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副院長、北京大學學位委員會物理分會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宇鋼
  • 國籍:中國
  • 職業: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副院長,北京大學學位委員會物理分會主席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性別:男
個人簡歷,主講課程,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科研成果,
男,博士,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學位委員會物理分會主席,任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常務副主任,離子束物理與套用團隊負責人(PI)。

個人簡歷

1963年出生,理學博士。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自1981年起在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學習,相繼獲理學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1996—1997分別在德國重離子研究中心(GSI)及瑞典隆德大學進行離子潛徑跡的STM/AFM及離子探測器方面的合作研究。2002—2003在英國Gray實驗室作單細胞單離子輻照系統的探測方法及實驗與套用方面的研究。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核科學與技術組成員,中國輻射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北京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核物理學會固體核徑跡專業委員會主任,生物物理學會輻射與環境生物物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Nuclear Track and Radiation Measurements國際委員會執行副主席,Radiation Effects in Insulators國際委員會委員,Surface Modification of Materials with Ion Beams國際程式委員會委員。擔任 “第十六屆絕緣體輻照損傷國際會議”大會主席及“先進核能系統中材料挑戰國際暑期學校”組織委員會主席。
作為負責人主持973課題“強離子輻照引起材料損傷研究”、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團隊項目“基於載能粒子輻照的聚變堆材料快速篩選的等效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離子徑跡法製備納米孔及其能量轉化與物質輸運研究”及“載能離子技術套用於輻射健康評估與防護的基礎研究”等研究課題。

主講課程

核技術及套用專業研究生必修課《粒子束與物質相互作用》及選修課《基於加速器的粒子束套用》。

主要研究方向

1.面向核能系統的材料輻照損傷研究
2.粒子束技術在納米、生命科學中的套用
3.輻射生物物理

主要科研成果

近年來,基於離子束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及載能離子新技術,在離子注入與離子束材料改性、載能離子材料輻照損傷、載能離子輻射生物物理、離子束技術在納米科學中的套用等方面取得了若干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系統深入研究了載能離子的能損、射程及損傷,重離子損傷的形成機理及徑跡演化過程;系統深入研究了輻照造成的核能相關材料,特別是納米結構材料,如納米晶粒、納米多孔、納米多層膜及納米層狀等材料中輻照損傷缺陷的產生及遷移、退火及缺陷複合與重結晶、元素的分離及氣泡的形成與聚集、微觀結構及表面形貌的變化以及腫脹與侵蝕等。
在國內率先提出並開展了基於載能離子徑跡刻蝕法的納米孔製備及其性質與套用研究。可控制備出特殊形狀納米孔,在理論和實驗上系統研究了它們在電解質溶液中的電場分布與電流、電壓特性等,並據此製備出具有納流電流源、脈衝發生器及電滲泵等納流體系;通過在納米孔道內修飾各種DNA、蛋白及特殊高分子,創造性地製備出pH值、溫度及電解質離子單獨或複合回響的功能性人工離子通道。
研究成果已在JAC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nce,Physical Review E, Appl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Acta Materialia等國際高水平刊物上發表文章幾十篇,並多次在絕緣體輻照效應、離子束材料表面改性、固體核徑跡等國際學術大會上做大會特邀報告。其中基於離子輻照損傷的核徑跡法製備納米孔的工作被《Nature》、《Nature China》和《Nature-AsiaMaterials》雜誌評為―“研究亮點”(Research Highlight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