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號文忠,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宰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傳頌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王安石待客
  • 外文名稱:Wang anshi hospitality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獨醒雜誌》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曾敏行
原文,翻譯,啟示,作者簡介,生平,作品,出處《獨醒雜誌》,簡介,評價,體例說明,節選,人物簡介,

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蕭氏子至京師,因謁公,公約之飯。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日過午,覺飢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數四,頃即供飯,傍置菜羹而已。蕭氏子頗嬌縱,不復下箸,惟啖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翻譯

王安石在擔任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的兒子到達京城,於是去拜見王安石,王安石約請他一起吃飯。第二天,蕭氏的兒子穿著華麗的衣服前往,以為王安石一定會準備好豐盛的食物(來款待他)。過了中午,蕭氏的兒子覺得十分飢餓,但又不敢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讓他坐下。菜餚都沒有準備,蕭氏的兒子心裡對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他們喝了幾杯酒,先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小塊的豬肉。一會兒就上飯了,一旁放著菜湯罷了。蕭氏的兒子很嬌慣放縱,不再動筷子,只吃了胡餅中間的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了,王安石拿過來自己吃了。蕭氏的兒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注釋:
(1)子婦之親:兒媳婦家的親戚。
(2)至:到,往。
(3)京師:京城,都城
(4)因:於是
(5)謁:拜見
(6)飯:飯食。
(7)翌日:第二天。
(8)饌(zhuàn):飯食
(9)去:離開。
(10)方:才。
(11)果蔬:泛指菜餚。
(12)其人:指蕭氏之子。
(13)酒三行:指喝了幾杯酒。
(14)臠(luán):切成塊的肉。
(15)置:放、擺。
(16)而已:罷了。
(17)頗:很,十分。
(18)復:再。
(19)箸:筷子。
(20)啖(dàn):吃。
(21)旁:旁邊,身旁。
(22)公:代詞,指王安石。
(23)食:吃。
(24)之:代詞,指胡餅。
(25)甚:很,非常,表示程度深。
(26)之:代詞,代指蕭氏子。
(27)而:轉接,意思為“但”。
(28)頃:一會兒。
(29)而已:罷了。
(30)在:擔任。
(31) 盛服:穿著華麗的服裝。
(32) 怪:感到奇怪。
(33)約:請。
(34)惟:只
(35)相:宰相
(36)縱:驕縱,慣養
(37)退:回來
(38)愧:羞愧
(39)盛:豐盛
(40)具:具備

啟示

不屑那些酒囊飯袋的小人,蕭氏子雖人品不壞,但似乎是一個嫌貧愛富、阿諛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動絕妙的諷刺了那些貪名貪利的人,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親戚他也不失原則,嗤之以鼻。做人應當作風簡樸,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王安石貴為宰相,仍艱苦樸素、勤儉持家。這在今天有極大的現實意義,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從自身生活做起,杜絕奢侈浪費,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做出自己的努力。

作者簡介

曾敏行(1118—1175),南宋吉州廬陵吉水(今屬江西)人,字達臣,號獨醒道人、浮雲居士、歸愚老人。與胡銓、楊萬里、謝諤相友善。年甫二十,以病廢,不能仕進,遂專意學問。亦工畫草蟲。敏行所著文《獨醒雜誌》,其子三聘編為十卷,楊萬里為之序。卒於宋孝宗淳熙二年。
王安石待客

生平

曾敏行從小聰明穎慧,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因而父親給他取名為“敏行”。曾敏行十多歲時就日嗜經史,與人評說古今,善於持論。本來他可以參加科擧考試,一擧成名,然而在20歲時患一場大病,使他放棄了擧子業。從此曾敏行悠閒自得地生活,隨意讀書,泰然處世,不求仕進。他專心治學,博覽群書,上自朝廷典章,下至稗官雜記,里讀巷記,無不記覽。他還喜陰陽五行之說,能懸腕作行草書法,工畫蟲鳥花草,還花大力氣研究醫學和建築設計。周必大讚他“有博古通今之學,知幾應變之才”。
曾敏行氣質剛方,識趣超邁。為人慷慨好義,揚善嫉惡,急人所難,把自己的房舍、田地及財物,全部施捨給貧苦的老百姓,自己卻週遊四方。曾敏行一生經歷了宋朝歷史中權奸誤國,異族入侵的動亂,苦難時期,目睹了由北宋衰敗到南宋偏安偷生的種種醜行,也看到了愛國軍民的反抗鬥爭。他漫遊江湖間,平生隱居不仕,著書自樂。其子三聘將他平日的筆記加以整理,編成《獨醒雜誌》10卷。楊萬里作序,周必大、尤袤諸名人寫了題跋。此書後來收入《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書中255條,大部分內容都是有益的。其中近半的條目記述了江西的風土人情、山水名勝、歷史遺蹟以及士大夫階層的各種人物情態,並涉及到宋朝各階層著名人物的遺聞逸事和宋朝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更為可貴的是把農民起義領袖方臘的事跡寫進書中,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把方臘的事跡寫進歷史書中的人。該書於兩宋軼聞,可補史傳之闕。
淳熙二年十月二十九日(1175年12月13日),曾敏行與族姻宴請,觀如平時,迨暮夜,呼紙筆書二十餘言,囑諸子以力學,投筆即寢,倏然而逝。楊萬里在《曾達臣輓詞》中,對他的一生作了中肯的評價:“議論千千古,胸懷一一奇。非關時棄我,不肯我乾時。老鶴雲間意,長松雪外姿。平生獨知命,冷眼看人痴。”

作品

獨醒雜誌 序(楊萬里)
古者有亡書,無亡言。南人之言,孔子取之。夏諺之言,晏子誦焉。而孔子非南人,晏子非夏人也。南北異地,夏周殊時,而其言猶傳,未必垂之策書也,口傳焉而已矣。故秦人之火能及漆簡,而不能及伏生之口。然則言與書孰堅乎哉?雖然,言則怪矣,而言者有在亡也,言者亡則言亦有時而不堅也。書又可廢乎。書存則人誦,人誦則言存,言存則書可亡而不亡矣,書與言其交相存者歟。 廬陵浮雲居士曾達臣,少刻意於問學,慨然有志於當世,非素隱者也。嘗與當世之士商略古今文章,前代之豪傑,知光武不任功臣,而知其有大事得論諫。知武侯終身無成,而知司馬仲達實非其對。知鄧禹之師無敵,而知其短於馭眾。知孫權之兵不勤遠略,而知其度力之所能。若夫以兵車為活城,以紙鳶為本於兵器,談者初笑之,中折之,卒服之。古之人固有生不用於時,而沒則有傳於後,夫豈必皆以功名之卓著哉!一行之淑,一言之臧,而傳者多矣,其不傳者亦不少也,豈有司之者歟?抑有幸不幸歟?抑其後世之傳不傳,亦如當時之用不用,皆出於適然歟?是未可知也。若達臣之志而不用世,是可嘆也。既不用世,豈遂不傳世歟?達臣既沒,吾得其書,所謂《獨醒雜誌》十卷。於其子三聘,蓋人物之淑慝,議論之予奪,事功之成敗,其載之無諛筆也。下至謔浪之語,細瑣之匯,可喜可笑可駭可悲鹹在焉。是皆近世賢士大夫之言,或州里故 老之所傳也,蓋有予之所見聞者矣,亦有予之所不知者矣。以予所見聞者無不信,知予之所不知者無不信也。後之覽者,豈無取於此書乎? 淳熙乙巳十月十七日誠齋野客楊萬里序。
王安石待客

出處《獨醒雜誌》

《獨醒雜誌》,宋史料筆記,十卷。[宋]曾敏行撰。成書於宋淳熙十二年(1186年)。《獨醒雜誌》共十卷,《遂初堂書目》著錄於子類小說家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家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書中多記兩宋軼聞,可補史傳之闕,間及雜事,亦足廣見聞。於南渡後劉、岳諸將,皆深相推挹。”
王安石待客

簡介

《獨醒雜誌》為作者積所聞見而成。據書前楊萬里序,當成書於淳熙十二年(1185)。楊萬里序稱“其載之無諛筆也。下至謔浪之語,細瑣之匯,可喜可笑可駭可悲鹹在焉。是皆近世賢士大夫之言,或州里故老之所傳也,蓋有予之所見聞者矣,亦有予之所不知者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書中多記兩宋軼聞,可補史傳之闕,間及雜事,亦足廣見聞。於南渡後劉、岳諸將,皆深相推挹。”《獨醒雜誌》為研究兩宋的典制、故實、詩文均能提供一些可信的資料。如“李煜”條比較李煜與楊行密為政和百姓對此不同態度,可看出今人所不知的兩人另一面:“江南呼蜜為蜂糖,蓋避楊行密名也。行密在時,能以恩信結人,身死之日,國人皆為之流涕。予里中有僧寺曰南華,藏楊、李二氏稅貼,今尚無恙。予觀行密時所征產錢,較之李氏輕數倍。故老相傳雲,煜在位時縱侈無度,故增賦至是。歐陽謂行密為盜亦有道,豈非以其寬厚愛人乎”。又記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黃庭堅草書長進的經過。書中記徐師川論詩語,言“目力所及,皆詩也”,而不可“自作鐫空妄實之想”。又記王德升“久居玉笥,于山中景物體味頗深,故作詩、評詩自有獨到處。”皆為至語。
通行本有《四庫全書》本、《知不足齋》本、《叢書集成》本。
今有:《獨醒雜誌》,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1937年版;《獨醒雜誌》,朱傑人標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叢書”1986年版;《獨醒雜誌》,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小說大觀》2001年版。
王安石待客

評價

曾敏行的《獨醒雜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書中也間或有些失實、失考的謬誤,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糾之甚詳。儘管如此,此書仍是宋代史料筆記中的重要的一種。
獨醒雜誌獨醒雜誌

體例說明

《獨醒雜誌》,其體例為無門類、無統系、無條目篇名的筆記,是逐條排列的記錄。全書分十卷,共有二百五十五條,考其內容,可略分為如下幾類。
一、宋朝政事及典章沿革。這部分內容包括政事、官制、科擧、經濟等內容,而猶重官制和科擧。如卷一“祖宗時堂吏官止朝請郎”條、“王荊公欲抑甲科三名前恩例”條,卷二中的“祖宗官制同是一官而遷轉凡數等”條、“致仕給半俸”條,卷三中的“祖宗時知開封府多以翰林學士為之”條,這些內容雖為零散片斷,但對於我們研究宋代官制、故事提供了重要的佐證。又如卷一中記有“仁宗殿試拔萃科問題十通”條,詳細地記載了宋天聖八年(1030年)書判拔萃科試題,是研究北宋科擧制度的重要史料。經濟史料有卷二中的“國初江西亦用鐵錢”條、卷五中的“宣和六年免夫錢擾民”條、卷九中的“北苑茶”條和“崇寧二年鑄摺十錢”條等。
二、宋代著名人物的逸事。這部分內容較多,而且各階層、各門類的人物皆有,可補宋代人物史傳之不足。曾敏行喜好文學,對於宋代文壇著名人物的逸事和詩文多有記載。尤其是對蘇東坡、黃庭堅等人的逸事及文學創作過程和有關論述,不厭其詳地記載,是研究宋代文學的珍貴史料。曾敏行又精通書法繪畫,文中對米元章、蘇東坡、黃庭堅等人的遊藝趣聞也有詳細記載,其中對米元章事跡、品性的記載是極為難得的原始資料。此外,書中對於政界要人及與其相關的歷史事件也多有記載,如寇準、王安石、歐陽修、蔡京、童貫、秦檜、岳飛等人都有數條記載。尤其是北宋南宋之交時的事件,多是曾敏行親身歷見所聞,書中有大量內容涉及到這段歷史時期的重要史事,也是研究宋代史的重要史料。
三、有關江西地方志的史實。曾敏行世居江西,對家鄉懷有深厚的感情,並且易於考辨聞見。因此《獨醒雜誌》中用較多的篇幅記述了江西的風土人情、山水名勝和歷史遺蹟。尤其是江西士人的基本情況記載尤詳。不僅有顯赫的政界要人,也有為數眾多的一般士人和無功名的篤學隱士;不僅記載其生平事跡,而且有記載其學術淵源及學術成果等豐富的史料。如卷二中詳細地介紹了江西科學家曾民瞻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和其生平,是此書獨有的記載,其中詳述了其制水鐘的基本情況,史料價值極為重要。
四,有關讖語、因果、神仙、宗教、鏈丹、法術等的記載。此項內容在書中頗為多見,但考其所言,多荒誕無稽。曾敏行本人頗喜陰陽五行推測吉凶之說,故至於此。
王安石待客

節選

原文
元祐①初,山谷②與東坡、錢穆父同游京師寶梵寺。飯罷,山谷作草書數紙,東坡甚稱賞之。穆父從旁觀曰:“魯直之字近於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無他,但未見懷素真跡爾。”山谷心頗疑之,自後不肯為人作草書。紹聖③中,謫居涪陵④,始見懷素⑤《自敘》於石楊休家。因借之以歸,摹臨累日,幾廢寢食。自此頓悟草法,下筆飛動,與元祜已⑥前所書大異。始信穆父之言不誣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嘗⑧自謂得草書於涪陵,恨穆父不及見也。
注釋
①元祐:宋哲宗趙煦年號。
②山谷: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宋四大書法家”之一,下文的“錢穆父”、“石楊休”都是人名。
③紹聖:宋哲宗趙煦年號。
④涪陵:地名。
⑤懷素:唐代大書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書跡《自敘》對後世影響很大。
⑥已:同“以”。
⑦不誣:不假:
⑧嘗:曾經。
翻譯
元佑初年,黃庭堅與東坡、錢穆父(錢勰)一起到京城的寶梵寺遊玩。吃完飯,黃庭堅寫了幾張草書,東坡對黃庭堅的字很讚賞,而穆父在旁邊觀看過後說:“魯直(黃庭堅的字)的字接近於俗氣。”黃庭堅問:“為什麼?”穆父說:“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因為沒有看過懷素的真跡。”黃庭堅心裡很疑惑,從此不肯再為別人寫草書。紹聖中年,黃庭堅被貶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揚休家裡看到懷素的《自敘》,所以借走回去臨摹了很多天,幾乎廢寢忘食。自此對於草書茅塞頓開,下筆飛動,寫下的字與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黃庭堅這才相信穆父的話不是胡說的。但是穆父已經過世了。所以黃庭堅曾經自己認為是在涪陵深得草書的真諦,遺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書法。
王安石待客

人物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宋代詩人,漢族,字介甫,晚號半山,諡號“文”,世稱王文公,自號臨川先生,晚年封荊國公,世稱臨川先生又稱王荊公江西臨川(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產生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力圖革除北宋存在的積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國強兵,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在文學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時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現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著名散文《游褒禪山記》。慶曆二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簽書淮南東路(治所在今江蘇揚州)節度判官公事、鄞縣(今浙江寧波鄞州區)知縣。舒州(今安徽安慶)通判、江南東路(在今江浙一帶)刑獄。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逝於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諡號“”,故世稱王文公。是唐宋著名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待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