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溪村

犀溪村

犀溪村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東部,是犀溪鄉政府駐地,處於東經119°38′,北緯27°27′的交點上,海拔345,年平均溫度17、6℃。全村一千餘戶(不含鄉直單位),約3500人,98﹪的村民是北浦葉氏九世祖利十一派下,屬純血緣古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犀溪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寧德市
  • 政府駐地:鰲陽鎮
  • 電話區號:0593
  • 郵政區碼:355500
  • 地理位置福建省東北部
村情概況,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基層組織,特色產業,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地圖信息,

村情概況

今犀溪村遺留有眾多與姓氏有關的厝基名及地名,如:霍洋、潘家凹、楊厝、莊家壟、孫家洋、胡壟、後洋王家厝基、馮家田、繆田洋等,足以證明上述姓氏先民在犀溪的遺蹟,除繆姓外,其餘均已外徙他鄉。對於犀溪村名演變必須從繆姓談起,據《壽寧鄉土》等資料載:繆姓始遷祖繆錄,在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徙居長溪(今霞浦縣)可洋(今犀溪村頭西北岸)。眾資料稱犀溪村名取意為:“犀”之意因下遊河岸邊的岩石上有一串凹陷的“犀牛足跡”,而“稽”之意為繆錄不忘祖地會稽,取名“犀稽”,因“稽”與“溪”諧音,後來改稱“犀溪”。對此,筆者有不同看法:第一、繆錄遷居霍洋之時,擁有“犀牛跡”的石壩峽距離霍洋有三公里之遙,當年森林陰翳,人煙稀少,繆錄不可能將遠在三公里之遙的特徵事物來命名村名;第二、關於繆錄的祖籍地會稽,據蒼南洽尾繆《蘭陵郡繆氏宗譜》記載:繆錄先祖祖籍山東曲阜,在會稽(今紹興)僅居六年時間;故此,此種村名取意說法,似乎很牽強。
繆姓遷居霍洋之後,第七世繆文煥首遷下村宅底(今西浦),其中宋神宗元豐辛酉科(1081),又有說崇寧二年(1103)、崇寧四年(1105)特奏名繆昌道就居宅底,還有鄉間盛傳“宅底十八巷”等繁榮景象。由此可見,在宋末,下村繆族初具規模,流經村前的溪流是自西而來,再者下村又位居上村霍洋的西方,猜測“西溪”之名由此而得。當時繆姓有部分族人居住在上村東皋山麓,附近一帶也還有其它姓氏居住,葉姓始遷祖於南宋末期即祥興元年(1278)肇基西溪潘家凹,故籠統稱這一帶區域為西溪。
對於今犀溪村在明朝稱謂“西溪”,可參見立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的葉姓秀洋太婆墓的墓道,其上銘刻:“西溪葉**”;在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葉氏族譜》中也有不少記載,如:明洪武十四年(1381),中軍府守備葉公謙“屯營西溪”、“仍扎西溪”;明嘉靖初年(約1522),葉利十一的長女配下村繆百七;等等。又據明崇禎的《壽寧待志》內記載,明崇禎四年(1631)官定今犀溪村為福安里三都第五甲,稱:“東門,離城四十里,住西溪上村坊上”,由於僅占一甲,不設堡;今西浦村為福安里一都,分別名宅底、樓下、東洋合占七甲,設西溪堡,在一都除了西溪堡外,還有黃陽堡(在今坑底鄉)。另外,在《壽寧待志》中還有“繆姓子孫請重建‘狀元坊’於西溪”,等等,這些均表明了當時的大村名是“西溪”不是“犀溪”。還有《宗譜》文字佐證,如《鰲陽月山葉氏宗譜》有明崇禎十六年(1643)的代序中提到“西溪葉族”;《景寧朝川葉氏宗譜》載明朝時壽寧西溪葉氏;等等。由此可見,在明朝及之前,今犀溪與西浦村籠統稱“西溪”,其中再以小地名或上下而細分。
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壽寧縣誌》,與犀溪有關的有六處:⑴、犀蹤岩,在縣東四十里犀溪(指西浦村),石上有犀牛蹤;⑵、印山岩,在北溪(指今犀溪村),溪潭中有巨石如印。⑶、犀溪(指西浦村由西方而來的溪流,現稱泮洋溪,俗稱後溪)源出佛際山,東流半洋會北溪,至福安入于海。⑷、北溪(指北浦村中的溪流,現稱犀溪)源出官台山,東流龍潭會犀溪,至福安入于海。⑸、西浦橋,在犀溪(指西浦村,西浦之名最早文字記載)。⑹、西溪(指西浦村)堡,在一都。又查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建寧府志》,與犀溪有關的與康熙版《壽寧縣誌》大同小異。從方誌可知在清康熙中期,今犀溪村稱北溪,今西浦村稱犀溪。
從《葉氏族譜》不難發現,清康熙初年,進士葉有挺編定族譜稱“北溪正派、北溪葉氏”;自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柳椿撰寫的《賜同進士第果庵先生傳》開始,直至光緒末期葉蕃升為葉世虞立傳等諸多文章顯示,今犀溪村在清朝稱呼北溪。由於“浦”字較“溪”字更適合傍水而居的村名,故葉姓人在使用北溪村名時又逐漸使用“北浦”村名,自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內閣大學士李光地為葉尚垐撰寫的壽序開始,直至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葉貞璋的代序等諸文中又稱村名為北浦。不難發現,清初至乾隆中期,村名多以“北溪”稱呼;乾隆中期至宣統年間,村名多以“北浦”稱呼。
犀溪村名演變現再羅列一些相關資料,如: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福寧府志》“壽寧疆域圖”上明確標註北溪村;清嘉慶八年(1802)壽寧知縣蕭穎贈匾北浦葉族“犀水留香”;清嘉慶二十三年(1817)重修立碑的溪底厝後(今犀溪村後坑)繆劍溪等祖墳,墓碑稱其地坐落在“上西溪溪底厝後”;修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永安石板橋,有石碑記載:“敝舍下西溪”。可見,在清朝時期,由於上西溪純粹是葉姓居住,它雖後遷之族但衍發速度迅猛、人文蔚起,遂改村名為北溪、北浦,但鄉間仍有以“上犀”或“上村”稱謂;而下西溪系繆姓的血緣村落,由於溪流下游有“犀牛蹄涔”的典故,遂為“犀溪”【注②】,後來又演變為下犀溪、犀浦、西浦,而西浦之名自清朝中期開始一直使用至今。
民國開始,犀溪、北溪、北浦名稱的使用情況簡述如下:北溪之名已不見使用;北浦之名作為次村名一直延續至今,其中曾有稱北浦鄉、北浦村等;而犀溪之名自晚清時期就有文人在文章中作為北浦村名出現,民國開始,官定成為今犀溪村村名、鄉、聯保、管理區、公社等名稱,迨至1984年9月,行政區劃改鄉、村制,以“犀溪”作為鄉、村行政區劃名,故如今犀溪鄉犀溪村即原北浦村、北溪村。犀溪作為鄉名,又作為村名,有時會使人混淆,故又有稱犀溪村為北浦、上犀溪、上村等。上世紀九十年代,村中大道取名時,就以北浦北路、北浦中路、北浦南路等命名,如今也有不少商家在企業名稱前冠以“北浦”字號,可見北浦仍是犀溪村的次村名,同時北浦還是犀溪葉族的特指。
在犀溪村中還盛傳有“犀牛鎮水”傳說:即在葉氏宗祠前的大溪中有一巨石,其外形不僅象官印,又酷似水中的犀牛浮出水面時露出的頭部。相傳此犀牛夜間跑到平陽吃小麥,事後被麥主追至並被鎮鎖(即在犀牛頭鑿兩個洞,跡存)。但筆者認為此傳說解釋“犀溪”之意,也很牽強,說服力比不上石壩峽的“犀牛蹄涔”。
綜上所述,今犀溪村村名的演變概括為:西溪—上西(犀)溪--北溪—北浦—犀溪,期間有同時並存使用。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 、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7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7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5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2戶。
該村到鄉鎮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3公里。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8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9 畝。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有3戶居住於磚混結構住房,有10戶居住於磚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0.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0萬元;畜牧業收入25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00頭,肉牛5頭,肉羊10隻);林業收入2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08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業等為主。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3戶,共鄉村人口317人,其中男性167人,女性150人。其中農業人口317人,勞動力161人。該村以白族為主(是白族、漢族、傈僳族混居地),其中白族296人,傈僳族4人,漢族17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7人,參合率84%。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4公里。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3人,黨員中男黨員3 人,團員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白水河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六庫鎮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4公里,距離中學28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5人,其中小學生29人,中學生6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7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01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 農村集體財務收支情況;救濟、救災物資發放情況。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3人,黨員中男黨員3 人,團員8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村內基礎設施薄弱,阻礙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發展;2.土地貧脊,廣種薄收,生存條件惡劣;3.醫療設施缺乏,看病就醫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進村道路硬化,2.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核桃、花椒等經濟林果種植;3.發展肉牛,山羊養殖形成一定規模;4.逐步完善教育,衛生醫療服務體系,解決看病就醫難。

地圖信息

地址:寧德市壽寧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