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澎

王丁澎(1622-1686),回族,字飛濤,號藥圓、荷棘山人,清餘杭縣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仁和鎮)人。 出身於一個世代詩書家庭,祖父丁鶴年是明朝(1368-1644)著名的詩人。主要作品《天方聖教序》、《真教寺碑記》。

基本介紹

  • 本名:王丁澎
  • 字號:字飛濤號藥圓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回族
  • 出生地:詩人
  • 出生時間:1622
  • 去世時間:1686
  • 主要作品:《天方聖教序》、《真教寺碑記》
少年時即以才華見稱,詩文已名揚於江南。順治十一年(1655年)中了進士,官刑部廣東司主事,遇冊立東宮典禮,改調禮部主客司,歷升儀制司員外郎,奉命典試河南。為“西泠十子”之一,清初著名回族詩人。
從小就顯示出傑出的文學才能,與仲弟景鴻、季弟瀠均以詩風言近詣遠、語有盡而意無窮而名世,有《白燕詩》傳流吳下,名播江左。時人們稱為“三丁”,與同鄉吳百朋、陸圻、紫紹炳、陳廷會、 孫丹、沈謙、毛先舒、虞黃吳稱為“西岸十子”、“西泠十子”之一。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中進士,開始在政府里擔任官職,官刑部廣東司主事,遇冊立東宮典禮,改調禮部主客司。在擔任朝廷禮部主客司職務的期間,就經常與信仰伊斯蘭教的各國使節交往,國外的貢使,以紫貂、銀鼠、美玉、犀象等珍品從吏人易其詩以歸。通過與各國使節交流,深入了解了伊斯蘭地區的風土人情,從而對伊斯蘭教以及各派的淵源有了很多了解。在這種基礎上,撰寫了著名的《天方聖教序》和《真教寺碑記》。在著作中認為:伊斯蘭教是在儒、佛、道三種宗教之前的最純粹的宗教,該教的教義也是最清楚而真實的。並且認為,伊斯蘭教的教義其實與儒家思想是互相融合的。所作《白燕樓詩》,流傳吳下,人們爭相傳抄,書之衫袖。婺州名士吳器之贈詩說:“恨無十五雙鬟女,教唱君家白燕樓。”順治十四年(1657年)奉命典試河南副考官。典試河南時,科場案起,以違犯試場規例被劾,東謫戍奉天靖安(今吉林省挑安縣)5年,生活十分困苦,養牛,與牧人同臥起。塞上苦寒,秋季剛到,山林往往就被雨雪覆蓋,河水封凍,每因此而無水汲,無柴燒,以至幾日不得炊,將生米和著雪水吞咽。但大自然的景色,塞上的風光,謫中的遭遇,給了豐富的詩源。在靖安遷居5次,家日貧而詩日富。順治十九年(1662年)始獲歸。康熙九年(1670年)在禮部祠祭司為郎中,升儀制司員外郎。暇日與宋琬、施閏章、張譙明、周茂原、嚴沆、趙錦帆、陳祥明唱酬日下,因又稱“燕台七子”。晚年回到家鄉。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參加了浙江省地方志的修輯工作。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仁和病卒,終年64歲。著有《天方聖教序》、《真教寺碑記》、《扶荔堂集》、《信美軒詩集》、《藥園》等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