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本能論

犯罪本能論

犯罪本能論是犯罪學學說之一。西方犯罪學家提出的認為犯罪行為的原動力來源於人的心理本能的一種犯罪心理學學說。主張這一學說的流派在西方犯罪心理學中一直占居著重要地位。其主要理論有:性衝動說、利慾性說,侵犯性說。較早對此進行研究和解釋的是犯罪心理學家索耐,他認為人的犯罪行為之所以產生,是由人的侵犯性本能決定的。所有動物在與外界接觸時,總是表現出它的侵犯性,這是動物賴以維持生存的一種本能。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象動物那樣的公然侵犯行為消失了,但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只是由於環境的變化,而不得不轉化成一種潛隱的形式,這就是促使人進行犯罪的內在動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犯罪本能論
  • 外文名: Theory of Criminal Instinct
  • 提出者:弗洛伊德
  • 別名:性衝動說;侵犯性說
本能論是精神分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犯罪本能論認為,人類社會中的犯罪,其根源在於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因為,犯罪就是違反了為了文明的存在而確定的各種禁律,而有些禁律是違反人類本性的。
弗洛伊德認為,兒童是作為犯罪者而出生的。只是由於他們沒有發展出行為能為與負責任能力,他們的破壞性行為才不被認為是犯罪;當他們長大成人,他們的這種行為就會被視為犯罪。
性本能是人類最強大的本能之一,性本能強大的力量與其追求即使快樂的驅使原則必然嚴重地衝擊文明社會為限制它而制定的各種禁律。例如,幼兒身上自然存在的戀母情結、戀父情結,就是意味著他們很早就有這種反對文明禮儀的亂倫傾向。而各種性犯罪正是性本能衝動與攻擊本能相結合的直接後果。此理論也稱為“性衝動說”。
死亡本能是一種攻擊的力量,來源於人類的生物進化習得,但在現代社會中,它以攻擊行為、破壞行為表達出來,包括個體的超越行為、犯罪行為和群體的衝突與戰爭。人類本能中這種攻擊性、破壞性力量的來源。暴力犯罪的殘暴性、瘋狂性,以及貪污、欺詐、陷害能非暴力犯罪中的欺詐性則是其隱蔽的表達方式。該理論也稱為“侵犯性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