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純

王守純,土壤學家。1918年5月2日生於河北省樂亭縣閆鎮村一個農民家庭。長期從事鹽漬土及其改良研究。60年代依據豫北內陸鹽漬土鹽分在土壤剖面呈“T”字型分布,創造了“以沖溝躲鹽巧種”為核心的棉、麥保苗技術;70年代依據魯北平原槽狀背河窪地水鹽運動規律,創立了深溝揚灌揚排和深淺排與農業措施相結合綜合治理鹽鹼地試驗示範區,一改該地區百年舊貌,並為我國農業首次引進外資項目提供了模式和科學依據。為發展鹽漬土學科及治理黃淮海平原鹽鹼地與農業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守純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18年5月2日
  • 畢業院校:天津私立南開中學
  • 職業:土壤學家
  • 出生地:河北省樂亭縣閆鎮村
人物生平,簡介,履歷,技術成就,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簡介

王守純,號靜一,1918年5月2日生於河北省樂亭縣閆鎮村一個農民家庭。12歲考入天津私立南開中學,1936年漢奸殷汝耕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投靠日本,又聞南京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塘沽協定,他參加了平津學生罷課、遊行、請願活動。曾一度參加過陳家保的抗日救國隊,後因該隊軍風紀不良,憤而退出。1938年辭去國小教師考入北平私立鏡湖中學高三繼讀。高中畢業時遵父命進入文法學院,因他不願涉足政界,決心在化學工業上為國效力,因而1939年又考入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大學畢業後,經學校介紹入華北農事試驗場化學科作土壤分析研究,從此傾其畢生精力,奉獻農業科學事業。1945年日本投降,該場為南京國民政府接收,更名為北平農事試驗場,繼留土壤肥料室作鹽鹼土改良研究,並去渤海灣進行了鹽鹼地考察。
王守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事場改名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繼留農業化學系土壤肥料室。隨徐叔華研究員參加了我國渤海灣北部鹽鹼土改良利用調查,走遍了河北省山海關到山東省昌邑縣一帶濱海鹽土地區,採集大量土壤樣品和資料,並在河北省柏各莊農場對新墾鹽鹼荒地進行稻改、水旱輪作試驗研究。

履歷

195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後繼續在土壤肥料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工作。回響黨的號召,同廣大科技人員一道到河北省張家口地區張北縣農村蹲點,與民眾一道研究改進馬鈴薯栽培增產技術。1961年初王守純帶領青年科技人員和剛畢業的大學生,到河南省新鄉縣洪門鄉的李村、洪門兩個村,建立鹽鹼地改良科研基點,後改為工作站。建點初期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缺吃少用,然而王守純一行人,與民眾同甘共苦,渡難關搞研究,和農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文化大革命”後期的1969年底,王守純隨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服務隊去寧夏銀川賀蘭山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五七”幹校接受“再教育”,推廣鹽鹼地改良技術。1970年底隨土壤肥料研究所下放山東德州,此時他已是頭髮花白的老人了。沒有歇息幾天,他同科技人員和研究氮肥的夫人同去商河、禹城等縣蹲點。1973年接受山東省科委的任務,王守純又帶領科技人員和夫人,到陵縣丁莊鄉佟家寨“鹽鹼窩”安營紮寨。1979年所遷回北京,他任土壤肥料研究所土壤改良室主任兼德州鹽鹼土改良實驗站站長,仍堅持農村一線工作。“六五”期間承擔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在陵縣、禹城、平原3個縣設定不同鹽漬土治理模式的試驗區,主持了陵縣試驗區鹽鹼地綜合治理與綜合開發的研究工作。
王守純長期在惡劣的環境下,忘我工作積勞成疾,腹瀉病伴隨終生。1988年在去人民大會堂參加七屆人大會議途中突然病倒,經檢查患肺癌,癌細胞已擴散到全身,因醫治無效,於1988年4月20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0歲。
王守純一生,追求進步,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自己的事業。從1962年起選為第三、五、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出訪過阿爾巴尼亞,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亞非拉科學討論會和全國科學大會,榮獲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務院表彰及農業部一等獎,發表論文30餘篇。是一位受到國內外同行讚賞和人民民眾歡迎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宋平題詞為“知識分子的楷模”。

技術成就

鹽鹼地要出好苗、保住苗,是古今中外的一個難題。世世代代生活在鹽鹼地上的農民,採用農業措施保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王守純和他的一組人,首先向民眾學習,走訪幾個縣,召開座談會30多次,對“一個坷垃一碗油”、“坷垃蛋吃飽飯”、“冬耕養坷垃”、“春耕造坷垃”、“七月八月地如篩,九月十月又上來”等農諺認真的領會,並根據當地老農經驗做鹽鹼地棉花保苗試驗,一次沒出苗,第二次沒出苗,第三次還是沒有出苗……。他並沒氣妥,再一次制定方案,親自動手將棉花種埋在耕層的不同深度,種子播下了他卻心急如焚,不時往地里跑。過了幾天,竟然有兩行棉花破土出苗了!他欣喜若狂,用手輕輕將棉苗四周的土扒開,每隔2厘米深取一次土樣進行鹽分測定,直至地下水。分析結果表明,土壤鹽分由表土向下逐漸減少,首次提出豫北地區鹽鹼地土壤鹽分呈“T”字形,10厘米以上土層含鹽量>0.5%,而出苗的那兩行種子正處在10厘米以下含鹽量

主要論著

1 王守純.豫北灌區鹽鹼土的特徵和棉麥保苗技術.中國農業科學.1964 (4):4~7
2 王守純.在農村基點進行科學研究的幾點體會.中國農業科學.1964 (9):2~7
3 王守純.在農村基點進行科學研究工作的幾點體會.人民日報,1964-09-21(5)
4 山東省土壤肥料研究所陵西基點.深溝揚灌揚排與農業措施相結合綜合治理窪澇鹽鹼地.土壤肥料.1978(1):8~12
5 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鹽改室.魯北內陸鹽鹼地綜合治理研究.1978(4):1~6
6 王守純.對魯西北四區綜合治理旱、澇、鹼措施中關於水、土、肥、鹽相互制約關係的一點看法.魯西北四區旱澇鹼綜合治理學術討論會.1980,簡報(24)
7 王守純.華北鹽漬土改良和利用中的農業措施.見:國際鹽漬土改良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濟南.1985(5):290~29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