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鄉

玉門鄉

玉門鄉:西藏隆孜縣玉門鄉,緊挨著中印控制線,其面積145平方公里,一度人口3人,為一戶一村一鄉的建制,後來人口增加。

當時成為世界之最,被稱為世界最小的鄉。現在還是中國最小的鄉。

後來,玉門鄉改為隆子縣玉麥鄉,面積由145平方公里(版圖不在藏南地區)調整為1976平方公里(扎日區調整而來,絕大部分在藏南地區),成為該縣最大的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玉門鄉
  • 別名玉麥鄉的前身
  • 郵政區碼:856600
  • 人口:22人
  • 鄉鎮經濟:以從事牧業生產為主
行政規劃,人口普查,大事記,調研採訪,建制變化,

行政規劃

轄1個村委會:玉麥村。
玉門鄉
郵編:856600。
1960年建玉門鄉,1969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
現任鄉長:卓嘎【女】。

人口普查

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該鄉有人口22人。

大事記

1997年前,玉門鄉只有一戶人家,父女3人在中印邊境為祖國守護著相當於非洲小國的國土面積,父親桑傑曲白是鄉黨委書記,長女卓嘎是鄉長,小女兒是他們惟一的鄉民。
玉門鄉
玉門公路全長46.37公里,投資4000萬元,1997年立項,1999年6月份開工建設,2001年10月29日竣工並通過驗收。公路為4級砂石路,路基寬4.5米,路面寬3.5米。
2007年12月01日結束不通電話歷史。
中國移動西藏公司山南分公司投資32萬元,成功開通移動通信基站,有了2部衛星電話。

調研採訪

氣候獨特民風純樸
2009年5月24日上午,調研採訪團一行乘坐的豐田越野車往藏南隆子縣方向疾馳。大約兩個小時的時間,到達隆子邊境檢查站,短暫停留後,和在此等候的隆子縣廣電局同志集結一道往東續行。由於路面全為砂石土路,汽車行走時揚起漫天的灰塵,路面上的坑坑窪窪使大家感覺到五臟六腑都快跳出來。儘管從隆子縣到玉門鄉只有不到200千米的路程,而我們足足花掉5個多小時的時間。
在往目的地的行進中,大家把它形象地概括為不斷的爬山與下山的過程。從澤當鎮到玉門鄉要翻閱6座海拔5000米左右的大山,特別是在翻閱第三座大山後,眼前的景色讓我們的眼睛為之一亮。由於受到印度洋季風氣候的影響,山那邊野草荊棘、草木茂盛,滿是漫山遍野的格桑花和雪蓮花,陽光也似乎沒有山這邊強烈。而山這邊依然是石土混和的山地,卻是寸草不生。在經過一段沼澤遍地的原始森林後,我們看到山谷中以藍色調為主的村落,那就是全國最小的鄉――玉門鄉。
玉門鄉位於中印邊境線上,雖然大山的阻隔使這裡的交通極為不便,但是這兒民風淳樸、美麗的景色給人一種原生態的感覺。1980年,這裡只有桑傑曲巴一家三口。從小就生長在這裡的桑傑曲巴從民主改革時起就一直擔任玉門鄉鄉長,卓嘎和央宗既是他的女兒又是他的鄉民。1996年桑傑曲巴退休後,大女兒卓嘎接任鄉長一直至今。桑傑曲巴於2001年去世,小女兒央宗現已人到中年,全鄉人口也由原來的1戶3口增加到如今的8戶28口,在這個全國人口最少的鄉里,這些人一直在默默地守護著祖國南疆2040平方千米的神聖土地。
這個群山環抱、水草豐美的小山鄉海拔3500米,一年只有大約3個月的時間陽光可以照射進來,長時間的陰雨天氣,使玉門鄉的土地上長不出任何莊稼和農作物,卻是放牧氂牛和犏牛的天然牧場。這裡居民的生活幾乎就以放牧為主,每天天不亮,農牧民民眾就開始在外放牧,擠奶、提煉酥油和奶渣,從早一直忙到晚,他們整個夏天都要住在放牧點上,沒有特殊情況一般不回家。由於隆子縣事先已打招呼,每天有早起放牧習慣的卓嘎鄉長在我們到來的當天下午就匆匆返回家中,調研團行進在鄉政府的路上就碰到了從大山深處放牧回來的她。
由於氣候條件的惡劣,在漫長的冬季,大雪總要封住日拉雪山。玉門鄉的農牧民民眾的每一粒糧食,都要從60公里以外的地方運進來。以前由於不通公路,所有的物資都要靠馬馱運,從公路沿線進入玉門鄉,體力好的人騎馬也要10來個小時。以至於在嚴冬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冬天要吃的糧食和土豆、辣椒、蔬菜等運進玉門鄉。條件好了,公路也拉通了,生活、生產條件大為改觀,玉門鄉的農牧民民眾心中洋溢著幸福的喜悅。
社會和諧心向祖國
5月的隆子縣玉門鄉,儘管此時內地已是草地青翠、鮮花怒放的初夏時節,但這兒到處呈現的是一派春天和諧的景象。連綿不斷的春雨浸潤著玉門鄉農牧民民眾的心,它換來的不僅僅是雨後春筍的英姿,更是踏進這淡藍色的煙雨後,為他們所撐出一片無雨的天地。大家感受到這裡的春天到處是藏胞辛勤的影子,他們用自己的雙手播種著他們的堅定的信念和永遠不變的希望,播種著真執的情和無私的愛。
清晨,被早起鳥兒悅耳的鳴叫聲催醒。於是,趕緊拿起相機,盡情地把這些美好的鏡頭定格在記憶里。對於一直生長在江南的人們,從沒想到雪域高原還有這般如此的美麗,樹木、高山、所有早起的動物一切都沐浴著春晨的曙光,仿佛少女的輕歌曼舞,楚楚動人。山鄉到處變幻著誘人的光線,到處炫耀著五顏的色彩,到處飛揚著悅耳的鳥叫蟲鳴,到處飄蕩著令人陶醉的香氣。山間滿是漂浮的雲霧,清風散發著濃濃暖意,碧綠的草地充滿了勃勃生機。山上的積雪化成清泉嘩嘩流下,從高到低日夜不息,洶湧匯集到悠遠狹長的雅魯藏布江。
在這個山谷之中,儘管沒有高原陽光的熾烈,甚至在大家採訪的幾天時間裡幾乎每天都是陰雨綿綿,但是我看到每家每戶藏房的上空,一面面鮮艷五星紅旗迎風招展。在玉門鄉,家家戶戶屋頂懸掛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已成為他們心中神聖的旗幟。以往懸掛經幡是藏區民眾的習俗,他們除了在自家的房頂懸掛經幡外,還升起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鄉長卓嘎的妹妹央宗告訴我,懸掛國旗已成為玉門鄉民眾一種自覺的行動,用她的話說,掛經幡只是為自己一家人祈福,而掛國旗是為所有的同胞祈福,只有祖國繁榮富強了,藏族同胞才能過上更加幸福美滿的生活。
守護疆土終身無悔
在風景秀麗的玉門鄉,緩緩流淌的玉門河水見證了老鄉長一家的喜怒哀樂,鬱鬱蔥蔥的樹木銘刻了這一家人對玉門的深情眷顧。說到對祖國疆土的守護,不得不說老鄉長桑傑曲巴,正因為他的執著和對祖國滿腔的熱愛,使他的精神在大女兒的身上得到傳承。這個有著新時代花木蘭之稱的女鄉長,在我們採訪時儘管沒有說出高深奧妙的大道理,也沒有作出驚天動地的偉業,但是,近50年來,她生在這裡,長在這裡,她還對我們說準備一輩子守望在這裡,她的這種守護疆土的精神是永遠值得肯定的。
已經擔任13年鄉長的卓嘎,經歷了第一年的不安之後,她漸漸熟悉了自己的工作。由於玉門鄉人口少,鄉里的事情不是很多,再加之地處遙遠,來來往往的人也不多,除了一些必要的諸如傳達上級指示精神和選舉等事情之外,鄉里沒有更多的事情可做。據說堅定卓嘎擔任鄉長信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老鄉長、父親桑傑曲巴生前經常說的一席話:“玉門鄉人口少,行政事務不多,但是地處邊境,守衛國土才是我們最主要的工作”。卓嘎說:“父親生前真摯的話語給了我很大的啟迪,我要繼承父親遺志成為雪域邊陲真正的國土守望者”。
我們在調研採訪時得知,玉門鄉歷史上規模最大時也有20多戶300多人口。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西藏民主改革的深入,雪域高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地方都有了公路,廣大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觀。但是,玉門鄉由於重山阻隔、交通閉塞,看似肥沃的土地卻怎么也長不了莊稼,許多農牧民為此失去了信心,他們只好逃離曾經的家園。到1962年,荒草開始占領玉門眾多廢棄的屋舍,這裡只剩下包括桑吉曲巴在內的3戶牧民。
1962年後,一批又一批人來過玉門,但都忍受不了大雪封山後的寂靜,又一批又一批遷出去了。到1983年時,隆子縣政府考慮到現實的困難,於是將玉門剩下的3戶人家搬到山外條件較好的曲松鄉,但在他們僅僅只在曲松住了一個冬天,桑吉曲巴又帶著家人回到玉門。父親桑傑曲巴的一席話,至今還深深印在鄉長卓嘎的腦海中:“我實在是捨不得玉門,這畢竟是我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啊”!
就這樣,一直到1996年,政府為玉門鄉派來了一名叫達娃的鄉黨委書記,一名副鄉長兼任醫生和教師的扎西羅布,拖家帶口的這兩戶人著實讓玉門鄉一下熱鬧起來。1999年,政府又為玉門增加了兩戶人家,這樣,玉門鄉開始變得有人氣。細說玉門鄉戶數和人口的變化,其實簡單枯燥的數字最具說服力:1999年玉門鄉共5戶22人,2000年7戶23人,2001年7戶25人,2002年7戶26人,2004年7戶27人,到了如今已是8戶28人,據說玉門鄉的戶數和人數還在呈不斷上升的趨勢。
愛民惠民知恩圖報
2001年,政府投巨資修建了從扎日鄉到玉門鄉的公路。這使玉門這座“孤島”真正擺脫了與世隔絕的生存狀態。2003年10月,當地政府為玉門鄉開通了兩部衛星電話,使這箇中國人口最少的鄉在“地球村”不再封閉寂寞。政府部門還先後投資數千萬元人民幣,幫助玉門鄉建起了學校、衛生院、水電站以及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使他們每家每戶都有了照明電,並看上了高清晰度的電視。
鄉長卓嘎還告訴我們,雖然他們地處偏遠,人口又少,但是政府始終沒有忘記他們。每隔一定時期,縣委縣政府都會有領導來看望他們。她還給我們講到2006年9月,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同志來看望慰問時得情景:當時卓嘎鄉長就坐在張慶黎書記的左邊,在聽完鄉里的情況匯報後,張慶黎書記動情的說:“我是懷著對玉門鄉27名幹部民眾深深的情意和敬意專程來到這裡的,你們為祖國守衛邊防,確保了我們祖國的這片熱土不被蠶食掉、不被分裂出去。你們雖然是全國人口最少的鄉,但你們個個都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我向已故的桑傑曲巴老人致敬,向你們致敬”!
多么激動人心的話語,在大家的期待里,張慶黎書記還當場表態,電站一定儘快批覆開工,教學點可以安排在鄉政府的新房裡,教師由地區和縣裡抓緊選派,通訊問題在向有關部門了解後設法解決,此次帶來10萬元,先解決燃眉之急。從書記手中接過慰問金大家都非常感動,表示一定要管好用好這些錢,用勤勞的雙手保衛邊境、建設好家鄉。
今天,儘管黨委政府對玉門鄉的扶持力度很大,但是,勤勞勇敢的玉門人還是堅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他們邁出了以畜牧業為主,靠酥油、奶渣、乳酪等增加現金收入的路子。他們編織的竹器十分精緻,深受遊客的歡迎。他們如今的收入已經遠遠超過了西藏農牧民的平均收入。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電腦等現代家電走進了這個偏遠山村人們的家庭。談到對未來的展望時,鄉長卓嘎說:“我們要世世代代紮根在這裡,為祖國守護好這片神聖的疆土”。

建制變化

玉門鄉是玉麥鄉的前身,部分相同部分不同。玉門鄉由隆孜縣玉門鄉,改寫為隆子縣玉麥鄉,大約同期,取消扎日區(當時此區包括幾個鄉),與扎日鄉等的行政範圍進行了調整,面積145平方公里(版圖不在藏南地區)玉門鄉,改為1976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在藏南地區)的玉麥鄉,成為該縣最大的鄉。
玉門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