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門

事件源自2005年伊拉克戰爭的決策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特工門
  • 釋義:伊拉克戰爭的決策過程
  • 時間:2005-10-29
  • 地點:白宮
名詞來源,起因文章激怒白宮,轉折特工身份曝光,調查經歷一番對峙,態度白宮陰晴不定,

名詞來源

白宮「特工門」事件來龍去脈
2005-10-29
【大公網訊】「特工門」事件源自伊拉克戰爭的決策過程。

起因文章激怒白宮

2002年2月,一份中央情報局的情況通報說,伊拉克正向非洲國家尼日購買核材料鈾。切尼副總統的班子成員對此頗感興奮,曾在尼日做大使的約瑟夫·威爾遜被派往尼日調查。威爾遜的調查結論認為這一情報並不可信,但2003年1月28日,布希總統在國情咨文中,還是專門提到伊拉克購買核材料的事。
2003年6月6日,威爾遜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伊拉克核武的情報被嚴重扭曲,有意誇大了伊拉克的核威脅。」威爾遜的文章讓白宮十分惱怒。6月12日,切尼辦公室主任劉易斯·利比從切尼處得知,威爾遜夫人維拉里·普萊姆是在中情局工作20年的秘密特工,威爾遜尼日之行是她推薦的。

轉折特工身份曝光

據媒體報導,2003年7月初,利比和布希政治顧問卡爾·羅夫多次約見《紐約時報》、《時代》周刊和NBC的記者,向他們透露說威爾遜夫人是中情局特工,而威爾遜前往尼日是她推薦而不是中情局邀請的。7月14日開始,政論家羅伯特·諾伐克、《紐約時報》記者朱迪斯·米勒和《時代》周刊記者馬修·庫珀先後以「據兩位白宮官員透露」的說法,公布了這一訊息。威爾遜憤怒地指責白宮官員為了報復他對伊戰的批評,不惜採取泄密手段進行抹黑,貶低他調查結論的可信度。

調查經歷一番對峙

2003年12月,美國法務部展開專門調查。調查同時傳召幾位記者作證,馬修·庫珀和朱迪斯·米勒以「新聞保護法」為由拒絕,經過一番對峙,庫珀在最後關頭同意作證,米勒堅持不願提供訊息來源,被判監禁85天。訊息來源至此明朗,調查焦點轉向卡爾·羅夫和劉易斯·利比。

態度白宮陰晴不定

白宮前後不同的表態頗為引人注目。2003年7月,白宮發言人麥克萊倫否認有人透露訊息,「這不是總統和白宮做事的方式。」2005年9月,他斷然否認卡爾·羅夫是可能的泄密者。2003年9月30日,布希說,「如果有人泄密,我想知道是誰,如果觸犯法律,他將受到處理。」2005年7月11日,羅夫和利比的泄密事實浮出水面後,麥克萊倫以「調查期間不宜評論」為由迴避這一問題。2005年7月12日,白宮聲明說,總統仍然信任羅夫。2005年7月18日,布希改口,「如果有人犯法,這些人將不會再在政府里工作下去。」本周,布希承認「這是嚴重的事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