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基(紅軍革命將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兆基,1905年8月7日生於志丹縣金鼎鄉金湯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三歲離父四歲離母,孤苦伶仃的兆基幼兒時只得由老奶奶撫養生活,六歲時,跟隨劉志丹的父親劉培基(王兆基的姑父)在金湯國小讀書,失去母愛的王兆基從小就養成了勤奮好學、自愛自強、吃苦耐勞、剛直不阿的性格。後劉培基轉而經商,這時,王兆基隨姑父在小商店一邊幫助擔水、掃地幹些雜活,一邊抽空看書學習。

基本介紹

  • 本名:王兆基
  • 出生地:志丹縣金鼎鄉金湯村
  • 出生時間:1905年8月7日
  • 去世時間:1934年5月19日
王兆基的少年時代,是在兵荒馬亂中度過的。當時的中國,正處於社會大變動的時期,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略中國,國內軍閥割據,時局動盪,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地處金鼎山寨的大片地區,軍閥、民團武裝各霸一方,經常殘殺搶掠,殘害百姓,加上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使本來很窮的山裡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一切,在兆基幼小的心靈里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使他從小就誓定了為民除害的堅定信念。
志丹和兆基是兩表兄弟,志丹為長,兆基為次,他倆相親相愛,玩耍嘻戲,志丹常似親兄弟一樣關心愛護著兆基。兄弟疼愛之情勝於一切,使兆基從小就感受到了兄弟間的溫暖和友愛。劉志丹國小畢業後,抱著朦朧的改造社會,復興中華的願望,於1922年徒步來到榆林,考入陝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兆基從此離開朝暮相伴的表兄。
1920年,王兆基離開學校和老奶奶相依為命,由姑父劉培基說媒作主,十五歲的王兆基便成了家,挑起了生活重擔。繁重的家務和田間耕作並沒有使兆基放棄對革命理想的追求,在榆林中學讀書的劉志丹經常寫信給他,鼓勵他勤奮學習,給他講述救國的革命道理,從而使年輕的兆基看到了光明,受到了革命思想的薰陶。倍嘗生活艱辛久經農村鍛鍊的王兆基,血氣方剛,年富力強,在黑暗中摸索進取,思想日漸成熟,是稱賢鄉里的硬漢子。1924年,志丹從榆中回來,和他整整談了幾個通霄,兄弟倆互訴報國決心,談政治、軍事,劉志丹多方面關心著兆基的成長與進步,向他進行黨的基本知識的教育,使兆基心情十分激動。
兆基潛心革命的念頭被當地民團有所覺察,又得知他與劉志丹是倆表兄弟,早就在他們身上打壞主意。當時,洛河川上游經常有土匪馬二英帶兵跑村搶掠民財,欺壓百姓,雞犬不得安寧。馬二英又與金鼎山寨民團頭袁炳彰王啟斌來往甚密,相互勾結,橫行鄉里。一次,馬二英帶兵來抄兆基的家,巧遇兆基在山上勞動,才免於殘遭不幸,老奶奶發覺情況不對,燒毀了志丹給兆基的書信,才未使土匪看出破綻。
1926年春,王子宜回到保全後,秘密開展宣傳活動,此時保全縣革命鬥爭才剛剛興起,王兆基等一些進步青年便脫穎而出,積極參與活動。1929年初,在劉志丹、曹力如、王子宜等同志的培養幫助下,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9年,陝北地區旱災嚴重,莊稼顆粒無收,農民生活無法維持,而國民黨反動政府卻橫徵暴斂,苛捐雜稅層層加碼,人民民眾無力承受巨額的負擔。面對敵人瘋狂搜刮和欺壓百姓的暴行,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兆基參加了永寧山抗糧抗款運動。近千名民眾手拿鋤頭、钁頭、枷等生產工具湧向永寧山,高呼“世亂法不亂,有錢無糧要吃飯”的口號,迫使偽縣長答應了民眾的要求,減免了羊頭稅。年底,利用年關之際,兆基又帶領金湯三百餘名饑民開展了“吃大戶”鬥爭,衝擊了當地土豪劣紳的糧倉和庫房。
兆基參加革命工作後,被派到金湯國小任校長,他以學校為立足點,利用教師的公開身份秘密進行黨的地下活動工作,從此,金湯國小實際就成了我黨的地下活動聯絡站。兆基一邊教書、一邊投身於如火如荼的農民運動,暗地組織發動民眾和地主惡霸作鬥爭,利用各種關係,冒著生命危險奔走於紅白兩區整整四個春秋,給游擊隊當聯絡員,搞糧食。
1934年春,劉景范和王英同志帶領的保全游擊隊逐漸壯大,多次攻打金鼎山寨孫向奎、王啟斌民團,先後在金佛坪、麻子溝、豹梁等地設立戰場。民團頭王啟斌勾結甘肅譚世林部企圖圍剿保全游擊隊,屢遭失敗,為滿足其殺人的本性,帶兵剿共產黨,橫行莊裡,殘殺百姓,兆基在這次清黨中,被敵抓獲,一頓毒打之後,家中財物被掠奪一空,兒子王月賢也受株連和他一同被押,後在被押途中行至劉圪*(左土,右勞)台處,乘敵不備,死裡逃生,事隔兩年,王月賢心懷為父報仇的決心,毅然參加了赤衛隊。
兆基英勇就義,時年30歲,志丹人民清楚的記得這悲壯的一天,1934年5月19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