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葉草

獨葉草

獨葉草(學名:Kingdonia uniflora Balf.f. et W. W. Sm)為多年生小草本,無毛。根狀莖細長,自頂端芽中生出1葉和1條花葶。芽鱗約3個,膜質,卵形,長4-7毫米。獨葉草分布於雲南、四川、甘肅、陝西。生海拔2750-3900米間山地冷杉林下或杜鵑灌叢下。對研究被子植物進化和該科的系統發育有科學意義,因該種天然更新能力差,加之森林的破壞採挖,植株數量逐漸減少,自然分布日益縮減,為國家一級保護稀有種。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瀕危保護,瀕危原因,保護現狀,保護價值,保護措施,栽培技術,種群發育,主要價值,科研價值,研究發現,

形態特徵

葉基生,有長柄,葉片心狀圓形,寬3.5-7厘米,五全裂,中、側全裂片三淺裂,最下面的全裂片不等二深裂,
獨葉草獨葉草
葉脈呈二叉分枝狀,與銀杏葉相似,具有重要科研價值。頂部邊緣有小牙齒,背麵粉綠色,葉柄長5-11厘米。
花葶高7-12厘米。花直徑約8毫米;萼片(4-)5-6(-7),淡綠色,卵形,長5-7.5毫米,頂端漸尖;退化雄蕊長1.6-2.1毫米;雄蕊長2-3毫米,花葯長約0.3毫米;心皮長約1.4毫米,花柱與子房近等長。
瘦果扁,狹倒披針形,長1-1.3厘米,寬約2.2毫米,宿存花柱長3.5-4毫米,向下反曲,呈倒鉤形,種子狹橢圓球形,長約3毫米。5月至6月開花。
(形態特徵下圖冊參考資料:)

生長環境

獨葉草以無性繁殖為主,屬環境依賴型植物,適應的環境範圍狹小,僅生存於中高山地區的針葉林或闊葉林中,要求涼濕氣候和腐殖質深厚的土壤,遷地保護較困難。獨葉草靜態生命表顯示不同種群的死亡率和存活率動態趨勢基本一致,並且與環境變化相適應.幼齡時dx、qx和Kx,為負數;在種群年齡達到3-5齡級以後死亡率增加;8-10年生以後死亡率平穩等是獨葉草種群生命表反映的基本特性.環境因素對獨葉草種群動態有一定的影響,隨海拔升高獨葉草種群密度增加、死亡率高峰期拖後,個體壽命延長。海拔高於2700m的巴山冷杉林和太白紅杉林下比牛皮樺林下更適合獨葉草種群生存.如果以種群密度最大年齡為起始點,不同獨葉草種群存活曲線均屬於DeeveyC型。
獨葉草生長在海拔2750米至3900米間山地冷杉林或杜鵑灌叢下。這種距今6700萬年前的珍稀植物對生存環境要求近乎苛刻,被認為是優異生態環境的“天然指示器”。

分布範圍

獨葉草零星分布在陝西太白縣、眉縣,甘肅迭部、舟曲、文縣、四川馬爾康、茂汶、金川、南坪、瀘定、松潘、峨眉山及雲南德欽等地。生於海拔2200-3975米地帶的亞高山至高山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下。
分布區海拔較高,氣候寒冷,多數產地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處於0℃以下,夏季最高氣溫只達20℃左右。土壤為腐殖質土,通氣性較好,偏酸性,厚度為10-30厘米。葉獨草生於林下,光照微弱,空氣和土壤的濕度大。

瀕危保護

由於該種生長於亞高山至高山原始林下和蔭蔽、潮濕、腐殖質層深厚的環境中,種子大多不能成熟,主要依靠根狀莖繁殖,天然更新能力差。加之人為破壞森林植被和採挖,使其植株數量逐漸減少,自然分布日益縮小。

瀕危原因

獨葉草種群構件生長發育受到多方面環境因素的影響:影響獨葉草種群構件生長發育的環境因素主要是人為干擾以及光照、氣溫、空氣濕度、土壤pH值、土壤水分、群落蓋度、腐殖質厚度等自然因素。海拔2700-2900的巴山冷杉林內人為干擾較少,是獨葉草種群生長發育較適宜的生境。海拔2500-2700區間的牛皮樺林下的土壤腐殖質層薄,人為干擾較多,獨葉草個體壽命短,構件發育不夠充分,已經表現出退化現象。海拔2900-3100的太白紅杉林的人為干擾雖然較少,但高海拔地區的嚴酷氣候條件可能成為限制因素,獨葉草構件生長發育介於前兩個種群之間。
獨葉草獨葉草

保護現狀

保護價值

營養葉的脈序、根狀莖和花被片的形態解剖特徵都有別於毛茛科的其他屬,這種原始被子植物對研究被子植物的進化和毛茛科的系統發育有一事實上的科學意義。

保護措施

已建立自然保護區,應列為保護對象,並在分布集中地劃出保護小區。

栽培技術

獨葉草的生長環境特殊,種子也難以採到,過去尚未開展人工栽培試驗,今後應以保護天然資源,促進自然更新為主。同時,可以在近似的環境中移栽其根狀莖,並開展結實生物學和種子繁殖的研究,進行引種馴化。
在當前條件下,應儘量減少人為干擾,保護獨葉草生存的環境,特別要注重對牛皮樺、巴山冷杉和太白紅杉群落的保護,為獨葉草種群生存與擴展創造條件。在未解決在低海拔地區獨葉草的人工成功繁殖問題之前,不宜提倡引種栽培或以其他方式進行遷地保護。

種群發育

獨葉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由多年生根狀莖和著生於根狀莖節部的不定根、葉和芽構成一個個體。一般情況下,根狀莖每年延伸一節,節間長AL>C30,在節間形成芽和不定根,並生長出一個葉片。節間側芽萌發後形成分枝,分枝角度BCSL=CS,構型為合軸分枝所形成的散布狀游擊型。根狀莖與母體斷開後,可形成無性系分株。無性系分株個體的最大年齡可達15年。隨年齡增長,無性系分株的根係數量、分枝數量、葉片數量等逐年增加,到13齡左右時開始下降;而根狀莖直徑變化不大,長度累積增長,在13齡以後增加速度減慢。
獨葉草獨葉草
種群各構件生長發育包含不同生境條件的基本信息,其生長發育規律體現著各種群的基本特點。經過對獨葉草各構件的生長發育參數與年齡之間的關係擬合方程,可以看出,獨葉草種群各構件參數與年齡的關係。這說明不同的獨葉草種群各構件儘管功能各異,但生長發育過程協調,生長發育節律基本一致。13齡以前各構件參數不斷增加,說明其種群生活力旺盛、擴展能力較強;此後生長緩慢,可能與個體衰老、種群及構件的擴展能力減弱有關。
獨葉草種群總體上呈穩定型。不同森林群落中獨葉草種群的年齡結構基本相似,1-2齡級個體數量少,3-5齡級個體數量最多,此後,隨年齡增加,個體數量減少。由於獨葉草種群以無性繁殖,種群各齡級株數既可從小齡級進入,也可從無性系母株上脫離產生,獨葉草種群以無性繁殖特點補償了幼齡株數的不足,對維持種群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正是獨葉草種群與有性生殖植物的植物主要區別。

主要價值

科研價值

對研究被子植物的進化和該科的系統發育有科學意義,獨葉草不僅花葉孤單,而且結構獨特而原始。它的葉脈是典型開放的二分叉脈序,這在毛茛科2000多種植物中是獨一無二的,是一種原始的脈序。獨葉草的花由被片、退化雄蕊、雌蕊和心皮構成,但花被片也是開放二叉分的,雌蕊的心皮在發育早期是開放的。這些構造都表明獨葉草有著許多原始特徵。因此,獨葉草自1914年在雲南的高山上被發現後,就引起國內外學者的興趣,他們認為,對獨葉草的研究,可以為整個被子植物的進化提供新的資料。

研究發現

2018年8月4日,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所調查人員在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海東坡岷江冷杉林下,發現數千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獨葉草。
本次發現獨葉草的區域海拔範圍介於3100米至3500米之間,共發現7處總計約800平方米的分布區域,其種群數量達數千株,是在九寨溝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的最大規模的獨葉草分布區,分布區生境特點是地勢低洼、相對潮濕,且土質鬆軟,苔蘚植物生長豐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