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都壇歌寄元逸人

《玄都壇歌寄元逸人》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詩。這是杜甫寫給其好友元逸人(元丹丘,隱道士)的詩,元逸人在由漢武帝所築的玄都壇中修行。詩的前幾句用典終南山東蒙峰和《抱朴子》、《神仙傳》、《述異記》等典籍中的意象,描述玄都壇的景色,讚揚元逸人的修行;末四句稱其道行之高,超塵脫俗,服芝草琅玕等仙家之食,居在高垂鐵鎖的仙人之居,處於福地逍遙自得。全詩自始至終圍繞隱士元逸人居處著筆,它猶如一架照相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其居處進行“拍照”從而展示出隱士的生活情態和旨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玄都壇歌寄元逸人
  • 作品別名:贊元逸人玄壇歌
  • 創作年代: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玄都壇歌寄元逸人
故人1昔隱東蒙峰2,已佩含景3蒼精龍4
故人今居子午谷5,獨在陰崖67茅屋。
屋前太古8玄都9壇,青石漠漠10常風寒。
子規11夜啼山竹裂12,王母晝下雲旗翻13
知君此計1415長往,芝草16琅玕17日應長。
鐵鎖高垂不可攀18,致身福地19何蕭爽20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故人:老朋友。
2.東蒙峰:山名。即蒙山。在山東省蒙陰縣南。因在魯東,故又稱東蒙。
3.含景:謂含日月之影。據《抱撲子》載,道術諸經,可以卻惡防身者有數千法,如含景、藏形等,不可勝計。景,同“影”。
4.蒼精龍:東方蒼龍。據《史記索隱》引《文耀鉤》云:“東宮蒼帝,其精為龍。一說,蒼精龍,為道術之名,即所謂青龍符。據《抱撲子》載,道術諸大符出於老君,其中有青龍符等術,用之可以得仙。
5.子午谷:地名。在陝西長安縣南秦嶺山中。
6.陰崖:背陽的山崖。
7.結:一作“白”。
8.太古:遠古,上古。
9.玄都:據《十洲記》載,玄都在北海,去岸三十六萬里,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
10.漠漠:密布,廣布之狀。這裡形容青石縱橫堆疊的樣子。
11.子規:鳥名。即杜鵑。
12.山竹裂:謂子規夜啼聲慘,山竹為之欲裂。
13.雲旗翻:旗旌似雲翻飛。
14.此計:指隱居。
15.誠:確實,的確。一作“成”。
16.芝草:菌類植物的一種,古人以為瑞草。
17.琅玕:美玉。據《漢武內傳》載西王母曰:“太上之藥,有廣庭芝草,碧海琅玕。”
18.鐵鎖高垂不可攀:相傳晉時有戍卒屯於子午谷,入谷之西,澗水窮處,忽見鐵鎖下垂約有百於丈,戍卒欲挽引而上,有虎蹲踞崖頭,終不敢攀。
19.福地:指神仙居住之地。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說。據《洞天福地》記:終南山太乙峰,在長安西南五十里左右,四十里內皆福地。
20.蕭爽:高敞超逸。

白話譯文

老朋友昔日隱居終南山的東蒙峰,已經佩戴了去惡防身的護身符。
老朋友現在居住在長安正南,秦嶺山的子午谷中,獨自在背陽的山崖建造了茅屋。
茅屋的前方有太古玄都壇,冷風颳起的時候青色的石頭遍地都是。
杜鵑鳥夜裡啼叫,竹子和山竹裂開,王母鳥白天自天而下,雲旗霓裳擁簇。
知道你這次計畫長居此地,瑞草仙樹日子應該還很長。
高高山崖上垂下來的鐵鎖,讓人看了不敢攀登,身居此處洞天福地,是多么的逍遙自得。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天寶十一年(752年),是詩人寫給其在玄都壇修行的好友元逸人的詩。玄都壇是漢武帝所築造的,在長安南山子午谷中,在道家的著作中有玄都之說,也就是傳說中大禹去世前將《五符經》封存在名山古函的地方。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杜甫為隱遁高士——元逸人寫照的詩,元逸人可能是與李白交往的元丹丘。詩說他原隱居在東魯蒙山,現已得道,來到終南山子午谷中玄都壇附近的陰崖築茅屋修煉。全詩自始至終圍繞隱士元逸人居處著筆。它猶如一架照相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其居處進行“拍照”從而展示出隱士的生活情態和旨趣。
第一個鏡頭:“獨在陰崖結茅屋”。巍巍的秦嶺子午谷崖上,孤零零地立著一間用茅草結成的小屋。這就是詩主人翁、隱士元逸人的住房。其特點是“孤”與“陋”。離群索居,一茅屋,一簞食,一瓢飲,隱士生活之情態畢露。
第二個鏡頭:玄都壇景。青石松風寒,子規夜啼欲裂竹,王母畫下雲旗翻。這裡離人寰遠了,儘管“青石漠漠常風寒" ,但離仙境近了;還有徹夜子規啼,感動得山竹都裂了,白晝更有一種叫作王母使者的神鳥從雲間翻飛而下,通仙界報訊息。相傳蜀帝杜宇禪位隱入西山後,他的靈魂化成杜鵑(子規),而王母更是道徒們崇信的神仙。這是最精彩的鏡頭,有聲有色,動靜結合,景中寓情,恰到好處地折射出隱士淒清的心境和高蹈遁世的懷抱。
第三個鏡頭:芝草琅玕日長,崖邊鐵鎖高垂。子午谷淒清的境遇,並不改元逸人隱遁的矢志。他抱道高棲,超然物外。日種芝草琅玕,以為仙家之食;鐵鎖百丈,凡人終不敢高攀。置身福地,何等蕭爽,何等自得!隱之旨趣昭然。
全詩三個鏡頭渾然一體,格調淒清、沉鬱,仍不失詩人的藝術風格。有人說這首詩“寄託了詩人的追慕”,筆者以為,根據全詩及最後四句“知君此計成長往,芝草琅玕日應長。鐵鎖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蕭爽”的詩意,詩人對元逸人的信道求仙行為表面上看是歌頌,實質是表示懷疑。高危、清寒、淒孤是實,山竹裂、王母鳥傳遞仙音是假,芝草琅玕也是虛無之事;高不可攀是真,“福地" 、“蕭爽”也是假。所以有美中帶刺的意味,勸他不如早點回來。

名家點評

唐代散文家,李云:“高格微言,咀詠不盡。”(《杜詩鏡銓》)
明末清初文學家,申涵光:“子規夜啼山竹裂,王母晝下雲旗翻”,二語大類長吉,見此老無所不有也。(《杜詩詳註》)

作品影響

終南山玄都壇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子午峪(古稱子午谷)內,距離市中心約40公里,距離西安環山旅遊公路4公里。子午谷是自漢代至近代長安通往南方的一條主要幹道,即歷史上有名的子午道。20世紀80年代,有西北大學教授李之勤等人因調查古道遺蹟,在谷內發現了一方摩崖石刻,其內容為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贊元逸人玄壇歌》(即《玄都壇歌寄元逸人》)和新羅人唐留學生金可記傳。此訊息發表後,引起了韓國學者的關注,相繼有人前往實地考察。2001年秋,韓國金仙學會會長崔炳柱由中國道教學院學院劉嗣傳(時由樓觀台派出)陪同,邀請陝西社會科學院道學研究中心主任樊光春教授,共同前往子午谷尋找此摩崖石刻。鑒於當時長安區文物部門正在切割石刻準備移走(現存長安區博物館,碎裂為數塊),韓方建議在樓觀台重刻此碑,次年落成。
子午谷摩崖石刻前半部分內容是杜甫的詩,此前沒有引起學界注意。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