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噲(明朝起義將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明朝末年,朝綱腐敗,惡吏橫行,百姓們實在活不下去,紛紛揭竿而起,舉行起義,憤怒的烈火燃遍神州大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
當時影響最大、堅持最久的要算李闖王帶領的起義軍。  那時富平有個窮苦人叫王噲,父母雙雙凍餓而死,只剩下他一個淒涼度日。不料官府又逼他繳納賦稅,王噲無奈殺了官差,孤身逃進深山老林,聚眾數百人,剪除貪官污吏,回響李闖王起義。他們逢州過府,從陝西直殺往河南,參加了歷史上著名的滎陽大戰,投奔李闖王部下。王噲足智多謀,英勇善戰,忠心耿耿跟著闖王南征北戰,屢建奇功。李闖王在長安建立“大順”國後,王噲被封為鎮殿將軍。長安離富平只有一百多里的地,王噲看李闖王得了天下,自己也有了今日的榮耀,不由得沾沾自喜起來。想起昔日的窮困潦倒,被人凌辱,總想找機會玄耀玄耀,讓那些人也看看今日的王噲,出出多年的窩囊氣。
於是王噲藉故向李闖王告假還鄉。王噲有意挑了一匹棕紅色的大馬,裝飾得十分豪華,帶著百餘隨從,威風凜凜,煙塵滾滾,飛奔故鄉而來。聽說王噲一身榮耀歸來,那些當年欺侮過他的人,嚇得戰戰兢兢,早躲得遠遠的。少年時代的一些窮朋友,也心裡害怕,不敢來見他。王噲壁嚴森壘,冷冷清清,在村里小住幾天,想拜見幾個老朋友,他們也都有意避而不見。王噲自覺無趣,便要返回長安。只有小時候的幾個十分相好,前來送行,算給王噲撐了面子。幾位窮朋友一看王噲穿的綾羅綢緞,蟒袍玉帶,帶著百餘人馬,好不氣派,連馬鐙也是用黃亮亮的純金做的,不由感慨萬千,就對王噲說:“王將軍,人生風雲莫測,能不能把這幅鐙留下,讓大家給你的家鄉治點產業,將來也許會有用得著的時候。”王噲聽了哈哈大笑,驕矜地說:“哎呀,我的老朋友們哪,你們也真的窮急了,一幅區區馬鐙能值幾個錢?將來李大哥打下北京城,得了天下,坐了皇帝,要什麼沒有?留一幅馬鐙頂個屁用。”聽了王噲的話,這幾個窮朋友面面相覷,相對無言,只是搖頭嘆息。王噲也不和他們多囉嗦,說完狠狠抽一馬鞭,帶著人馬,飛奔長安而去了。
後來李闖王北京兵敗,退守陝西。在陝西又連吃敗仗,只好退往湖北。王噲因患重病不能同往,只好悄悄回到家鄉富平,休息將養。直到李闖王身死九宮天,清王朝統一了全國,王噲 才隱姓埋名,走出來謀生。有一次莊裡演虎皮影戲,演的是《滎陽大戰》。王噲戴了個破草帽,穿著開了花爛棉襖,擔了一擔柿子,在台下吆喝叫賣。演到《滎陽突圍》一折戲,把王噲英勇殺敵的英雄形象,表演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看戲的人無不拍手叫好;“王噲真厲害,是個英雄!”擠在人群中的王噲,看到人們那樣敬慕自己,心裡樂滋滋的,連柿子擔子都忘了。但又覺得戲上把自己吹得太玄乎,隨口笑著說了一句:“淨胡吹哩,王噲那有那么厲害。”看戲的人正在興頭,一聽這話心裡很生氣,回頭一看是個賣柿子的老漢,斜著看了他一眼,說:“你懂個屁,快一邊賣你的柿子去。”王噲怕讓人認出來,也不敢爭辯,只好悄悄溜了出來。
由於憂憤成疾,貧病交加,王噲這個當年風去一時的義軍道領,最後在風雪中死在了城門洞裡。還是當年那些窮朋友可憐他,幫忙安葬了這位農民起義的英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