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二代

獨二代

計畫生育國策實施了30年,第一代獨生子女――“獨一代”開始初為父母,“獨二代”產生了。兩代獨生子女,帶著各自鮮明時代烙印的長處和弱點相遇。4+2+1家庭結構(非常6+1)中,剛完成角色轉換的“獨一代”,對孩子的養育,在傳統與現代觀念的衝突下,與父輩陷入馬拉松式的爭吵。與此同時,“獨二代”在獨享親人無限關愛中,兩歲便開始步入父母精心打造的社交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獨二代
  • 外文名:second-generation of China one
  • 主要人群:2000年以後的孩子居多
概述,理解障礙,孤獨,成長關注,開銷,社交圈,建議,“新”一代人,獨一代,

概述

獨二代:4—2—1家庭,即獨生子女的父母也是獨生子女,第二代獨生子女。 80後是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如今他們也進入了“而立之年”,其中一些已經成家立業、養育後代,而他們的孩子同樣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被稱為“獨二代”。
獨二代獨二代
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中國在實施“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政策後出生的一代,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可避免地長大成人,直至開始擔負起社會賦予他們的責任並承擔應盡義務。與此同時,“第一代”獨生子女雖已成年,但他們依然習慣著上一代的照顧,卻又不得不開始面對自己的下一代。而他們的下一代卻與他們一樣,背負著相同的特殊身份:獨生子女。
兩代獨生子女,帶著各自區別於任何一個時期中國人的長處與弱點,在21世紀初的當代終於相遇了。
和第一代獨生子女一樣,冷漠、自私、無法合作等諸多問題也延續到了“獨二代”身上,甚至更甚,在未來,他們長大之後,會引發比“獨一代”更深的社會問題。
第一代獨生子女失去了手足之情,到第二代,這種情況雪上加霜,不但沒有手足之情,甚至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人格上的殘缺將比第一代更加嚴重。“獨二代”是無情的一代。
20世紀80年代是獨一代,獨一代的子女,也就是大約2000年後的孩子,被稱為獨二代。獨二代:4+2+1家庭,即獨生子女的父母也是獨生子女,第二代獨生子女。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中國在實施“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政策後出生的一代,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可避免地長大成人,直至開始擔負起社會賦予他們的責任並承擔應盡義務。
與此同時,“第一代”獨生子女雖已成年,但他們依然習慣著上一代的照顧,卻又不得不開始面對自己的下一代。而他們的下一代卻與他們一樣,背負著相同的特殊身份:獨生子女。 兩代獨生子女,帶著各自區別於任何一個時期中國人的長處與弱點,在21世紀初的當代終於相遇了。沒有兄弟姐妹,回家沒有玩耍的夥伴,獨自在家看“喜羊羊”……無論多少玩具和零食,仍填補不了“獨二代”眼神里流露出的孤獨。 不少是“70後”、“80後”的“獨一代”家長。他們也經歷過沒有兄弟姐妹的孤獨和苦惱,所以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童年不孤寂。
很多家長說,“獨二代”孩子聰明,智商很高,但他們身上的缺點也很突出:自私、不會與人交往,有的還自閉。情商缺乏,是因孩子們缺乏交往,沒有玩伴。因此,幫孩子尋伴,更多的是幫孩子尋回缺失的情商教育。

理解障礙

如果說,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獨生子女,因為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使得他們與上一代有了一條價值鴻溝,那么在今天,他們與新形成的一代獨生子女,雖同處於社會轉型過程之中,卻為何也有種陌生的理解障礙呢?
在不遠的未來,在許多領域都是獨生子女擔當骨幹的中國社會裡,這樣的獨生子女又該怎樣領導那樣的獨生子女,讓國家繼續保持著一種超級的發展?
一直以來,整個社會對“獨生子女問題”都非常關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掀起過一陣熱潮。
1993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孫雲曉發表了他的報告文學作品《夏令營中的較量》,文章矛頭直指1980年前後出生的中國獨生子女。一些孩子在夏令營中表現出的嬌生慣養、生存能力差,與日本孩子的獨立、堅忍和富於生存智慧形成了反差。
文章很快引發了一場全國範圍內的教育大討論。有人憂心忡忡:這代人以後怎么辦?
1997年,作家陳丹燕出版了《獨生子女宣言》。書中那些根據少年聽眾的來信整理出來的感人故事,第一次讓世人真真切切地觸碰到獨生子女們脆弱、敏感、困苦、驕傲的心靈一面。與《夏令營中的較量》不同,《獨生子女宣言》似乎給人帶來了希望,正如書中最後一個女孩子所說的:“沒有人知道我們將變得多么好。”事隔多年後的今天,當那些當年的孩子已經一個個成為了社會的白領精英、青年才俊,並開始擔負起照顧上一代孕育下一代的責任和義務時,一些人的擔心是否變成了現實呢?令人感興趣的是,這群特殊時期形成的年輕人是否會帶著他們特有的脾氣和習性參與到中國社會的發展中來呢?
獨二代獨二代
長期研究獨生子女問題的南京大學社會學系風笑天教授認為,他在研究過程中的感覺就是,獨生子女在年齡小的時候,問題可能會多一些,但等他們慢慢長大成年了,就普遍會得到好轉。
“很多人對獨生子女的印象還都停留在10年前媒體熱炒的一些問題上。事實上,在很多社會事務中,成年獨生子女的綜合處理能力是相當不錯的。或者這么說,當他們必須自己面對問題的時候,他們雖然不如上一代來得純熟,但花些時間和工夫就能迎刃而解了。”風教授告訴記者,“他們都很聰明,但就是比較懶,有人願意替他們做的時候,他們往往就不會去主動承擔。”
風笑天曾在《中國第一代城市獨生子女的社會適應》的報告中,依據對全國12個城市1786名在職青年的抽樣調查資料,從工作、戀愛婚姻、人際關係、獨立生活、自我認知等方面考察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社會適應狀況,結果表明:除了未婚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獨立生活方面存在一定差別外,兩類青年在社會適應的各個方面都不存在明顯差別,認為“獨生子女不適應社會”的看法沒有獲得實證。
但也有一些專家指出,近年來在社會上不斷出現的“月光族”(每月收入全部花光)、“啃老族”(高學歷不工作,仍然依靠上一代養)、“寄生族”(成年後跟父母同住,衣食料理由父母照顧),以及“丁克族”(不生養下一代)、甚至“丁狗族”(夫妻以養狗代替養小孩)等等奇特族群,都是從第一代獨生子女那裡衍生出來的。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尤其是兩代獨生子女的相處,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風平浪靜,卻常常可以感覺到一種隔閡甚至是牴觸。
“這些問題的確是相伴著獨生子女現象的出現而產生的,但就此認為這是獨生子女所特有的,就片面了。”孫雲曉認為之所以會有這么多獨生子女問題,是因為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教育制度卻沒有完全跟上。
陳丹燕也認為,當年在提出獨生子女問題時,對他們不太公平。因為當時中國社會正在發生非常激烈的變化,由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由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在這么一個過程中,很多成年人身上都會出現巨大的落差。而把孩子身上發生的變化簡單地歸結為獨生造成的,這種觀點是片面的。
“是在新的情況下,我們社會自身還沒有充分準備好。”
另一篇名為《不同背景條伴下的獨生子女社會化》的調查報告也得出了結論:“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兩類青少年在社會化發展上不存在顯著差別”。它揭示出這樣一種現實:被目前一些研究所描繪的眾多“屬於獨生子女的”特徵、現象和問題,實際上是改革開放以來與中國社會巨大變革一起成長著的新一代城市青少年的整體特徵、普遍現象和共同問題。
“所以,正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急劇變遷的中國社會產生、影響和造就了這一代新的中國公民。”風笑天教授說。

孤獨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青年心理輔導教師專業委員會主任沈之非認為,獨生子女作為一個群體,其實無所謂好不好,總體上不會比非獨生子女差,而群體內部出現的問題也只是任何一個群體都會出現的問題。
獨二代獨二代
那么,在那些慣有的形容獨生子女的詞藻之下,新一代獨生子女又到底被烙上了什麼樣的“特徵”呢?
這不禁讓人想到12歲的於漱秋那篇被評價為“邏輯混亂”卻記錄了他的感受的文章——我如此孤獨。
為什麼在物質生活已經比從前豐裕了不知多少倍的今天,一個小小的孩子會有孤獨感呢?
“應該說現在十多歲的孩子的生存環境比上一代獨生子女好。他們的父母不再像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那樣,因為‘文革’等原因有很多理想不能實現,就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這一代人的父母壓力相對較小,文化水平比較高,所以對孩子也會放鬆一些。這些孩子自己也可以比上一代獨生子女有更多的機會選擇自己的生存方式,對社會的思想文化感知度也更加豐富。”陳丹燕告訴記者。
“但是,他們也有處境更緊迫的地方,比如社會競爭更加激烈,教育壓力更大,這些都促使他們變得更加現實。上一代獨生子女處在他們現在的年齡時,還比較理想主義,而現在這些孩子就更多地想著競爭,想著有更好的掙錢機會。其實,人在青少年時代沒有夢想,或者過於現實,是可惜的。”她說。
和陳丹燕的判斷吻合的是,大多數與兩代獨生子女相處過的人通常的感覺是,雖然都現實,但現在的孩子似乎比以前的孩子更現實。
美國萊斯大學學者裘斯洛?埃格研究中國獨生子女現象已有十年了,作為一個從未來過中國的西方人,卻這樣來形容中國新一代的年輕人及孩子———
“他們是被放置在一個超常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成長起來的。而城市和社會因為發展的需要,反覆強調的就是鐵面無情的市場經濟法則。所以,因為這個整體目標的設定,在幼年,這些孩子通常被一個人關在家裡,反覆地練習鋼琴或做功課,以便將來可以成為強者。對於不少孩子來說,他們接受到的不是一種人的自然成長,而是一種類似工具的積累進化。
“作為工具,冷漠是相當正常的一種屬性;至於孤獨,因為這些活生生的孩子無法反抗這種工具的特性,只能習慣性地把自己隱藏起來,久而久之就會在內心產生出一個自我封閉的世界。而且,當他們接觸到社會時,越來越多的事實也讓他們發現,成為工具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陳丹燕也說:“一些獨生子女的內心封閉和自我中心的問題。雖然表面上可能會有所好轉,比如他們在工作之後,會非常注意處理人際關係,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們真的學會了發自內心地與人友好相處。事實上,在工作之外,他們還是會把自己小心地封閉起來。”
那么,隨著新一代孩子的成長,在將來,什麼問題會讓人擔心呢?
現在,他們的上一代還能經常把“如果我們老了,他們可怎么辦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但10年後,20年後呢?也許令人擔心的就不會是那時候已經把握社會各方面資源的獨生子女們,而是他們父母這一代人了。
風笑天嚴肅地說,當身為獨生子女的父母年老時,子女如何贍養他們,會是將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
“獨生子女在成年後的社會化過程中,其他問題都會慢慢適應,惟獨這個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們已經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在多子女的情況下老人可以在家庭養老,等再過10年,可能就要儘量由社會分擔。雖然目前國家已經重視起老年人的社會和醫療保障,但是屆時老年人的情感聯繫、子女給予的慰藉,是無法社會化的。而這個問題,恰恰直指的是獨生子女問題的核心。”風教授說,“所以到那個時候,整個社會將會面臨一種特有的壓力。”
陳丹燕也表示,在撰寫了《獨生子女宣言》後,她對這些孩子還是比較樂觀的,反而開始有些擔憂老一輩人在未來社會中的處境。
“現在教給孩子更多的是競爭社會的規則,東方傳統講究‘通情達理’的人情模式被忽視了。而當這些父母年老後,他們渴望的是兒女的溫情,但是他們的下一代對溫情的概念可能更弱了。他們可能將面對自己當年的教育所釀成的後果,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多少有些殘酷。”
接受採訪的不少專家學者認為,也許成年人到了該考慮一下自己未來處境的時候了。雖然這個社會的主動權現在還掌握在他們手中,他們亦可通過種種力量去控制和改變大多數獨生子女的生活和狀態,儘管這可能也確是保護自己孩子的一種方法,從而為他們那令人擔心的未來競爭作好準備。同時,當把未來移交給下一代後,他們會用什麼樣的一種方式來回報老人呢?
埃格教授對記者說,“如果還是這樣持續下去沒有方法緩解的話,中國會再次面臨一種巨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也許是現在這些成年人所不想看到、甚至無法接受的。”

成長關注

獨二代計畫生育作為基本國策實施近30年了,作為第一代的獨生子女現已處於婚嫁生育階段,獨生子女的孩子作為“獨二代”在一天天成長長大。獨生子女作為社會一定階段的產物,由於家庭人口結構變化及成長環境的作用而使在其性格、生活習慣、心理素質、應付或解決問題的方式等許多方面有其特點。國內外的許多研究表明,獨生子女缺少同輩親人親屬支持外,更容易出現某些令人擔憂的不良心理品質,如好逸惡勞,高傲自大,驕橫任性,孤僻不合群,自私霸道,意志薄弱、自我中心等等。
獨二代獨二代
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特點尤其某些不利於他們生存生活發展的特點是否影響“獨二代”值得關注與研究。網上已有文章報導稱“獨生子女的一些孩子的心理問題也開始顯露”,其實,“421”型家庭關係結構、社會競爭與工作學習壓力的與日俱增、家長本身作為獨生子女等條件或因素都為“獨二代”孩子的身心發育及如何發展埋下伏筆。因此,社會、家庭成員尤其孩子的父母應積極、正確關注“獨二代”孩子的心理成長與發展。
“獨二代”孩子的家長本身要不斷改善自己的生存與生活態度,善於總結經驗,提高自身素質與品位,發展自身優勢、克服自身弱點。孩子的啟蒙教育在家庭,家長是孩子的首任老師。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古就有“上行下效”之說,因此,家長在言談舉止,待人處世、行為準則等方面要做子女的表率,言傳身教,通過自身的品德、文化修養給孩子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保持孩子積極向上、健康的心態。
獨二代家庭成員尤其孩子的父母要不斷改善親職教育觀念,提高與豐富教養子女的知識與技能。要尊重子女,與子女建立互動、朋友或夥伴關係,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認識到獨生子女缺乏同輩親人或親屬的支持,他們理所當然要尋求其他方式的支持以獲得補償,因此父母或其他親屬應承擔充當同輩親人或親屬的角色,多與孩子交流。要認識到孩子通過電話、網路等方式與外界接觸、或更多直接參與夥伴、同學、其他社群組織的活動等,這是他們心理需求的自然流露,是他們尋求獲得社會支持的嘗試與需要,是他們身心發展的自然經歷過程,因而不應過多的限制孩子的活動,給他們充分的自由及做決定的權利。要採用科學的兒童發展觀、教子觀、親子觀、人才觀、評價觀等應對獨生子女的成長與發展過程遇到的問題,使他們的個性能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讓他們在“一種充滿快樂、愛和相互理解的氛圍中長大”。
重視子女的身心健康發展, 注意孩子的心理情緒變化。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重要的,從某種意義講是家庭生活的重心之重。作為家長或父母要及時了解和化解孩子的心理壓力與衝突,給予他們支持與幫助。要形成良好的、和諧的家庭關係,避免惡劣家庭環境對孩子心理的影響。獨生子女也包括我們避免不了來自各個方面的種種壓力,但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共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改善應對問題的心理品質來減輕壓力消極影響,從而改善、提升身心素質,避免心理障礙、精神問題的發生與發展。
大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孩子是社會的未來,是家庭的希望,我們有更多的理由關注這些孩子,無論是“獨一代”還是“獨二代”。

開銷

“獨二代”作為6位大人的“掌上明珠”,享受著優越的物質條件。記者走訪主城“獨二代”家庭,“獨二代”月均消費在2000~2500元。 除了開銷的變化,“獨二代”最大特點是頭腦接受信息量大,進入社交圈子時間早。
外婆每月存200元給外孫 。他們用於孩子的早教培養的費用月均800元,占孩子月支出的三分之一。兩邊是退休工人的父母會時不時給孩子買奶粉、買衣服,幫他們承擔10%的支出。相比之下,江津周茜的孩子皮皮月均消費在3000元左右。爺爺家每月補貼1000元,外公家出力帶小孩不出錢。 而大渡口齊莉孩子的外公外婆現在正在執行一套計畫,每月為外孫存200元,用於孩子的教育基金。 對於孩子的投資,一些家長顯得很盲目。陳竹說,一位來金寶貝培訓中心的母親,看見一個小孩在用LV奶瓶,馬上就叫義大利的朋友花了1000多人民幣買了一個絕版的LV奶瓶給孩子,“家長的物質攀比是在害孩子”。

社交圈

“獨二代”作為6位大人的“掌上明珠”,相對於上一代而言,“獨二代”享受著優越的物質條件.“獨二代”最大特點是頭腦接受信息量大,進入社交圈子時間早。除了在幼稚園與老師和小朋友們交往,還包括和父母一起參加各種親子活動或派對。
獨二代獨二代
影響孩子社會性形成的因素很多,比如一個孩子社交機會的多少、其性質如何;父母的養育態度;他的社交經歷帶給他的心理感受;作為社會性發展基礎的語言機能的發展水平;孩子的聽話(正確地聽別人說話並正確加以理解)水平等。但毫無疑問,最初的社會化主要是在家庭中,通過與父母和其他人的接觸進行的。通過這些接觸,孩子一面吸收大人們的所作所為,一面逐步學會他所處的社會期待和允許他的各種行為。正因為此,社會性才有容易受父母態度影響的特徵。
當前我國兒童的實際生活中,對獨一代,或者由獨一代來教養的獨二代時,不少家庭的這個職責並沒有很好完成,導致非社會性(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沒有學會社會對這個年齡的孩子所期待的東西)和反社會性(孩子經常性地違反社會的習慣和規則)的孩子呈增多的趨勢。
家長必須清楚自己的親職教育應追求兩個功能:一是保護孩子,二是積極地促進孩子健康發展。兒童尚小,缺乏經驗,要保證這兩個功能的實現,必須堅持按照孩子年齡發展階段的特點加以適當的保護。否則,孩子想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而做父母的非要加以保護,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就會因為父母的保護過度而受到抑制。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期待和要求孩子去做不能勝任的事情,那不只是抑制,簡直就是殘酷了。
獨一代常被關在家裡,獨二代2歲就已經進入社交圈了。”獨一代為獨二代營造的機會很多。成年人改變自己的行為,小孩的行為就會變。家長正確的育兒方法往往比教育孩子本身更關鍵。在結婚之前年輕夫婦都應該學習正確養育觀念。讓兒童學會交往是獨生子女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

建議

“獨二代”童年孤寂丁女士的帖子也在群里引發討論。有經驗的媽媽建議,孩子的玩伴最好在小區鄰居或同學中尋找。
楊女士的女兒琪琪現在有一對雙胞胎朋友,3個小夥伴常一起出外郊遊。楊女士說,以前,常見雙胞胎姐妹在小區玩耍,她就帶著女兒去參與。孩子們玩耍時,她就與雙胞胎的媽媽聊天。逐漸熟悉後,楊女士邀請雙胞胎到家裡來玩,請她們一起去看電影,3個孩子玩得特別高興。
鄒女士的“法寶”是讓孩子在同學中找玩伴。她說,孩子上國小一年級,暑假沒人陪他玩耍,特別孤獨。於是,她向孩子班主任詢問,住家附近是否有同學?然後問孩子是否願跟對方玩耍?如孩子願意,她就和對方家長聯繫,讓兩個孩子串門玩耍。“孩子現在找到好朋友了。”鄒女士說,兩個孩子在一起關係非常好,雙方家長經常通電話,偶爾,還一起吃飯聯絡感情。

“新”一代人

其實,“獨二代”已經擁有了更為現代的父母—“獨一代”。“獨一代”無形中已經擁有了很多其父母不具備的優勢,他們的父母因為‘文革’等原因有很多理想不能實現,就有很強的情結和夙願投射在孩子身上,而他們就好得多,他們的價值觀也更為多元,在多種生存方式的社會中,他們對孩子的人生設計也更容易擺脫非此即彼。
獨二代獨二代
“獨一代”的文化水平比較高,而且視野開闊。作為玩遊戲、看攻略長大的一代人,他們更願意嘗試和學習,也更有嘗試和學習的資源。家庭幼稚園、國際幼稚園、homeschool、私塾、託管、出國留學等多種上學的方式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這就好比“獨一代”的父母當初只能到食堂吃大鍋飯,而“獨二代”的父母則可以吃自助和小灶。同時,他們有更多學習育兒理論分享、借鑑育兒經驗的機會,育兒書籍、親子節目、教育論壇、父母沙龍、親子活動以及各種各樣、大小不一的媽媽圈子等,只要他們願意和用心,他們的生活就可以非常地豐富而充實。
還有一個明顯的區別。“獨一代”和孩子的代溝比他們和父母的代溝更小。他們的父母總是說: “怎么現在的孩子和我們小時候不一樣?我們那時候哪有這么多事兒!現在他們生活這么好怎么還是不知足?不行,得給他們‘憶苦思甜’……。”“放養時代”長大的六零後父母們很難理解和適應“圈養時代”對他們的客觀要求。“獨一代”的父母很難理解他們,而做了父母后的“獨一代”相對更容易理解自己的孩子——“獨二代”。至少對於無兄弟姐妹的“孤獨”,他們已深有體會。他們也更容易認識到“做孩子玩伴”的必要,以及也有能力體會孩子豐富敏感的內心,對不少事情他們不會大驚小怪,而會說: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而且他們還更有娛樂精神,沒有上一代人那種“沒有意義就感覺空虛”的負擔。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氣候,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命運。獨生子女和成人一起成長,多生子女和同齡人一起成長,兩者顯然不同,卻都不用擔心,人類進化了數百萬年的基因中包含的適應性應付這點不同,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獨生子女宣言》一書中,最後一個女孩所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沒有人知道我們將變得多么好。不錯,對於一言難盡的“獨二代”,沒有人知道他們將變得多么好,如果我們不去逃避那些注定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獨一代

我國各地人口與計畫生育條例(除河南省外)均規定: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可以生兩個孩子,要相隔四年或者女方年滿28周歲。所以,作為夫妻雙方都是多生子女有3種選擇:
1。4--2--0家庭,這種模式是4個老人,一對青年夫妻,不要孩子(丁克),此家庭強烈回響國家計畫生育號召,做得最絕最徹底(屬於斷子絕孫型)。
2。4--2--1家庭,即前文提到的獨二代家庭。
3。4--2--2家庭,即4個老人,一對獨生子女夫妻,2個孩子。現在看來這種家庭模式是最科學的:對於4--2--0家庭我們給予強烈反對,都照這樣中國人就絕種了。對於4--2--1家庭,存在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家庭結構不穩定,屬於倒三角家庭。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個三角形正著放是穩的,倒著放能穩么?4--2--1家庭傳著傳著就有傳不下去的危險,4--2--1家庭中的1可能意外死亡,必將導致整個家庭的毀滅。4--2--2家庭,這是我們最提倡的家庭模式,這是一個倒梯形,雖然不是矩形(長方形)或者正梯形,不是很穩定,但比起倒三角形來要好得多,起碼一個孩子意外死亡還有一個備用的,家庭延續下去的風險大大降低。
附:河南省人口與計畫生育條例
(2002年11月30日河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
第三章生育調節
第十七條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要求生育的,經批准可以按計畫生育第二個子女:
(一)經縣級計畫生育醫學鑑定組織鑑定,報省轄市計畫生育醫學鑑定組織確診第一個子女為非遺傳性殘疾,不能成長為正常勞動力的;
(二)經鑑定患不育症,合法收養一個子女後懷孕的;
(三)夫妻雙方系歸國華僑或回本省定居的港、澳、台同胞,身邊只有一個子女的;
(四)夫妻一方為二等乙級以上傷殘軍人或者烈士的獨生子女的;
(五)夫妻一方連續從事礦區井下採掘作業五年以上,只有一個女孩,且繼續從事井下採掘作業的;
(六)再婚夫妻,再婚前一方只生育一個子女,另一方未生育的。
第十八條夫妻雙方均為農村居民,除適用第十七條的規定外,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要求生育的,經批准可以按計畫生育第二個子女:
(一)夫妻只生育一個女孩,家庭又確有困難的;
(二)男到有女無兒的家庭結婚落戶,並贍養女方父母的(若姊妹數人,只照顧一人);
(三)在深山村定居五年以上,並繼續定居的;
(四)夫妻雙方為少數民族的。
戶籍原在城鎮,後轉入農村或農村居民被聘用為國家工作人員的,不適用前款規定,但因依法結婚從城鎮轉入農村的除外。
第十九條對符合生育第二個子女規定的,仍鼓勵和提倡只生育一個子女。
符合規定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女方應有四年以上生育間隔時間,但二十八周歲以上者除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