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身主義(詞語解析)

獨身主義(詞語解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獨身主義指推崇、信仰、堅持沒有家庭或不跟家屬一起生活的思想,一般針對成年人而言,兒童和不能自理者不在此列。獨身主義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在某種意義上,獨身主義與泛性主義一樣,曾經遭遇很大的歧視和不解,在血緣倫理,家庭制度牢牢主導生命傳遞的歷史時代,任何的反叛都被認為是大逆不道,或者是一種變態。但隨著社會的包容和開放,特別是現代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基因理論,生物工程的進展,人們認識在不斷提高,獨立生活能力的提升,社會保障的完善,獨身主義越來越逐漸地認可,形成了一社會現象。廣義的獨身主義是指所有沒有組建家庭或者不和家屬在一起生活居住的人。狹義的獨身主義是指他(她)們在生活能力上,在生理上完全可以結婚,但由於不願意承擔家庭的負擔或感情上對愛情產生絕望或者厭棄,而自願地保持單身。這是純粹意義上的獨身主義。而從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一個外國的民間思想者進一步寫出一個《獨身主義宣言》,在網路上產生深遠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獨身主義
  • 含義:推崇沒有家庭或不跟家屬一起生活
  • 狹義:自願地保持單身
  • 區別詞:偽獨身
出現原因,區分歧義,簡介,偽獨身,女權主義,宗教教義,西方哲人,具體相關,中國趨勢,獨身名人,西方名人,中國名人,
獨身主義獨身主義

出現原因

由於家庭制度的存在,並較好地承擔了傳宗接代,延續人類的重大社會功能,獨身行為在歷史上總是一種偶然的個別的行為選擇,到了近代啟蒙時代,個性得到推崇,個人主義大行其道,獨身主義也成為其中的一個分支。
有的人的獨身只是一種無奈,比如沒有錢無法建立家庭,或者因為種種原因導致孤獨的個人生活,但那些主動選擇獨身,並感受到其中價值和意義的人們,開始提出獨身主義的理念,“獨身主義”這個文化符號就應運而生。中國文革後曾出現過非常活躍的思想主張,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當時就有一些人大談獨身與獨身主義。
實際上,人類個性空間一旦擴大,情感的方式也就必然會多元化。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雖說是當代中國獨身主義的源頭,但在此之前,中國的獨身者也一直悲苦地存在著。中國社會經歷過非常封閉和保守的年代,那時男女只要三十還未婚,便會遭受政治錯誤一樣嚴重的壓力。
獨身和獨身主義能在中國出現,最重要的原因是社會環境的改革和寬鬆,以及人們對個性化生存追求所致。獨身可分為兩大類:被動獨身和主動獨身。被動獨身者大多是因為經濟問題和選擇無緣,主動獨身者大都對婚姻進行過認真評估,認為婚姻無法與其精神和物質平衡,因此對婚姻特失望和反感。需要說明的是,獨身或獨身主義者仍普遍主張愛,他們多數認為:人一生可以不結婚,可以不要孩子,但不能沒有愛情。

區分歧義

簡介

獨身主義者行為規範:自願選擇一輩子不要婚姻、不要生育,不追求異性或同性,沒有兩人世界生活。

偽獨身

早期現實生活中已有形形色色的獨身與禁慾,但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獨身主義產生,其中不乏虛偽與賣弄、蒙昧與邪氣,這必須與今天提出的獨身主義區別開來。
有這種人,他們出於濫交的需要而提出縱慾式的所謂獨身主義(以那些浪漫的所謂人文主義者、有錢有勢的二世主們為主),這種獨身僅僅是不要家庭的束縛,不要家庭的倫理約束,目的是獲得廣泛的、更充分的性自由性滿足,這當然不是真正的獨身主義,這是與獨身主義是沒共同點的享樂主義。當然,二十世紀西方社會掀起的性“革命”浪潮在客觀上使傳統家庭觀念和性道德受到了巨大打擊。
還有一種人,由於貧困、生理缺陷而無奈地處於獨身之境地。因為貧困而娶不到老婆,因為性別模糊而不知道該娶或該嫁,因為心臟病而不敢性衝動,因為醜陋或處女膜受損而無臉嫁人,這一切的獨身,都是出於無奈或無知而不是出於自願。這是很令人同情的,他們比起自願的、基於信念而獨身的人來講,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悲哀,甚至引發對不公平命運的怨惡。那些想建立家庭而不得、想性生活而不能的人,很容易造成巨大的壓抑、煩惱和精神創傷,進而會產生變態心理、精神分裂以至犯罪行為。
當然,也不排除某種變態了的、具有某種缺陷的知識分子因此而產生獨身主義思想、提倡獨身的情況(可以用阿德勒的自卑情結來解釋),這就是說,他們為了掩飾自己的性無能、性缺陷而假惺惺地提倡獨身,就像尼采這樣對女人惡言相加的人,(由於他還沒有認識到性只是一種生理屬性,)未尚不是出於心理變態、出於酸葡萄效應,到女人那裡還要帶上皮鞭,這表明他這種人內心的怯懦和恐懼。
性,是一種由DNA設定的生理機制;家庭,是一種生養後代的社會制度模式,我們完全可以用新的制度取而代之;愛情,是對性的迷信仰。但是一旦泛濫則是文明倒退,所以偽獨身與真獨身不是一類。

女權主義

女權主義的興起與獨身思潮。現代女性要求平等、尊嚴、解放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些出於無視生理客觀條件、心理性格條件而追求男女絕對平等也催生出過度狹隘的獨身主義。在性道德方面,女性往往處於弱勢,不公正地、單方面地接受男權社會強加的羞恥觀和貞操觀,這就促使女權主義者走向獨身道路。她們在女性解放思潮中追求獨立發展,乃至於方方面面的全自由。
獨身主義獨身主義

宗教教義

還有一種由宗教教義引出的獨身行為,由於宗教強調精神,並且把不道德的性行為稱之為“罪”,如佛教所謂“淫戒”,又如基督純粹的原旨教義,教會虔修人員應該獨身,以教會為家,以上帝是愛。
但是,即使用天堂的承諾或者地獄的恐怖,禁慾主義的宗教信條也難以束縛人的慾念,廣泛流傳的綠鵝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據統計,僧侶、神職人員的壽命低於社會平均水平,禁慾有可能使他們承受了更多的痛苦,只有少數所謂悟道之聖徒,才會從獨身之中感到解脫的快樂和超凡的自由。
獨身主義與宗教徒的獨身,相同之處乃在於出於精神信仰,保持精神對肉體慾念的超越,不同之處在於,獨身主義不壓制生理欲望,而是由於明白了生理欲望的發生機制,通過遺忘並最終謀求利用生物技術切除生理欲望的基因。虔修教徒為了信仰而捨棄性的快樂,這多少體現了當時那些先知蒙昧的一廂情願的空想,當然這只是非信徒的理解。獨身主義則是由於發現這種生理快樂的非人性而斷然拒斥,是為了人的自由和出於人的自覺。

西方哲人

哲人的獨身。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西方哲學家一個較普遍的現象是對家庭情愛的漠視,從而有很多獨身的思想家:泰勒斯德謨克利特、畢達哥拉斯、柏拉圖、普諾提諾、奧古斯丁、帕斯卡爾、笛卡爾、霍布斯、洛克、斯賓諾莎休謨萊布尼茨康德愛默生叔本華斯賓塞維根斯坦......(中國較早官方推行以家庭為核心的儒教,故缺乏獨身思想者)。
哲人獨身,有的出於對理性的虔誠,出於超越肉身的宗教信仰,有的則由於把大部分精力用於沉思而導致性衝動軟弱,也有的出於貧困,出於身體病弱缺乏吸引力。總而言之,他們的獨身表明人的理性的力量可以克服生理的影響,但不能表明他們是獨身主義者。由於他們所處的歷史時期,他們無法認識到獨身的社會意義,也認識不到獨身的人類可能。

具體相關

古希臘原子論的創始人之一德謨克里特不贊同戀愛。在他看來,如果戀愛就意味著意識被歡樂所顛覆。初聞此話,於吾心有戚戚焉。試想,在愛情里,確是沒有誰能保持客觀的理性。而非理性、反理性狀態下的任何行為,大多時候鑄就的就是錯誤,就是傷害與被傷害!人說失敗為成功之母,錯誤也是前車之鑑,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根據個人心性的不同,在有些人心裡,這錯誤之後,心靈就進入良知的煉獄,不能自拔,應了“一失足成千古恨”之名句。
人貴有私,私化欲,欲生情,情致萬物。情是欲的升華,威力之大自然也被西賢視為洪水猛獸,各個學派大張旗鼓而禁之、止之,從創建斯巴達或拉西第蒙人的司法制度者萊庫格斯柏拉圖的理想國,但莫不效果泛泛。看老德的觀點,老德是脆弱的!儘管他禁慾如此,一刀不揮,其功效卻和自宮有一比。但老德仍然是脆弱的,否則他斷不會用此話給予後世幸福之人以口實。
按照佛洛伊德的說法,正是因為人類禁止情慾,才使得性力在其他、諸如科學、藝術有了蓬勃的發展。老德禁慾,那么性力也必須在哲學以外有所宣洩。老德很重視友誼,原因已經無從考證,但或許可以牽強的理解這是因為老德深陷愛情之後的大徹大悟。老德作的是哲學的學問,是現實主義者看起來最虛無縹緲但卻能給世界後世之文明發展以啟示的學問,這是大善,憂國憂民之意識背後蘊藏著深深的對世界萬物的情感。如此,老德將情感中理性的一面給哲學,將現實的一面奉獻給朋友,於情於理,欲望都得到了較好的宣洩。老德的行為似乎有些道理,若是將愛情和友情二者相比較其中得失。相信能使人喪失獨立思考和意識,唯有愛情。再者應該可以確定的是,理性主義者的友誼或許是那種淡淡如水,倡導神交,而不至於顛覆人的獨立意志。德謨克里特,恐怕也算是獨身主義者的鼻祖了吧。
不久前看一篇文章,作者情深意切地闡述了獨身的理由,仔細看來不外乎因為不能承擔婚姻之重,對責任尚未準備好承擔,深怕愛之深、傷之重,寧負己莫負人,而選擇獨身。看罷之後,到是對獨身主義有了新的理解。原來這獨身主義並非儘是貪婪;原來在某些看似離經叛道的獨身主義者的心裡,愛情遠比“不肖有三,無後為大”者更值得敬佩。不為一己之私慾,而禍害未來三個家庭的安寧,這難道不值得敬重么?更有如康德者,將一生奉獻給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愛情是人類所有情感中的極致。本是兩性情感中最為質樸的一段生命歷程,但在這個“為目不為腹”的年代,一切因欲與望的結合而扭曲。愛情成為獲取快感的最佳工具,愛情也成為人們因勢利導解決物質需求的完美手段。
馬斯洛說若是一個人的任何行為受挫,我們都應該把他看成病人。難道客觀環境真的就可以主導一個人的主觀思維?若是一個人在生理需求之後的安全、愛與歸屬都尋覓不到的天空下,對金碧輝煌的當代文明倒也真是個莫大的諷刺!那么可以嘗試著推論人類主流、非主流的每一種病態行為都是對當前社會的一種潛意識的對抗,是先天良知與後世文明的一次對抗。獨身主義者亦如是。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矜持,是一種美德。

中國趨勢

從中國社會看,由於競爭激烈、社會褔利相對滯後、個性化自由思想的普及等因素,獨身和獨身主義會有一個趨多的過程。當今時代,婚姻對大多數年輕人不僅不是幸福,反而是壓力和包袱。我作過一次情感調查,80%以上的年輕人認為婚姻是他們難以承受的高消費。許多年輕人甚至說:在競爭勞累下勉強結婚,婚姻肯定不穩定,背叛隨時都會因誘惑而出現,既如此還不如獨身。
獨身主義獨身主義
勉強結婚的確不如獨身更理性,因為勉強結婚害處很多,最大的害處就是容易污染人的愛。愛是人性中最重要的元素,如果一旦扭曲,心靈就會變得恐怖。獨身對靈魂的護養比不幸婚姻要好得多,因為獨身可以更多更好更人性地去選擇愛。
從本質上說,獨身是人類在複雜的社會發展中對愛的原生態保護一點也不為過。在兩性問題上,打腫臉充胖子勉強配對絕不是好事,社會應給予獨身人更多理解和幫助。
我有很多選擇獨身的讀者朋友,其中有個女讀者各種條件都不錯,她一直獨身,情感生活也很豐富。她經常參與慈善活動,其狀態非常向上和健康。她對獨身有很準確的評論,她說:美滿婚姻確是人生極大幸事,但低質婚姻卻是人生最大悲劇;獨身是對生命質量的珍惜,是愛自己和愛社會的理智行為。
對現代人而言,結婚或獨身都只是一種生命形態的選擇,能給你快樂和幸福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愛自己、愛和理解別人是為人的責任。因此,無論我們面對是否獨身的選擇,最重要的是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理解和面對。

獨身名人

西方名人

1、柏拉圖(公元前427-347)
古希臘聖賢,“精神戀愛”的鼻祖,認為男女之間的愛慕為世間為最高級的情感形態。他還是最早的共產主義分子,在其不朽著作《理想國》里論及婚姻時曾說,理想的社會應該是:共產、共妻、共子。81歲的時候,在一次婚宴上興高采烈談笑風生之際溘然長逝。
2、哥白尼(1473-1543):波蘭天文學家
在一個沒有望遠鏡的年代,他感知腳下轉動的地球,他與出身名門的安娜同居十餘多年,但終被保守的教會拆分(剝奪了哥白尼的結婚權),1543年5月24日,歷經坎坷,他的巨著《天體運行論》終於出版,一個小時後,他與世長辭。
3、達.芬奇(1452-1519)義大利天才
天才。他是藝術家,數學家,物理學家,醫學家,還是工程師,建築學家......他曾經設計過直升飛機、飛行器、熱氣球、攻城器,以及城市防禦體系、排水系統,他還研究過人體解剖、比例、透視......24歲的時候,曾被指控與男子有曖昧行為,遭其否認,1519年病逝法國。但其同志的身份,基本已被後人公認。
4、伊莉莎白一世(1533-1603):英國女王
伊莉莎白青少年並不怎么走運,三歲時,母親被父王賜死,她繼承王位的機會也很渺茫,除非前面的弟弟和姐姐全都絕後才能輪到她,而這一切就這么發生了,弟弟愛德華10歲登基,16歲夭亡,然後姐姐瑪麗繼位,不久也抑鬱而終,於是25歲的年輕漂亮而且開明的伊莉莎白走上了英格蘭之顛。她為了鞏固王位,縱橫捭闔於當時的強國西班牙與法國之間,放棄了婚姻,最後以處女身份絕後而終,換來的是大英帝國的崛起。
5、笛卡爾(1596-1650)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
上過高中的,都知道笛卡爾坐標,他是解析幾何的奠基人,上過大學的,或者沒上過的,那句“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論斷更不知風靡了多少人。笛卡爾一生無憂,繼承了父親豐厚的遺產,唯一的愛好就是思考思考再思考。四十歲的時候,他與家傭海倫同居,並生下一女弗蘭西尼,不幸的是,西尼5歲時夭亡。1649年9月,瑞典女王克里斯提娜(又一位有名的獨身鐵娘子)將生來病弱的老笛請到斯德哥爾摩宮廷講授哲學,五個月後,54歲的他病逝於北歐。
6、帕斯卡:(1623-1662)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
三歲喪母,11歲時,寫出第一篇論文《聲音的本質》,16歲寫出《圓錐曲線論》,而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數字計算機(有一種電腦語言即以他的名字命名:PASCAL語言),而後是《流體平衡論》和《大氣重力論》兩部著作,“晚年”(30多歲)寫下哲學著作《思想錄》,而後於39歲病逝。一生沒有戀愛,與妹妹的關係非比尋常。
7、克里斯蒂娜(1626-1689)瑞典女王
她是父親的掌上明珠,6歲登基,喜歡騎馬和射擊。而且聰明智慧,14歲已通曉拉丁文、希臘文、德文法文以及義大利文和西班牙文,她愛慕自己的表兄,卻拒絕嫁給他,她說:我不得不坦率的告訴你,我不會與你結合,但是我也可以許諾,我也決不同別人結婚。瑞典在她的統治下國泰民安,她還酷愛學習,善於招攬人才,在位期間創辦了瑞典第一家報紙與第一所全國性的學校,並吸引眾多的歐洲著名學者前來講學,但在鼎盛時候,28歲的女皇將王位讓給了自己曾經愛慕的表兄,而後週遊歐洲,定居羅馬,並在1689年死在了那裡。
8、牛頓(1642-1727)英國科學家
有人說,因為有了牛頓,全世界所有的獨身者,都將不再孤單。信哉斯言!和柯林頓一樣,他們都是父親的遺腹子,他的出生改變了整個世界。他是現代力學的奠基人,萬有引力的發現者,分析過白色光的組成,與萊布尼茲同步發現了微積分。牛頓的一生,幾乎沒有親近女色的紀錄,他孤獨的走完偉大的一生,晚年在宗教中尋找慰藉(有一點應該強調:科學與宗教是可以並存的),1727年3月,他被安葬在著名的西敏寺大教堂
9、伏爾泰(1694-1778)法國近代思想家
路易十六在沒上斷頭台前,讀到了伏爾泰與盧梭的著作,他說:這兩個人摧毀了法國。的確,18世紀是法國人的世紀,是世界上最早的革命試驗田,而伏爾泰他們,是這場革命的精神領袖。他有99卷的煌煌巨著,與有夫之婦的情人艾米莉共居20年,直到後者去世,沒有子嗣,1778年,84歲的伏爾泰去世,教會拒絕他葬在巴黎,1791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他的遺體被遷葬在巴黎先賢祠,並補行國葬,墓在盧梭的旁邊,他的心臟,被裝進一隻盒子,存放在巴黎國家圖書館。
10、康德(1724-1804)德國哲學家
康德是個固執的小老頭,因為他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哥尼斯堡。就在他那一畝三分地里,寫出了《純粹理性批判》,然後全世界的哲學家都開始仔細研讀。他生活幾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午後的散步是如此準時,以至於哥尼斯堡人都拿他來調對掛鐘的時間。他就這么按部就班的生活,沒有妻子,沒有兒女,直到生命的花兒萎謝。叔本華說,只有哲學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學家是不需要結婚的。這個悖論,想必康德也深諳其中味吧?
11、貝多芬(1770-1829)德國音樂家
貝多芬,那名副其實的憤怒,還有他乖戾的眼神,冷冷生威。就是這個憤怒的他,寫下了氣壯山河的《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還是這個憤怒的他,寫下了柔美的《月光》《致愛麗絲》。貝多芬一生充滿了痛苦,愛情不順,壯年失聰,他愛慕過數不清的女人,但她們都寧願嫁給別人,是因為他相貌醜陋?還是出身卑微?我們難以知曉,我們知道的就是他更加憤怒,接著寫出了更多的美好樂章,誰能說得清?
12、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
叔本華他孤獨一生,無妻無子甚至無母(20多歲即與母親決裂,一生最痛恨女人),過著孤獨,憂鬱和憤世嫉俗的生活。叔本華恨世界上的一切女人,他認為女人狡詐,虛偽,沒有理性。他一輩子最想不通的就是為什麼那么多愚蠢的男人會喜歡那些“窄肩/短腿/肥臀”的醜陋女人,他說,愛情是騙人的,婚姻即墳墓,一個人不快樂,多個人也不會快樂,我們就像是擠在一起的刺蝟,不能太近,因為會扎人,也不能太遠,因為怕冷。
13、梵谷(1853-1890)荷蘭畫家
無論梵谷的畫作還能拍出什麼樣的天價,這一切都已經與他無關。他短短37年的人生,到處充滿了屈辱與酸楚,無數次的解僱與不解,無數次的拒絕與爭執,讓他陷入執迷的瘋狂,直到1890年7月的那個黃昏,他舉起手槍,對準了自己的太陽穴…… 1888年,他屈指可數的朋友高更來訪,不久兩人起了爭執,高更走了之後,梵谷割下了自己的一隻耳朵,之後他則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四周瀰漫的都是迷茫,和無人能解的憤怒……半年後,去世。
14、布坎南(1791-1869)美國第十五任總統
迄今為止,美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終身未婚的總統。布坎南選擇獨身,是因為他年輕的時候愛上富豪的千金,但被對方父母阻撓,認為是愛上了她家的財產,千金聽信了父母讒言,萬般悔恨,竟然自殺身亡。“我覺得幸福從此離我遠去了”,布坎南曾經傷心的說道,而後他投身政治,用事業來填充了滿心的疲憊。在他任職期間,擔當白宮女主人的角色落在了他的外甥女身上,她似乎比她的總統舅舅還要受人愛戴。布坎南臨死前說:“我忠誠的履行了我的職責,問心無愧,我沒有遺憾,歷史將證實我沒有污點的一生。”
15、安徒生(1805-1879)丹麥作家
哥本哈根海濱公園坐落著一尊“美人魚”銅像,那是丹麥的標誌,是海的女兒,更是安徒生的女兒。這位世界上最出名的童話作家,一輩子煢煢孑立,經歷了他醜小鴨似的一生。留下了《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等一系列的美好童話,卻把孤獨留給了自己。他曾有過青梅竹馬的初戀,那個漂亮的女孩叫作波兒,直到去世,70歲的安徒生依然保留著波兒寫給她的信箋,發黃的紙上映著她娟秀的字跡:世事如煙
16、簡.奧斯汀(1775-1817)英國作家
奧斯汀生活在老英國,自己終於也成了老姑娘。“班那德太太整天發愁的就是如何順順利利地將五個女兒嫁出去”,這是簡最有名的小說《傲慢與偏見》小說的開頭,想必奧斯汀的媽媽也有過和班那德太太一樣的煩惱,與小說中不同的是,奧斯汀的媽媽終於沒有看到女兒出嫁的那天。奧斯汀聰明而且美麗,據說也曾情痴,年輕的失戀是她終身不嫁的原因,也有人說她可能是lesbian,跟自己姐姐的非常親密關係讓人起疑(她姐姐卡桑德拉死前曾焚燒了簡給她的大部分信件),但這些都已不可考,可考的只有,小說里伊莉莎白找到了達西,而奧斯汀卻沒有找到屬於她的那一位,42歲的時候,她英年早逝。
17、恩格斯(1820-1895)德國思想家
24歲的恩格斯寫出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28歲的他便與馬克思一起,發表《共產黨宣言》,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無產階級大革命。他出身殷實的家庭,卻跟無產階級人民打成一片,特別是時不時地接濟馬克思,馬死後,還為他整理檔案出版文集,他對馬克思可謂是情深意切。恩格斯22歲與愛爾蘭紡織女工瑪麗同居,直至1863年瑪麗去世,而後恩格斯與瑪麗的妹妹莉希同居,他一直不辦理結婚手續,因為在《家庭、婚姻與私有制》中他曾經說:結婚,那些經過國家批准並在教堂舉行的儀式都是多餘的,沒有必要。
18、諾貝爾(1833-1895)瑞典科學家
諾貝爾一輩子最大的功績不是發明了炸藥,而是發了一個獎,不論國籍,不論男女,只論你貢獻的大小,這使得後世所有的偉大科學家(文學家及和平主義者)都籠罩在了他的光環之下,諾貝爾只用一個遺囑,便贏得了身前身後的千秋功名,這是錢能買到的最好的東西。諾貝爾不是沒有戀愛過,可惜的都是被愛的可心人兒都另嫁他人,至於說最後沒設定數學獎,是因為他的情敵是位數學家,其實多半是好事者杜撰。
19、尼采(1844-1900)德國哲學家
一八七五年,三十一歲的尼采說:“我四處徘徊,孤獨的像一頭犀牛。”當時,他最要好的朋友都陸續成婚,只有他情無所歸,最後他將童貞獻給了青樓,並染上了梅毒,而後他憤憤地說:要去女人那裡嗎?別忘了帶上你的鞭子!45歲後的尼采陷入了瘋狂,跟最好的朋友華格納鬧僵以後,他就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唯一的妹妹照顧了他整整十年,在新世紀的一個早晨,他靜悄悄的離開了人間。
20、嘉寶(1905-1990)好萊塢巨星。
一個英國記者說,她的臉是人類進化的終極,她是哈姆雷特以來最憂鬱的斯堪的納維亞人。阿道夫.希特勒也是她的影迷,二次大戰的時候,嘉寶曾經說:我要殺了他。她是真正的冷美人:迷茫,失落而孤獨,她自己評價:我笨拙,害羞,緊張,恐懼,對我的英文過於敏感,這就是為什麼我在自己的周圍築起一道高牆,並永遠的躲在它的後面。“我將以單身終生”,這是嘉寶在《克里斯蒂娜女皇》里的台詞,她很好的實踐了它。“你真的沒有愛過別人嗎?”有人問,“愛過,斯蒂勒。”(帶嘉寶走向好萊塢的導演,同志)。嘉寶曾四次獲奧斯卡提名,卻從未得獎,後來奧斯卡委員會為嘉寶特設了一個獎項,以表彰她在電影中閃光的表現,當然她沒有去領,她的朋友說,也從來沒在她的家裡見過那個獎。她是永遠的神秘女郎
21:保羅.薩特(1905-1980):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
薩特永遠是這個樣子:嘴裡叼著個大菸斗,一雙不相信你的眼睛在厚厚的鏡片後面凝視著別人。他不相信人,他拒絕了來自官方的一切榮譽(包括拒領196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他被譽為“人類二十世紀的良心”。薩特跟女權主義者的先驅波伏娃的愛情,被稱為哲學史上的美談。他們在不遺餘力地實踐自己的哲學,甚至有一段時間,他們和波伏瓦的學生奧爾加關係曖昧,理由是:重新創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波娃是不可能與薩特結婚的,因為她的女權思想是如此徹底,徹底到讓她拒絕了男上位的任何可能,更遑論作為女人枷鎖的婚姻?1980年薩特去世,六萬名巴黎市民浩浩蕩蕩的為他送葬,當時的法國總統德斯坦說:薩特的逝世,使我感到人類智慧的一盞明燈熄滅了。
22: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法國作家
出身貴族的他自幼體弱多病,成年後,更是臥床不起,以至於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一個人在床上回憶起過去的好時光,並把它們記錄下來,惶惶七大卷的《追憶逝水年華》就這么誕生,成為意識流派的開山鼻祖。(它的這部偉大作品也被公認為讀者最少的曠世經典——因為實在是太長了,有七個《紅樓夢》那么長。)《追憶》是自傳體性的小說,情節可真可假,但人物都可以在普魯斯特的周邊找到原型,比較過分的,也是普魯斯特比較聰明的地方是,小說中他所愛慕的那些款款少女,其實都是河莉秀,現實中,“她們”都是鐵骨錚錚的男兒,嗯,不用說了,這個病丫丫的肺結核患者,其實是個隱藏的同志。
23: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作家
卡夫卡到死都只是個保險公司的推銷員,死前,他委託好友布勞德焚燒他所有的稿件,布沒有執行,也因為這樣,他才享受到這般的身後哀榮,但這樣的哀榮,又與他本人何關呢?他的三部長篇都沒有寫完(《審判》《訴訟》《城堡》),但都成了現代人鑽研的經典,好若維納斯的斷臂,沒有人知道失落的在什麼地方。他一生都在猶豫,徘徊,拿不定主意,包括愛情,他先後與菲利斯小姐兩次訂婚,又兩次毀約,最終他宣布:“在精神上,我無力結婚,你不會幸福的。”“我要不顧一切地得到孤寂,我要不顧一切地同所有事情、所有人斷絕關係”——引自卡夫卡的日記,他做到了。
24:波伏娃(1908-1986)法國作家,女權主義者,薩特的終身伴侶
男人的聖經叫《HOLLY BIBLE》,女人的呢?答案是《第二性》。不誇張的說,波伏娃的橫空出世,改變了半個世界:女人們從此站起來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變成的”,這是波伏娃最著名的論斷,之前那么多的哲學家,諸如尼采叔本華們都對女人充滿了刻骨的仇恨,認為她們是先天的愚蠢與不可救藥!救人者當救己,波伏娃用事實封住了他們的嘴。1980年,薩特去世,波伏娃作《永別的儀式》,六年後,她與薩特合葬在了巴黎蒙帕納斯公墓。
25:希思(1916-2005)英國首相
1974年,他到訪中國,毛澤東說:97年到香港看回歸啊;周總理說:我們都要來!事實上,希思成為唯一親眼看到的人,回首往事,是否也有一些蒼涼? 他是英國第47任首相,於74年下台,最大的功績:推動英國加入歐共體。34歲時,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一位老兵搶走了他戀愛十多年的女友凱雷文,從此他終身不娶,更不喜歡談論婚姻,他曾不無賭氣地說:我從不因為沒有老婆而後悔。我只聽到許多人後悔自己娶了老婆。(希思的酷愛是音樂,鋼琴8級,見琴就彈,曾受邀來京指揮過中央交響樂團)
26:拉斐爾(1483-1520)義大利畫家
說到了梵谷,不能不說到他,作為歐洲文藝復興‘三劍客’之一(另兩位: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的拉斐爾,一樣在37歲的大好年華,英年早逝。拉斐爾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尤以“秀美”著稱,一如他本人。他終身未婚,曾與一位紅衣主教(哈哈,不是紅衣教主喔)的侄女馬蒂亞訂婚,可惜不得而終。
27:米歇爾.福柯(1926-1984)法國後現代思想家
1981年,第一例愛滋病在洛杉磯被發現,三年後,福柯就染上了這個時髦病,並且在很短的時間裡就一命嗚呼,他的同性伴侶丹尼爾.德費爾此後在法國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愛滋病協會。“同性戀一日不得寬容,就不是一個真正文明的社會”福柯如是說,他的論斷給無數的同志們帶來了希望的曙光,只是在天亮之前 ,他先去世。
28:司湯達(1783~1842)法國作家
本名亨利·貝爾(Henri Beyle)。1783年1月23日生於格勒諾布勒城,1842年3月23日卒於巴黎。1796年進入當地中心學校學習。1799年到巴黎,在軍事部供職。曾隨拿破崙軍隊到義大利和莫斯科。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他前往義大利米蘭僑居,從事寫作。1815年發表第一部作品為音樂家傳記《海頓、莫扎特、梅達斯太斯的生平》。1817年發表《義大利繪畫史》。1837年完成《拿破崙傳》,但直到他逝世後才出版。1821年回到巴黎,繼續寫作生涯。1827年發表第一部小說《阿芒斯》,描繪復辟時期貴族生活,無情嘲諷腐朽的封建階級。時隔兩年後問世的中篇小說《瓦尼娜·瓦尼尼》,通過一則革命與愛情尖銳矛盾的故事,反映義大利燒炭黨人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
29:克爾凱郭爾(1813年~1855年)
丹麥基督教思想家。存在主義的先驅。1813年5月5日生於哥本哈根,卒於1855年11月11日。早年在哥本哈根大學學習神學,因對理性哲學特別是黑格爾主義的批評而著稱。其哲學主旨在於以個人生活的體驗論證個性原則和對上帝的信仰。他認為存在就是由痛苦、煩惱、孤獨、絕望、情慾、熱情等情緒構成的個人的存在,個人不斷地超越自身趨向上帝,並在對上帝這個“絕對的對方”的關係中規定自身。他的哲學思想大多是通過文學作品表現的,而且往往採取日記、格言的形式。其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法等國具有很大影響,對存在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先導作用。著有《非此即彼:生活中的一個片斷》等。
可可·香奈兒(1883-1971)原名「Gabrielle Bonheur Chanel」,孤兒出身的她是20世紀時尚界最重要的人物,她以先鋒的理念改變了上個世紀女性的衣著。香奈爾的一生,是閃爍著光輝的一生,充滿著浪漫和傳奇的色彩,沒有哪位設計家象她一生那樣多彩多姿。當年,她的美貌與流傳的風流軼事,已足以成為西方花邊新聞人物;當年人們對她的著迷不亞於今天西方女性對傑奎琳、黛安娜的迷戀。香奈爾不僅具有現代女性的美麗、詼諧樂觀、引起爭論的氣質,而且她勇於面對現實,有堅強的獨立心,正象她說的:“……誠如拿破倉所言,他的字典中沒有‘困難’兩字,我的字典中也找不到‘不成功’三個字。”一個新時代女性的形象-自由、驕傲、藐視傳統,她既是建立時裝王國的女強人,同時又是嬌弱多情的女性,這就是她與眾不同的天賦,就如同她神奇多彩的一生一樣。 然而當人們問及他終生未婚的原因時,她卻回答:“大概因為我沒有找到一個能和‘可可·香奈兒’媲美的漂亮名字。”
希帕提婭(英語:Hypatia,希臘文: Υπατία;370年—415年),希臘化古埃及學者,是當時名重一時、廣受歡迎的女性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占星學家以及教師,她居住在希臘化時代古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對該城的知識社群做出了極大貢獻。根據後世資料顯示,她曾對丟番圖(Diophantus)的《算術》(Arithmetica)、阿波羅尼奧斯(Apollonius)的《圓錐曲線論》(Conics)以及托勒密的作品做過評註,但均未留存。從她的學生辛奈西斯(Synesius of Cyrene)寫給她的信中,可以看出她的知識背景:她屬柏拉圖學派──雖然我們只能假設她曾採納普羅提納斯(Plotinus)的學說(普羅提納斯為公元三世紀時的柏拉圖門人,也是新柏拉圖學派的創始者)。另外有少許證據顯示,希帕提婭在科學上最知名的貢獻,為發明了天體觀測儀以及比重計。遺憾的是,這樣一位非凡的女性,卻因基督教的殘酷迫害,而悲慘的死去。她的死亡,象徵著古代文明的隕落。

中國名人

在中國傳統封建社會中,因儒教倫理的官方地位和農耕社會的家庭構成,“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社會倫理道德的主流。一個人除非出家為僧道或者遁世隱逸山林,那么在條件成熟時必須婚配組建家庭以延續祖宗香火。在中國古代,正常男女如果不婚不育會被視為不孝而受到社會的指責和批評。因而在中國千年哲學發展史上,從未產生獨身至上的思潮。
1、林逋(967一1028),北宋著名詞人,名言:“梅妻鶴子”。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又稱和靖先生,漢族,浙江大里黃賢村人(一說杭州錢塘)。北宋著名詞人。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一生隱逸山林,遁世逍遙,“以梅為妻,以鶴為子”。
2、吳儀(1938-),中國當代女政治家。
吳儀,中國當代女政治家,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國家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部長、衛生部部長等職,被稱為“中國的鐵娘子”。2008年吳儀以69歲高齡全身“裸退”,不再擔任任何職務,並表示“希望完全把我忘記”。她的淡然、超脫與從容,一如她最喜歡的那句《定風波》:“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