主持江陵荊南寺遺址發掘,該項目為湖北省七五期間重點發掘項目;
1984年,參加鐘祥邊畈遺址的發掘;
1987年,主持湖北江陵梅槐橋商周遺址發掘;
1987年,主持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群肖家屋脊遺址的發掘;
1987年,主持湖北監利獅子山遺址發掘。
1993年,參加三峽壩區宜昌三斗坪、楊家灣、白廟子三處遺址的發掘;
1994年 參加湖北鐘祥市冢十包楚墓的發掘(《考古》1999年第2期)
1996年,主持湖北江陵八姑台商代遺址發掘;
2000年,主持湖北巴東黎家沱遺址發掘。
2. 湖南地區
1982年,整理及主要執筆編寫湘鄉岱子坪遺址考古報告;
1982年,湖南嶽陽費家河商代遺址和窯址的探掘(畢業實習,《考古》1985年第1期)
3.河南地區
1994-1995年,參加鄭州西山遺址發掘。
2008-2009年,主持南陽市淅川縣六叉口墓群(遺址)3000㎡的發掘。
2010-2011年,主持南陽市淅川縣盆窯遺址的發掘5000㎡。
2011年,主持丹江支流滔河下游區域30平方公里的考古調查。
2012-2013年,主持南陽市淅川縣門伙崖墓、前河遺址的6000㎡發掘。
3. 廣西地區
2005年7-8月,參加百色田陽那滿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
4. 重慶地區
2000-2005年,主持巫山大昌古城遺址8000㎡的發掘;
2000-2002年,主持巫山塗家壩遺址2000㎡的發掘;
2001年,主持巫山林家碼頭遺址2200㎡的發掘;
2003-2004年,主持巫山東壩遺址3000㎡的發掘;
2007-2008年,主持忠縣火電廠(翠屏山)崖墓群6000㎡的發掘;
2013年10月2014年1月,主持奉節白帝城大遺址保護規劃的文本編寫及配合性發掘。
5. 廣東地區
1997年,參加廣州南越王宮署遺址發掘;
1998年,主持英德史老墩遺址發掘;
6. 香港地區
1997年11月-1998年4月,應香港特區政府古物古蹟辦事處邀請,參加“全港考古調查”(荃灣-屯門);
1999年5-8月,2000年12月-2001年2月,兩次應香港特區政府古物古蹟辦事處邀請,參加西貢蚝涌遺址發掘,負責編寫陶瓷器部分。
2001年3月,負責屯門龍鼓灘遺址發掘;
2004年11月-2005年1月,2005年12月-2006年1月,兩次應香港考古學會邀請,透過“輸入內地人才計畫”,參加西貢深涌黃地峒遺址發掘,負責田野發掘部分。
2012年4-5月,部分參加中環中區警署的發掘。
2013年3-4月,負責中環警察宿舍的發掘。
2013年5-9月,以持牌人身份負責九龍鑽石山前大磡村遺址的發掘。
7. 澳門地區
2006年12月2007年2月,應澳門民政總署澳門藝術博物館邀請,參加“澳門路環島考古調查與研究”,並對黑沙北、路環村等遺址進行小面積試掘。

主要成果

研究特長有南方地區先秦時期考古、考古學方法論、文物鑑定等。發表著作、論著40餘篇(部),總字數100萬字,主要有:
(一) 著作
《英德史前考古報告》(合著,史老墩遺址主持與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忠縣翠屏山崖墓》(主編),科學出版社,2011年。
(二) 論文與發掘報告
《湖南湘鄉岱子坪新石器時代遺址),《湖南考古輯刊》第2輯,嶽麓書社,1984年;
《湖北江陵荊南寺遺址調查》第10輯, 文物編輯委員會:《文物資料叢刊》, 文物出版社,1987年。
《鐘祥六合遺址》(西周部分執筆),《江漢考古》1987年第2期。
《荊南寺商代陶器試析》,湖北省考古學會論文選集(一)武漢大學學報編輯部,1987年
《湖北江陵荊南寺遺址第一、二次發掘簡報》,《考古》1989年第8期。
《論江漢流域西周時期的文化分區》,湖北省考古學會論文選集(二),《江漢考古增刊》1991年7月,重載於荊州博物館編:《荊州博物館建館50周年紀念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
《論周梁玉橋文化》,《江漢考古》1996年第3期。
《監利獅子山遺址調查與試掘》,《江漢考古》1997年第2期。
《巴蜀文化源流粗疏》,《江漢考古》1997年第3期。
《論鄂西南、湘西北地區的夏商時期文化》,王光鎬主編:《文物考古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試論長江中游地區夏商周時期的文化與族屬》,湖北省考古學會論文選集(三),《江漢考古增刊》1998年11月
《中國內地與香港兩地田野考古方法的比較》,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編:《嶺南考古研究》(2),嶺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10月。
《廣東英德史老墩遺址的石器分類與農業生產——兼論廣東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農業發展》,《農業考古》2003年第1期。
《論長江中游地區夏商周時期的文化與文化變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編:《考古學研究》(五),科學出版社,2003年7月。
《香港西貢黃地峒石器製造場發掘簡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編輯:《人類學學報》,2006年第1期。第二作者。
《巫山大昌古城遺址發掘報告》,重慶市文物局、重慶市移民局編:《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0卷》,科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論考古學文化的變遷》,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嶺南考古研究》(6),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7年10月(香港)。
《巫山塗家壩遺址發掘報告》,重慶市文物局、重慶市移民局編:《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0卷》,科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巫山林家碼頭遺址2001年度發掘報告》,重慶市文物局、重慶市移民局編:《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1卷》,科學出版社, 2007年12月。
《巫山大昌古城遺址第二次發掘報告》,重慶市文物局、重慶市移民局編:《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1卷》,科學出版社, 2007年12月。
《荊南寺遺址的發現》,荊州博物館編:《荊州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忠縣翠屏山東漢至兩晉崖墓群》,中國考古學會編:《中國考古學年鑑》2008,文物出版社2009年7月。
《搶救性考古發掘的課題研究》,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嶺南考古專業委員會編:《嶺南考古研究》第8期,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9年8月。
《巫山大昌古城遺址發掘報告》,重慶市文物局、重慶市移民局編:《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2卷》,科學出版社, 2010年11月。
《巫山塗家壩遺址發掘報告》,重慶市文物局、重慶市移民局編:《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2卷》,科學出版社, 2010年11月。
《重慶忠縣翠屏山崖墓所見葬俗辨析》,重慶市文物考古所,重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早期中國的文化交流與互動:以長江三峽庫區為中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2年6月。

教學情況

多次輔導各個高校考古專業的教學、畢業實習。其中輔導北京大學1982級、1983級一個小組的畢業實習,1985級一個小組的教學實習,武漢大學1984級一個小組的畢業實習,中山大學1994級的畢業實習,1996、1998、2000、2006、2007、2008、2009、2010級的教學實習。
曾擔任或現擔任的碩士研究生教學課程:《考古學方法論》、《南方考古研究》、《文物市場與文物鑑賞》、《中國考古學研究專題》。常年擔任的研究生課程為《南方考古研究》、《文物市場與文物鑑賞》。多次指導田野考古實習和指導多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