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台山

山東省滕州市東南南沙河鎮與木石鎮之間,有一座山,叫狐台山(狐駘山),又作目台山,俗稱狐山,為春秋邾國地。魯國大將臧紇率師救鄫侵邾,在狐駘大敗。明代魯莊王朱陽鑄葬於山之陽,有魯王陵在此。狐台山東,今木石鎮地,在漢代為魯國蕃縣的目台亭轄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狐台山
  • 位置山東省滕州市東南南沙河鎮
  • ,又作:目台山
  • 俗稱:狐山
歷史文獻記載,目夷戈,狐台山詩文,

歷史文獻記載

萬曆二十四年于慎行編《兗州府志》記載:“皇明魯莊王園,在縣(滕縣)城東南二十里狐台山麓,俗謂壺山是也。” 明版《滕縣誌 山川志》還記載道:"城東南十五里曰狐台山,一名目台山。山戴石如灰堆狀,興雲即雨。俗呼省台字,遂訛為湖山。又曰壺山者,皆非也。按魯襄公四年,邾人、莒人伐繒(又作鄫)、魯臧訖救繒,侵邾敗於狐台。杜預注云:“魯國蕃縣東南有狐台山是也。又有目台[yi]亭。今山南頭名木石者,疑亦目台之訛也。通志亦誤。”"
清《讀史方輿紀要 卷三十二 兗州府 滕縣》載“狐駘山縣東南二十里。《左傳》‘襄四年,臧紇侵邾,敗於狐駘’ ‘哀二十七年,越子使後庸言邾田封於駘上。’杜預曰:‘蕃縣東南有狐駘亭,亭因山以名也。’ ”

清道光二十六年《滕縣誌 古蹟志 墓》載“魯莊王墓在狐台山上”。狐台山西麓有上營村,為明王墓陵護衛營所在地。“狐”時訛作“湖”,蓋明王墓講究山水,避“狐妖之氣”,所以該版志書的“藝文志”有一篇《修湖山陵成記》記載“湖山,去兗百五十里許,離滕縣約二十里東南,極秀麗。可觀龍蟠虎踞,草木森郁, 左右前後,居氓稠密。”“碑在三官廟,廟在狐山西麓之西,當東入孔道,廟東南數十步,村名狐山營。康熙四十四年碑以為魯王葬妃於此,為守營教尉駐兵所,故曰‘營’。”“山環其東西北三面,南開一面與山口對,形勢開敞,北依狐駘,東窺蟠龍,南望落鳳。王所謂“龍盤虎踞者也。”可見,《修湖山陵成記》所提及的“狐山營村”,即今“上營村”。
狐台山南麓椅子形的山坳處有魯莊王陵墓,山西側原有祭祀之用的魯王祠堂廟宇。圍著魯王墓一周有陵牆,前在山下平地處為青磚所砌,後在山上為塊石所壘。至今山前青磚陵牆無跡,唯山上壘石依存,半圍綿延千百米。
狐台山狐台山
2001年版的《滕州地圖》海拔327米的“狐山”,新版百度地圖也作"狐山"。
而且,根據歷史記載可知,在南至孤山,北至團,山桃山,西至狐台山、薄山,東至落鳳山、虎山這一個半盆地區域以內,是古代的商、西周之際古“目夷國”(即“虖佁國”)所在地;在春秋時代為小邾國“目夷邑”,西南六十里微山上有“目夷君墓”;秦漢以後為“目夷亭”(參見古代的基層行政單位“鄉里亭”制) ,也即是今天木石鎮所轄的主體地域。近代史學家王獻唐先生在《炎黃氏族文化考》言“滕東有木台,亦即墨胎。”此即指今木石。可見今木石得名來自其西境的狐台山。
狐台山 魯莊王陵墓狐台山 魯莊王陵墓
據《通志 氏族略》載:“本墨台氏,後改為墨氏。” 殷商宗室旁支墨胎氏,為商代孤竹君後代。考傳,墨家創始人墨翟,魯人,其與門第著有《墨子》一書。墨子故里為今木石鎮地,為沒落的目夷國貴族後裔。
關於墨子故里,另一爭議說為河南魯陽人。

目夷戈

在考古學上,也證明了這一點。上個世紀的70年代,在木石鎮西十五里,即狐台山、薄山附近發現一隻兵器,銘文為“目夷戈”,為西周的青銅器。
“目夷戈” ,證明狐台山東麓的 “目夷(國)邑”是存在的。
目夷戈目夷戈

狐台山詩文

清道光二十六年《滕縣誌 卷十三 藝文志》載有王世禎 (王世禎,字貽上,號阮亭。新城人。順治十八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途徑滕縣,過山西側的南北驛道時,看到狐台山隨感歷史滄桑,並賦詩云“憑弔何年事,傳聞此伐邾。至今歌小子,猶似怨侏儒。”
該縣誌的主筆、邑人王特選在其《古蹟雜詠》中寫道:“狐台山下目夷亭,近接木時一壁青。曾閱春秋見蠻觸,雨余猶帶戟鋋腥。”其又解釋道:“目夷亭在狐台山下,又有木時村,台音頤也。‘狐台’見《春秋 襄公四年》。”
“木時”,即為今“木石”。民國以前滕縣地方志資料(見各版舊縣誌),幾乎皆記載“木石”為“木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