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型總科

x

裂腳亞目的一個分類,爪不能伸縮,鼻吻部較長。有4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犬型總科
  • 分布:除南極洲和大部分海島外
  • 特性:嗅覺靈敏,聽覺發達
  • 科目類別:犬科
  • 外形:體型中等、勻稱,四肢修長,趾行
科目類別,特性,科目類別,犬科,熊科,浣熊科,鼬科,

科目類別

犬科
有14屬34種。除南極洲和大部分海島外,分布於全世。我國有4屬6種。體型中等、勻稱,四肢修長,趾行
赤狐赤狐

特性

性,利於快速奔跑。頭齶尖形,顏面部長,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覺靈敏,聽覺發達。犬齒及裂齒髮達;上臼齒具明顯齒尖,下臼齒內側具一小齒尖及後跟尖;臼齒齒冠直徑大於外側門齒高度;齒式為。毛粗而長,一般不具花紋。前足4~5趾,後足一般4趾 ;爪粗而鈍,不能伸縮或略能伸縮。尾多毛,一般較發達。善於快速及長距離奔跑,多喜群居,常追逐獵食。大部分食肉,以食草動物及齧齒動物等為食;有些食腐肉、植物或雜食。狗(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家畜之一,最早由狼Canis lupus、胡狼、豺Cuon alpinus等馴化而來(多起源),現已有200餘個品種。赤狐Vulpes vulpes、北極狐Alopex lagopus、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等是珍貴毛皮獸。

科目類別

犬科

有12屬34種(不含亞種),犬科動物包括狐狸等。犬科動物是地球上較為成功的一種肉食哺乳動物。犬科家族包括大約三十七種現存的灰狼(含包括家犬在內的46個亞種,其中10個亞種已滅絕)、胡狼、狐和其他野生動物。理論上它們全部都是肉食性動物,但有少數呈雜食性,如家犬、小貓熊、大貓熊。絕大部分身體構造已演化成特別適合狩獵生活的形態。

熊科

有6屬9種,包括熊貓亞科Ailurinae和熊亞科Ursinae,前者可單列一科。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非和美洲。我國有4屬5種。體軀粗壯、肥碩,吻部較長,尾極短小,體長1.5~2米,體重約100~400千克;四肢粗強有力,前、後肢均具5趾,蹠行性,以整個足掌著地而行。多為雜食性,取食青草、嫩枝芽、苔蘚、漿果和堅果,也捕捉蛙、蟹和魚,掘食鼠類,掏取鳥卵,更喜舐食螞蟻,盜取蜂蜜,甚至襲擊小型鹿、羊或覓食腐屍。溫帶和寒帶種類有冬眠習性,稱長期半睡眠,蟄伏洞內不食不動,新陳代謝降低,呼吸頻率減緩,而體溫不顯著下降,遇驚動則甦醒,偶然出洞活動。冬眠洞穴位於向陽的避風山坡或枯樹洞內,時間可持續4~5個月。懷孕雌熊在冬眠洞內產仔,翌年出蟄時帶新生幼仔一起出洞。除冬眠期外,無固定棲息場所,非發情交配期,雌、雄皆單獨活動。中醫以熊膽入藥,近年來,國內飼養黑熊進行手術引流取熊膽汁,雖然解決藥源問題有成效,但實情慘不忍睹。

浣熊科

有6屬19種。分布於美洲。因多數種類進食前總是先把食物浸入水中,然後食用而得名。體型較小,尾長於體長的一半;臼齒2/2,它們的上裂齒都有較大的原尖和次尖。臼齒多呈方或長方形,具半封閉的外耳道上窩。浣熊Procyon lotor體長65~75厘米,尾長25厘米,體重7~9千克;全身毛色為灰棕色混雜,面部有黑色眼斑;尾部有多條黑白相間的環紋;裂齒和臼齒的形狀與熊類相似。取食各種果、菜、魚、蛙、鼠、小鳥和昆蟲等。白天蜷伏窩內,夜間出來覓食。喜在溪邊、河谷的近水處捕食魚、蝦和昆蟲。亦喜上樹,以樹洞為窩。春季產仔,每胎4~5仔。在北方寒冷地區,有冬眠習慣。小熊貓Ailurus fulgens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南地區(西藏、雲南、四川)海拔2000~3000米的亞高山叢林中,也見於印度、尼泊爾、不丹和緬甸北部,尾長而蓬鬆,具棕白相間的九節環紋,俗稱“九尾狐”、“九節狼”。
九節狼九節狼

鼬科

有25屬70種,可分為6個亞科:水獺亞科Lutrinae、獾亞科Melinae、蜜獾亞科Mellivorinae、臭鼬亞科Mephitinae、鼬亞科Mustelinae、美洲獾亞科Taxidiinae。分布於歐亞大陸、非洲和美洲。我國有10屬21種。中小型獸類,軀體細長,四肢較短。頭形狹長,耳一般短而圓,嗅覺、聽覺靈敏。犬齒較發達,裂齒較小;上臼齒橫列,內葉較外葉寬;臼齒齒冠直徑大於外側門齒高度。體毛柔軟,多無斑紋。前後足均5指(趾);蹠行性或半蹠行性;爪鋒利,不可伸縮。尾一般細長而尖,有些種類尾較粗,如水獺和獾。大多肛門附近有臭腺,可放出臭氣驅敵自衛。生活方式多樣,有樹棲(貂類)、半水棲(水獺、海獺)、穴居(獾)等。多肉食,主要以嚙齒類、鳥卵及幼雛、魚類、昆蟲為食;少數雜食性。許多種類為珍貴毛皮獸。
水獺水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