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司南佩

玉司南佩

司南玉佩是漢代辟邪玉之一,數量不多卻很重要。司南佩形若工字形,扁長方體,分上下兩層,為兩長方柱相連形,橫腰環一凹槽。頂部琢一小勺,下端琢一個小盤,全器光素無紋。在中間凹細處或小勺柄處,有一個橫穿或豎穿的孔,可穿系佩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玉司南佩
  • 出土地點:邗江甘泉山
簡介,歷史,現狀,文物,

簡介

司南本是我國古代發明的利用磁場指南性製成的指南儀器,用於正方向,定南北。古代的司南形如勺,也像瓢或北斗星形,其構造上有勺,下有地盤。無論地盤如何防止,勺如何轉動,最後勺的定向始終指向南方。在漢代占卜之風大盛時,又成為測算凶吉的工具。在放置的底盤上刻畫天干、地支、八卦等占卦圖案,算卦人根據勺的指向,作出測定。
以司南卜筮之風尤以新莽時期最盛,赴任之官挾木式以治,身後以木式擇塋,以司南定乾坤。玉有辟邪壓勝之效,人們遂仿司南之形,將實用器轉變為佩飾器,琢成頂部有司南形狀的小玉佩,隨身佩戴,用於辟邪壓勝,為司南佩。從司南佩其主體呈現的獨特的凹缺形外輪廓和佩帶者的角色上,判斷出這可能是後人為達到從良渚玉琮上取得某種宗教意義,而刻意扁化、小化玉琮所得到的衍變形體
玉司南佩是漢代一種形態特殊的器形,形若用於正方向、定南北的司南(亦稱指南)。玉質精美,玲瓏小巧,上面琢磨成小勺形,下面呈“工” 字狀,常琢穿系小孔。盛於漢代,明清時期多見仿品。
玉司南佩如圖,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甘泉東漢2號墓出土。長3.1、寬2.3、厚1.7厘米。玉料呈青白色,體扁,兩面形式相同,即中央略弧凸,中部厚兩側薄。器由三部分組成,其中上端有不同形式的三脊為紐,上有一圓孔以供系佩用;中部有兩個相等的長方形飾,兩側各有一形式相同的凹缺口相隔;下部有一內收且呈圓撇形的凸榫。
此類玉佩飾,在漢墓中特別是東漢墓中常有所見,惟有的較扁薄,且供系佩的穿孔也略有所別,其名今人以其形式與中文“工”字同而俗稱工字形佩,但據文獻記述,它在漢代應稱“司南佩”。
玉司南佩
玉司南佩

歷史

司南佩在東漢最為流行,其後逐漸衰微,宋以後有仿。宋代司南佩大多有桂花沁、牛毛紋等,包漿較好,器各部刻畫過渡自然。明代的司南佩,刻畫線條較硬,邊緣鋒利,細部碾琢不甚講究,呈工字形或圓柱形,拋光技術較好,玻璃光感很強。清代亦有司南佩,主要特點是器型較大,形制有變化與創新,碾琢精細,拋光講究。一改傳統的頂部勺形,有的似鳥形,有的是方形,器腰間的凹槽較深,器體的稜角圓滑,光澤較好。有穿孔的可做佩飾,沒有穿孔的則作為陳設品了。古人認為,出門掛司南佩“是為吉祥”。

現狀

從考古資料看,司南佩有簡化型和完整型兩種,有一個系列,其中可能存在著時代先後關係。江蘇邗江縣甘泉山東漢墓出土的一件白玉司南佩屬典型的完整型司南佩,長2厘米,玉色潔白,瑩潤光亮,工字形,方柱狀,器身以中間寬槽為界一分為二,下面有小柱飾,上面有狀如小勺的司南。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空前興盛,儒家推崇和闐玉,並且以此闡發他們關於玉德的學說。漢代上流社會佩用白玉在《後漢書·輿服志》中有記載:“至孝明皇帝,乃為大佩,沖牙雙王禹璜,皆以白玉”。“佩雙印,長寸二分,方二分,乘輿、諸侯王、公、留侯以白玉”。司南佩屬於佩的系列,邗江甘泉山出土的這件司南佩以品質好的和闐白玉琢制而成,符合當時的禮俗規定。
同樣以白玉琢成的完整型司南佩還有1969年出土於河北省定縣四十三號東漢墓的兩件,大小略有不同,一件高3厘米,寬2.3厘米;另一件高2.5厘米,寬2厘米,和闐白玉製成,細膩潤澤,內孕精光。均為長方體形,腰部內凹切割成工字形,腰際橫穿一孔,佩頂端作勺形,下承圓形小盤,系仿漢司南之形。另外,1972年安徽省亳縣鳳凰台一號東漢墓出土的一件也屬完整型,高2.5厘米,寬1.9厘米,和闐白玉琢成,形若扁長方體,中間切凹腰。上琢小勺,勺把中間穿一小孔,以便系佩,底出小圓盤。
除了頂端有司南狀小勺的完整型司南佩以外,漢代還有一種簡化型的司南佩。江蘇徐州土山東漢墓出土的一件就是這種類型的。這件司南佩長1.9厘米,呈工字狀,四面外弧,面與面之間有明顯的過渡,上下段均有小圓柱飾。不難發現,簡化型和完整型司南佩的區別主要在佩的頂端,簡化型的頂端不再有小勺和小圓盤的司南狀裝飾,而代之以和下端相同的小圓柱狀裝飾。與上述江蘇邗江甘泉山東漢墓出土的完整型白玉司南佩同墓出土的還有一件簡化型琥珀司南佩,長2.5厘米,質地為紅色琥珀,由於受沁表面較為粗糙,器型較一般白玉司南佩稍大。
無獨有偶,在同一墓中出土兩件分別是玉質和琥珀質地司南佩的墓葬還有南京仙鶴觀東晉高崧夫婦墓。1998年發掘的東晉名臣高崧家族墓出土了一批極具研究價值的玉器和金銀器,其中二號墓即高崧夫婦合葬墓出土了兩件司南佩,一件為玉質,外觀為灰白色,長2.2厘米,寬1.7厘米,高2.8厘米,器型呈工字形,中部束腰處有一圓形穿孔,頂端琢刻一淺勺,底部則有盤狀槽窩;另一件為血紅色琥珀製成,半透明,和邗江甘泉山東漢墓出土的那件一樣,為簡化型司南佩,長3厘米,寬2.6厘米,兩端未飾明顯的勺和盤狀窩槽,僅有圓形突起,中為兩相連的長橢圓體,中部束腰處有一穿孔,可供系佩。這兩件司南佩可能是東漢時候流傳下來的遺物,也有可能是當時東晉人的作品,是東漢人佩戴司南佩用以辟邪壓勝的遺風的表現。

文物

司南本是我國古代發明的利用磁場指南性製成的指南儀器,用於正方向,定南北。古代的司南形如勺,也像瓢或北斗星形,其構造上有勺,下有地盤。無論地盤如何防止,勺如何轉動,最後勺的定向始終指向南方。在漢代占卜之風大盛時,又成為測算凶吉的工具。在放置的底盤上刻畫天干、地支、八卦等占卦圖案,算卦人根據勺的指向,作出測定。
司南佩除了辟邪壓勝的意義外,還有指導之意,引申為廣聞博學。揚齊宣的《晉書音義序》記載:“由是博考諸傳,綜覽群言,研核異同,撰成《音義》,亦足以暢先皇旨趣,為學者司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