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道

狄道

狄道位於甘肅省臨洮縣,是“隴西李氏”祖籍地,為“李唐故里”。

周之前稱隴西邑,戰國、秦稱狄道。公元前279年,秦昭王始設隴西郡,郡治就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狄道
  • 位置:甘肅省臨洮縣
  • 類型:古地名
  • 景點:李氏祖居
古籍記載,發展歷史,李氏聯誼會,

古籍記載

狄道:古地名,今甘肅臨洮縣。古代為狄人所居,故名狄道。《史記·孝文帝本紀》、《後漢書·百官志五》說:“縣有蠻夷曰道”。秦穆公用由余之計,向西開拓,西戎八國臣服於秦,隴坻以西綿諸、緄戎、翟豲之戎,相繼為秦所征服,並在當地設“縣”“道”管理。秦伐西戎後設定了邽縣(今天水一帶)、冀縣(今甘谷縣)、豲道(今武山縣)、綿諸道(今天水)、狄道等。秦始皇統一六國,拓疆闢土,開始在民族地區設“道”進行統轄。所謂“道”,與內地的“縣”是有區別的。《漢書·百官公卿表》說“縣有蠻夷曰道”。

發展歷史

漢代設狄道縣,故城在今甘肅臨洮縣西南。東晉十六國時,屬武始郡。隋代以前臨洮縣是指今天的岷縣,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改臨洮郡置岷州,復溢樂縣名並為州治。之後岷州成為今天岷縣的穩定稱謂延續下來。唐初,置臨州,後置狄道郡。安史亂後,陷入吐蕃。五代時吐蕃置武勝軍地。宋金時期,曾在狄道縣設臨洮府,狄道縣也長期為隴西郡的治所。元、明、清均置臨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遷府治於蘭州,升狄道州,民國二年二月降州為縣。民國18年(1929年)1月,狄道縣改稱臨洮縣。
從戰國到秦漢近五百年間,隴西郡轄地約為今日之甘肅中部、寧夏南部、青海東部的廣大區域,而狄道一直就是隴西郡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所以,古最早設立的隴西郡就是今臨洮縣(東漢末年隴西郡遷移到今隴西縣,後於唐朝滅亡後隴西郡名改為鞏昌府,隴西縣地名沿用至今即今李氏故里中國藥都隴西縣)。隴西李氏始祖李崇首任郡守,崇四世孫李仲翔為漢初將軍,討叛羌戰歿狄道,葬狄道東川,遂家焉,世為西州右姓。仲翔三世孫李廣,人稱“飛將軍”;東晉時,仲翔十九世孫李暠,建都西涼,史稱西涼武昭王。後魏太和年間定四海望族,以隴西李氏為冠,遂為當代盛門。暠七代孫李淵,為大唐開國皇帝,時“隴西李氏”已形成“李氏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的興旺局面。自李崇首任隴西郡守住家狄道起,已有二千三百年的歷史,“隴西李氏”在臨洮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並播遷於海內外,形成一億多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姓,走出了一輩輩叱吒風雲,彪炳史冊的偉大人物,為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做出巨大貢獻。
“隴西李氏”祖籍地隴西狄道(今臨洮),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國西部歷史文化名城,絲綢之路重鎮,唐蕃古道要衝;臨洮又是彩陶之鄉,因馬家窯、辛店、寺窪文化發現於臨洮而聞名於世;臨洮因悠悠洮河的滋潤而山川秀美,因古文化積澱的豐厚而歷史神奇。

李氏聯誼會

為了弘揚李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為現代化建設服務,隴西李氏祖籍臨洮聯誼研究會也應運而生。本會已成立十年之久,經過考證研究,隴西李氏祖籍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出版內部資料《聯誼與研究》四期,先後與台灣世界李氏總會,美國李氏敦宗總公所、福建李氏歷史研究會、海內外李氏宗親社團,取得了廣泛的聯繫,並互相交流了有關資料。2001年瀋陽市隴西李氏後裔李錚來臨洮尋根後,給李氏故里隴西敬贈了一尊老子石雕像。
現在臨洮仍保存李氏元祖李耳老子飛升地鳳台、李氏祖居地槐里村,李氏始祖李崇作隴西郡守時興築的戰國秦長城遺蹟,現存最早的李氏祖墳--西漢太尉李仲翔家族墓群(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等遺址及“臨洮李氏”根在狄道的墓志銘等史料。而今,在臨洮境內,以李姓命名的村莊有七十餘個,一萬五千戶,八萬多人,約占全縣人口的七分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