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東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界山鎮)

獅東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界山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界山鎮獅東村,位於界山鎮東北側。全村人口分布較集中,全村以吳姓人口居多,部分蔣姓人口。 古時,吳氏村民從莆田東吳村遷此建居,仍以原祖居地村定史東吳。 獅東村依山伴水,沿海大通道沿村而過,交通便利。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村民主要收入是靠海里和山里,獅東村民的勤勞是鎮裡出了名的。 獅東村還是華僑的主要故鄉,村裡的海外華僑聯誼會每年都為村裡的學校、老協會捐錢捐物。 整個村子集中在獅山腳下,村前與村後分別有兩個大門,那是村里華僑聯誼會共同建成的,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兩個門。 原村國小的設計也是匠心獨運,前樓與後樓重疊字,遠處望去呈“出”字,意思是說要出人才之涵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獅東村
  • 別名:東吳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界山鎮
  • 下轄地區:東吳、蔣樂、海尾3個自然村
  • 政府駐地:獅東戲台旁
  • 電話區號:0595
  • 郵政區碼:362804
  • 地理位置:華南地區
  • 面積:8平方公里
  • 人口:5089(2013年)
  • 方言:莆仙話
  • 著名景點:獅山勝境、吳埭宮、宗廟大宗祠、新興府等
  • 車牌代碼:閩C
地名含義,村容村貌,地圖信息,

地名含義

獅東村又稱東吳,古號江東,約在南宋理宗年間始祖祭公第九代玄孫吳延仁由莆田水南遷來。東吳是個小半島,三面靠海,港路很深,是船隻避風的天然良港,只有東面可通陸路。山上古樹叢生,有獅球山、虎頭山、龍頭山、飛鳳山、仙字山、白石山等美麗的山峰。
【人口、土地面積】
全村區域面積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00畝,下設11個村民小組,全村總人口5089人,1329戶,旅居海外僑胞1000多人,素有“僑鄉”之譽。

村容村貌

獅東村民風淳樸,人民勤勞致富,2008年度被評為“先進黨支部”和“先進徵兵單位”。村兩委制定村規民約,深化移風易俗,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
全村人民大部分靠農業生產和海灘養殖發展經濟,獅東村沿著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引的方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爭取創建精品示範村。
【域內設施】
村內設有村委會、獅東國小、蘭蘭幼稚園、衛生所、老人活動中心、農家書屋、邊防派出所及健身場所。因舊房系條石結構,屬危房,於2008年重建,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獅東國小始建於1956年,由華僑投資,多次擴建,最後於2005年建成新的教學樓。老協會因特殊原因解散,經鎮黨委批覆於2007年底重新成立,已正常發揮組織機構效能作用。並附帶建成老人活動中心和農家書屋。健身活動場所於2007年建成,位於7組大埕,占地2000平方,共有籃球場、桌球桌、單雙桿等多種健身器材。因地處人口密集的中心站,場地發揮極好的作用。村衛生所位於村委會邊,與村委會同時成立。獅東邊防派出所於2001年建成,位於前潘畔獅東村門邊,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村主幹道於2005年重新硬化,長2公里,寬6米,與沿海大通道交叉。村口設一大門,在與沿海大通道交叉點建立公路亭(即佛公廟東面),因村主幹道系華僑捐資和民眾集資建成,村門和公路亭中設有出資建路者的芳名碑,以示紀念。
【山峰】
獅山:又稱獅球衫,形如臥獅,氣勢雄偉,環境優雅,獅頭前有一墩大圓石,周圍數十丈,成為獅球。獅山東南面是獅臀,有一棵大杉刺作獅尾,下面有個大圓石是獅睪丸,獅後有一道山泉,終年不涸,是獅尿。
仙字山:在獅東村北面,峰不高,向陽避風,可觀四處景色,向東石坪山中有四個仙字故名。傳說八仙赴蟠桃會途經此處,呂洞賓先至,酒醉仙搖籃中,漢鐘屈指算知該處系後來吳姓開族發祥之地,即用手指劃出以上四字,唯有“吳”字可辨知。
虎頭山:位於獅山西北面,山峰偏高,山前有一支向西南延伸的小山丘,狀如豬腳,成為虎啃豬腳,民間有如是說。
芒坑底龍蝦出港:從虎頭山往西,背後山勢層層,弧形重疊,成為蝦殼,面前左右各有一口圓形水窟,成為蝦眼,面前正中有一方形水潭,成為蝦口,東西各有一山脈向外延伸,成為蝦腳,西面向海,故號龍蝦出港。
白石山:位於仙字山北面,滿山白石如玉似銀。因有一傳說,故名“白石山”。盤古開天闢地後,因地質未固,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女媧娘娘煉五色石補天,命碧霞仙子到西方取一擔白石,因其不堪重負,擔至此處隨手扔掉兩塊,變成一座白石山。
飛鳳山:位於獅山背後,鳳頭向東,左右兩山兩連於鳳身邊,形成鳳翅。鳳頭上立一高縱的石牙,如鳳冠,叫做鳳冠尾,是全村最高峰,也是觀日出的好地方,向東可望莆田秀嶼,向南可觀肖厝煉油廠,整體上從遠處看來如展翅飛鳳,故名。
【紀念地、遺址】
宗廟大宗祠:建於獅山腳下,坐辰向戍,兼乙辛,因獅山生旺龍氣而造。內奉先祖神主祿位。約在清道光年間被王按司燒毀後重建。解放後,神主牌又被燒毀,且年久失修,致使損壞。1988年,僑胞捐資,重塑神像,奉敬紀念。1989年9月26日,祠堂竣工晉祖。至2008年9月26日,全村籌集翻建,新的祠堂終於落成,重新晉祖。
六叔媽廟:位於祠堂南面後門。據傳祠堂地點是洪姓居住點,這六叔媽家道貧衰失傳,只剩其孑然一身。因祠堂建設,她自願讓地,故立廟紀念,每逢祭祖,必先拜祭其神位。
吳埭宮:位於村西,坐寅向申兼艮坤。宮門前有一天然石龜,據傳這石龜系活龜。夜間游至對面東張村田地里偷吃,後被發覺,東張人以謝神為名,用貢銀金紙在龜殼上燒,故致死,遺蹟尚存。宮內奉司馬聖王、慈濟真君等神像。慈濟真君姓吳名興,系入閩始祖祭公的三弟,其修成正果後因斬蛟龍有功被敕封。解放後,宮被拆,建成碾米廠。1983年由僑胞捐資重建,定於每年正月十五,全村祭拜,慶祝元宵。
新興府:坐戍向辰兼辛乙,始建於清道光戊戌年(公元1838年)。府中奉供吳府大人,伯爺公神像。解放後受破壞,於1980年重建。由於村主幹道重修增高,新興府廟宇變低,1992年由台胞吳志寶先生倡議重建。新興府香火旺盛,名揚莆仙惠三縣。
東峰祠:東峰祠亦稱三教祠。坐醜向未兼癸丁。始建於民國癸酉年(公元1933年),祠中奉敬三一教主等神像。三一教主世稱三教先生,莆田東岩山人,姓林名兆恩,號龍江。解放前,東峰祠稱大堂,統轄惠北各堂三教祠。解放後,神像被毀,建校。1984年,華僑捐資,重塑金身。1987年再擴建,2009年全部翻建。教友眾多,頗受信徒歡迎。
社公廟:又稱嘉會社。舊址位於山頂館南面,現遷至橋亭頭。
聖公廟:又稱威靈廟。始建於清光緒九年即公元1883年。位於三教祠後。1996年重建,占地120平方米。
師爺廟:在祠堂階下南面。1986年建成,內供楊公太師。
後山萬善爺廟:在後山海邊,原址是後吳人的墓地,因風水和歷史問題搬遷。
埭龍尾萬善爺廟:埭權尾一古松夜間能發磷光,被列為神樹,受人香火,故稱埭龍尾萬善爺。因年代悠久,故詩曰:“獅山不計歲,古松何知齡。”
佛公:又稱新福亭。內奉泗洲文佛。建在振梓橋西。解放前位於新興廟南面,解放後搬遷。
頂館:位於後山尾頭嶺。內奉玉皇大帝、田公元帥等神像。又名相君館。這是祖先最早建的第一間廟。
下館:位於頂館西南向,解放後,廟宇倒塌,火神公遷往別處,1997年夏在原地重建,火神公已回復原廟供奉。

地圖信息

地址:泉州市泉港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