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六郎

王六郎

《王六郎》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捕魚人因為每晚都向水中敬酒,感動了一個水鬼,也就是本書的主人公,王六郎。他以驅趕魚來報答他,兩人就這樣形成了一種看不見的默契。王六郎和捕魚人見面之後,兩人的友誼更是有了物質的基礎,也就是更加牢固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王六郎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許姓,家淄之北郭(1)。業漁。每夜,攜酒河上,飲且漁。飲則酹地(2),祝雲(3):“河中溺鬼得飲。”以為常。他人漁,迄無所獲;而許獨滿筐。一夕,方獨酌,有少年來,徘徊其側。讓之飲,慨與同酌。既而終夜不獲一魚,意頗失。少年起曰:“請於下流為君驅之(4)。”遂飄然去。少間,復返,曰:“魚大至矣。”果聞唼呷有聲(5)。舉網而得數頭,皆盈尺。喜極,申謝(6)。欲歸,贈以魚,不受,曰:“屢叨佳醞(7),區區何足雲報。如不棄,要當以為長耳(8)。”許曰:“方共一夕,何言屢也?如肯永顧,誠所甚願;但愧無以為情。”詢其姓字,曰:“姓王,無字(9);相見可呼王六郎。”遂別。明 日,許貨魚,益沽酒(10)。晚至河乾(11),少年已先在,遂與歡飲。飲數杯,輒為許驅魚。
如是半載。忽告許曰:“拜識清揚(12),情逾骨肉。然相別有日矣。”語甚淒楚。驚問之。欲言而止者再,乃曰:“情好如吾兩人,言之或勿訝耶?今將別,無妨明告:我實鬼也。素嗜酒,沉醉溺死,數年於此矣。前君之獲魚,獨勝於他人者,皆仆之暗驅,以報酹奠耳。明 日業滿(13),當有代者,將往投生。相聚只今夕,故不能無感。”許初聞甚駭;然親狎既久,不復恐怖。因亦欷歔,酌而言曰:“六郎飲此,勿戚也。相見遽違,良足悲側;然業滿劫脫(14),正宜相賀,悲乃不倫(15)。”遂與暢飲。因問:“代者何人?”曰:“兄於河畔視之,亭午(16),有女子渡河而溺者,是也。”聽村雞既唱,灑涕而別。明 日,敬伺河邊,以覘其異。果有婦人抱嬰兒來,及河而墮。兒拋岸上(17),揚手擲足而啼。婦沉浮者屢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兒徑去。當婦溺時,意良不忍,思欲奔救;轉念是所以代六郎者,故止不救。及婦自出,疑其言不驗。抵暮,漁舊處。少年復至,曰:“今又聚首,且不言別矣。”問其故。曰:“女子已相代矣;仆憐其抱中兒,代弟一人,遂殘二命,故舍之。更代不知何期。或吾兩人之緣未盡耶?”許感嘆曰:“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由此相聚如初。數日,又來告別。許疑其復有代者。曰:“非也。前一念惻隱(18),果達帝天。今授為招遠縣鄔鎮土地(19),來日赴任。倘不忘故交,當一往探,勿憚修阻(20)。”許賀曰:“君正直為神,甚慰人心。但人神路隔,即不憚修阻,將復如何?”少年曰:“但往,勿慮。”再三叮嚀而去。
許歸,即欲治裝東下。妻笑曰:“此去數百里,即有其地,恐土偶不可以共語(21)。”許不聽,竟抵招遠。問之居人,果有鄔鎮。尋至其處,息肩逆旅(22),問祠所在。主人驚曰:“得無客姓為許?”許曰:“然。何見知?”又曰:“得勿客邑為淄?”曰:“然。何見知?”主人不答,遽出。俄而丈夫抱子,媳女窺門,雜沓而來,環如牆堵。許益驚。眾乃告曰:“數夜前,夢神言:淄川許友當即來,可助以資斧(23)。祗候已久(24)。”許亦異之,乃往祭於祠而祝曰:“別君後,寤寐不去心(25),遠踐曩約。又蒙夢示居人,感篆中懷(26)。愧無腆物(27),僅有卮酒(28);如不棄,當如河上之飲。”祝畢,焚錢紙。俄見風起座後,旋轉移時,始散。夜夢少年來,衣冠楚楚,大異平時。謝曰:“遠勞顧問(29),喜淚交並。但任微職,不便會面,咫尺河山(30),甚愴於懷。居人薄有所贈,聊酬夙好(31)。歸如有期,尚當走送。”居數日,許欲歸。眾留殷勤,朝請暮邀,日更數主。許堅辭欲行。眾乃折柬抱襆(32),爭來致贐(33),不終朝(34),饋遺盈橐。蒼頭稚子畢集(35),祖送出村(36)。歘有羊角風起(37),隨行十餘里。許再拜曰:“六郎珍重!勿勞遠涉。君心仁愛,自能造福一方,無庸故人囑也。”風盤旋久之,乃去。村人亦嗟訝而返。許歸,家稍裕,遂不復漁。後見招遠人問之,其靈應如響雲(38)。或言:即章丘石坑莊。未知孰是。
異史氏曰:“置身青雲(39),無忘貧賤,此其所以神也。今 日車中貴介(40),寧復識戴笠人哉(41)?余鄉有林下者(42),家綦貧(43)。有童稚交(44),任肥秩(45)。計投之必相周顧。竭力辦裝,奔涉千里,殊失所望;瀉囊貨騎(46),始得歸。其族弟甚諧,作月令嘲之云:‘是月也,哥哥至,貂帽解,傘蓋不張,馬化為驢,靴始收聲(47)。’念此可為一笑。”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注釋

(1)淄之北郭:指淄川縣城北郊。淄,淄川縣,今屬山東省淄博市。郭,外城,這裡指城郊。下文“河”,當指流經淄川的孝婦河。
(2)酹(lèi淚)地:澆酒於地以祭鬼神。下文所說“酹奠”,義同。
(3)祝:禱告。
(4)下流:河的下游。
(5)唼呷(shà xiā匝蝦):魚吞吸食物的聲音。
(6)申謝:道謝。申,陳述,表示。
(7)叨(tāo濤):表示承受的謙詞。
(8)要當以為長:意思是將經常為他驅魚。要當,將要。長,通“常”。
(9)字:表字。古時男子幼時起名,二十歲左右行冠禮,據本名相應之義另起別名,稱“字”。《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10)益沽酒:多買些酒。益,增加。沽,買。
(11)河乾:河岸。《詩·魏風·伐檀》:“置之河之乾兮。”乾,涯岸。
(12)清揚:對人容顏的頌稱,猶言丰采。《詩·鄘風·君子偕老》:“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朱熹註:“清,視清明也;揚,眉上廣也;顏,額角豐滿也。”
(13)業滿:佛家語,謂業報已滿。業,業報,謂所行善惡,必將得到相應的報應。此指惡業,受苦、為善與之相抵,即是業滿。
(14)劫脫:劫難得以脫免。劫,梵語音譯“劫波”的略語。佛教對“劫”解釋不一;世人多借指命定的難以逃脫的災難。
(15)不倫:謂當喜而悲,不合情理。
(16)亭午:正午,中午。
(17)兒拋岸上:此據二十四卷抄本,原無“上”字。
(18)一念惻隱:一點同情之心。惻隱,同情,憐憫。《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19)招遠縣鄔鎮土地:招遠縣,今屬山東省。鄔鎮,村鎮名。土地,土地神,古稱“社神”。《通俗編·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舊俗村民祭祀土地神,祈求年豐歲熟。
(20)勿憚(dàn擔)修阻:不要怕路遠難往。憚,怕。修阻,路遠難行。
(21)土偶:泥塑神像。
(22)息肩逆旅:住在旅館裡。息肩,放下肩上擔子,指止息。逆旅,迎止賓客之處,即旅店。逆,迎。
(23)資斧:路費。《易·旅》:“旅於處,得其資斧。”
(24)祗候:恭候。
(25)寤寐不去心:猶言日夜思念。寤,醒來時;寐,睡著時。《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26)感篆中懷:感激之情,銘記於心。篆,刻。中,心。
(27)腆(tiǎn填)物:豐厚的禮物。腆,豐厚。
(28)卮酒:酒一卮。卮,酒器,容量四升。
(29)顧問:親臨看望。
(30)咫尺河山:近在咫尺,如隔河山。
(31)夙(sù素)好:舊交;指昔日交好之情。
(32)折柬抱襆:拿著禮帖,抱著禮品。柬,通“簡”。折簡,即折半之簡,意為便箋,以之書寫禮帖。後指裁紙寫信。此指裁紙。襆,包袱,此指禮品包裹。
(33)致贐(jìn盡):送行贈禮。《孟子·公孫丑下》:“行者必以贐。”贐,以財物贈行者。
(34)不終朝(zhāo招):不出一個早晨。朝,早晨。
(35)蒼頭:這裡指老者。
(36)祖送:餞行送別。祖,祭名,出行以前祭祀路神。《詩·大雅·韓奕》:“韓侯出祖,出宿於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壺。”引申為敬酒餞行。
(37)羊角風:旋風。《莊子·逍遙遊》:“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迷信以為鬼神駕旋風而行,此指六郎在隱形送行。
(38)靈應如響:意思是十分靈驗,有求必應。響,應聲、迴響。
(39)置身青云:此處指王六郎高升為土地之神。《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須賈頓首言死罪,曰:‘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青雲之上。’”青雲,指高空,喻指高官顯位。
(40)貴介:地位高貴的大人物。《左傳·襄公二十六年》:“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介,大。
(41)戴笠人:指貧賤時結交的故人。戴笠,指處於貧賤的地位。周處風土記》:“越俗性率朴,初與人交,有禮,封土壇,祭以犬雞,祝曰:卿雖乘車我戴笠,後 日相逢下車揖;我步行,君乘車,他日相逢君當下。”
(42)林下者:指鄉居不仕之人。
(43)綦(qí其)貧:十分貧窮。綦,甚。
(44)童稚交:幼年時結交的朋友。
(45)肥秩:肥缺。秩,舊指官吏的俸祿,也指官位品級。
(46)瀉囊貨騎(jì寄):花空錢袋,賣掉坐騎。囊,指錢袋。
(47)“作月令”七句:月令,《禮記》篇名,記述每年農曆十二個月的時令、行政及相關事物。這裡模擬“月令”的文式,寫這位林下者的可笑遭遇,是詼諧諷世的遊戲筆墨。“貂帽解,傘蓋不張”,指羞慚喪氣,不再擺排場。“馬化為驢”,指盤川不足,只好賣掉馬,換頭驢騎回來。”靴始收聲”,從此收心,不再著靴外出乾求了。

譯文

有個姓許的,家住淄川縣城北,以打魚為生。他每天傍晚總要帶酒到河邊去,邊喝酒邊打魚。而喝酒前,又總是先斟上一盅祭奠一下,並禱告說:“河中的溺鬼,請來喝酒吧!”這樣便習以為常。其他人往往打魚很少,而他每天都打滿筐的魚。
一天傍晚,許某剛剛獨自飲酒,見一少年走來,在他身邊轉來轉去。許某讓他同飲,少年也不推辭,二人便對飲起來。這一夜竟連一條魚也未能打到,許某很有些喪氣。少年起立躬身說:“我到下游為你趕魚。”說罷,朝下游飄然走去。一會兒,少年回來說:“大群魚來了!”果然聽到有許多魚吞吃餌食的聲音。許某便撒網,一網捕了十數尾尺把長的大魚。他非常高興,對少年深表感謝。少年欲走,許送魚給他,少年不要,並說:“屢次喝你的好酒,這點小事怎能提到感謝呢?如您不嫌麻煩,我將常來找您。”許某說:“才相見一晚,怎說多次?你如願來相助,我是求之不得,可我怎樣報答你的情意呢?”於是便問少年姓名。少年說:“我姓王,沒有名字,你見面就叫我王六郎吧。”說罷,便告辭而去。
次日,許某將魚賣掉,順便多買了些酒。當晚,許某來到河邊時,六郎早已先在等候,二人便開懷暢飲。飲幾杯後,六郎便為許某趕魚。就這樣半年過去了。一天,六郎忽然對許說:“你我相識,情同手足,可是,咱們馬上就要分別了。”說得很是悲傷。許某甚為詫異,問六郎為何這樣,六郎考慮再三,才說:“你我既然親如兄弟,我說了你也不必驚訝。如今將要分別,無妨如實告知:我實際是一鬼,只因生前飲酒過量,醉後溺水而死,已經好幾年了。以前你之所以捕到比別人更多的魚,都是我暗中幫你驅趕,以此來酬謝奠酒之情。明 日我的期限已滿,將有人來代替我,我將要投生於人間,你我相聚只有今晚了,所以我不能平靜。”許某聽了起初十分害怕,然而,因為長期相處,不再恐怖,反而難過起來。於是,他滿滿斟了一杯酒捧在手中說:“六郎,我敬你這杯酒!望你飲了不要難過。你我從此不能相見,雖很傷心,但你由此解脫災難,我應該祝賀你。不要悲傷,應該高興才是!”於是,二人繼續暢飲。許問六郎:“何人來相替?”六郎說:“兄長明 日可在河邊陰處等候,正當午時,有一女子渡河,溺水而死,即是替我之人。”二人聽到村雞鳴叫,方灑淚而別。
次日,許在河邊暗暗觀看,會發生什麼事情。中午時,果有一懷抱嬰兒的婦女,到河邊便墜入水中。嬰兒被拋在岸上,舉手蹬腳地啼哭。婦女幾次浮上沉下,後竟又水淋淋地爬上河岸,坐在地上稍稍休息後,抱起嬰兒走了。
當許某看到婦女掉入水中時,很不忍心,想去相救,但一想這是六郎的替身,才打消救人的念頭。當又看到婦人未溺死,心中懷疑六郎所言有些荒唐。
當晚,許某仍到原地去打魚,而六郎早已在那裡,說:“如今又相聚了,可暫先不說分別的事。”許某問六郎白天的事,六郎說:“本來那女子是替我的,但我憐她懷中嬰兒,不忍心為了自己一人而傷兩個人的性命。因此,我決定捨棄這個機會,但又不知何時再有替死的人。也許是你我緣分未盡啊。”許某慨嘆地說:“你這種仁慈之心,總可感動玉帝的。”從此,二人一如既往,飲酒捕魚。
過了幾天,六郎又來向許某告別,許以為又有替六郎之人。六郎說:“不是的,我前次之好心果然感動了玉帝,因而招我為招遠縣鄔鎮的土地。明 日要去赴任,如你不忘咱倆的交情,不要嫌路遠,去招遠看我。”許某祝賀說:“賢弟行為正直而做了神,我感到十分欣慰。但人和神之間相隔遙遠,即使我不怕路遠,又怎樣才能見到你呢?”六郎說:“只管前往,不要顧慮。”再三囑咐而去。
許某回到家,便要置辦行裝東下招遠。他妻子笑著說:“這一去幾百里路,即使有這個地方,恐怕和一個泥塑偶像也無法交談。”許某不聽,終究去了招遠。問當地居民,果然有個鄔鎮。他找到了鄔鎮,便住進一個客店,向主人打聽土地祠在什麼地方。主人驚異地說:“客人莫非姓許?”許某說:“是的,但是您怎么知道?”店主人又問:“客人莫非是淄川人?”許某說:“是的,然則您又是怎么知道的?”店主人並不回答,很快地走出去。過了一會,只見丈夫抱著小兒,大姑娘小媳婦在門外偷看,村里人紛紛到來,圍看許某,如四面圍牆一般。許某更為驚異。大家告訴他說:“前幾夜,夢見神人來告知:有一個淄川姓許的人將來此地,可以給些資助。因而在此等候多時。”許某甚為奇怪,便到土地祠祭祀六郎,禱告說:“自從與你分別後,睡夢中都銘記在心,為此遠道而來赴昔日之約。又蒙你託夢告知村里人,心中十分感謝。很慚愧我沒有厚禮可贈,只有一杯薄酒,如不嫌棄,當如過去在河邊那樣對飲一番。”禱告畢,又燒了些紙錢。頃刻見到一陣旋風起於神座之後,旋轉許久才散去。
當夜,許某夢到六郎來到,衣冠楚楚的,與過去大不相同。六郎致謝道:“有勞你遠道而來看望我,使我又歡喜又悲傷。但我如今有職務在身,不便與你相會,近在咫尺,卻如遠隔山河,心中十分悽愴。村中人有微薄的禮物相贈,就算代我酬謝一下舊日的好友。當你回去的時候,我必來相送。”
許某住了幾天,打算回家,大家殷勤挽留,每天早晚都輪流作東道主為許某餞行。許堅決告辭,村中人爭著送來許多禮物,為他充實行裝。不到一天,送的禮物裝滿行囊,男女老少都聚集來送許出村。忽然颳起一陣旋風,跟隨許某十餘里路。許對著旋風再拜說:“六郎珍重,不要遠送了。你心懷仁愛,自然能為一方百姓造福,無需老朋友囑咐了。”旋風又盤旋許久,才離去。村中的人也都嗟嘆著返回了。
許某回到家裡,家境稍稍寬裕些,便不再打魚了。後來見到招遠的人,向他們打聽土地的情況,據說靈驗得像傳說的那樣,遠近聞名。
異史氏說:“王六郎身在青雲之中當神,還不忘記貧賤時的朋友,這就是他所以神異的原因。今 日坐在車裡面的顯貴,難道還認識那個戴著斗笠的人嗎?我的鄉里有一個退休了的人,家裡非常貧窮。他有一個年小的時候就交往的朋友,如今做了顯貴。他想要是投奔他去一定會得到周濟照顧。於是竭盡全力置辦行裝,奔波了上千里路,結果非常失望的回來;他花光了行囊里所有的錢財並賣掉了坐騎,才能夠回來。他的族弟是個很詼諧的人,作了一首《月令》來嘲諷這件事說:‘這個月,哥哥回來了,貂皮帽子也解下來了,車馬傘蓋也沒有張開來,馬也變成驢了,靴子這才沒了聲音。’念一下這個可以笑一笑。”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