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圖書)

物理化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物理化學(第三版)》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物理化學(第三版)
  • 作者范康年周鳴飛
  • 類別:化學類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3月18日
  • 頁數:1064 頁
  • 定價:11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40555622
  • 讀者對象:高等教育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畫”的研究成果、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是一本包含微觀和巨觀內容並使其相互聯繫、相互滲透而成為一個完整體系的物理化學教材。
本書是在第二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對經典熱力學內容進行了精選和壓縮,增加了膠體、超分子體系、分子反應動力學和光電化學等方面的內容。全書分三大部分共二十四章,第一部分介紹微觀結構和性質,包括量子力學基礎、原子結構和原子光譜、化學鍵理論和簡單分子結構、分子對稱性和群論、典型多原子分子結構、分子間相互作用、固態及微觀結構測定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介紹平衡體系的性質,包括統計熱力學基礎、熱力學基本定律、熱力學基本方程及化學勢、多組分體系熱力學、化學平衡體系熱力學、界面現象和表面化學及膠體與超分子體系熱力學;第三部分介紹變化體系的性質,包括傳遞過程與非平衡態熱力學、化學動力學基本規律、各種反應體系的動力學、基元反應速率理論、分子反應動力學、電化學熱力學、電化學動力學及光化學和光電化學。全書採用國際單位制(SI)為基礎的法定計量單位。各章的習題參考答案和彩色插圖可通過掃描書中的二維碼查看。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化學類各專業物理化學和結構化學課程的教材,也可供有關專業參考使用。

目錄

第一章 量子力學基礎
§1-1 量子論的誕生
(一)舊量子論
(二)波粒二象性
(三)不確定關係
§1-2 實物粒子運動狀態——波函式
(一)波函式及其性質
(二)態疊加原理
§1-3 波函式的求解
(一)算符理論初步
(二)量子力學的基本假定
(三)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薛丁格方程
§1-4 簡單體系
(一)勢箱中的粒子
(二)諧振子
(三)剛性轉子
習題
本章附錄
A1-1 簡諧振子方程的解
A1-2 剛性轉子方程(即角動量本徵方程)的解
第二章 原子結構和原子光譜
§2-1 單電子原子的薛丁格方程及其解
(一)方程的建立
(二)方程的一般解
(三)解的討論
(四)軌道的空間分布
§2-2 多電子原子的薛丁格方程及其解
(一)方程的建立及原子單位
(二)單電子獨立模型與軌道近似
(三)中心力場近似
(四)禁止模型
(五)自洽場方法
§2-3 電子自旋和核外電子排布規則
(一)電子自旋
(二)全同粒子和泡利原理
(三)核外電子排布規則
§2-4 原子狀態和原子光譜項
(一)多電子原子狀態
(二)原子光譜項
(三)原子光譜
習題
本章附錄
A2-1 R(r)方程的解
A2-2 矢量
第三章 化學鍵理論和簡單分子結構
§3-1 價鍵理論
(一)價鍵理論對H2分子的處理
(二)解的討論
(三)價鍵理論的要點和套用
§3-2 分子軌道理論
(一)分子軌道理論對H+2的處理
(二)解的討論
(三)分子軌道理論的要點
(四)分子軌道理論和價鍵理論的比較
§3-3 雙原子分子結構
(一)分子軌道的符號和能級
(二)同核雙原子分子結構
(三)異核雙原子分子結構
(四)雙原子分子光譜項
§3-4 飽和多原子分子結構
(一)雜化軌道理論
(二)離域分子軌道
(三)定域分子軌道
(四)離域軌道和定域軌道關係
習題
第四章 分子對稱性和群論
§4-1 分子對稱性
(一)對稱元素和對稱操作
(二)分子對稱性分類
(三)分子所屬類別的判斷方法
(四)分子對稱性和物理性質
§4-2 群論
(一)群論基礎
(二)矩陣表示
(三)特徵標表
§4-3 群論在化學中的套用
(一)能量本徵函式是不可約表示的基
(二)對稱性匹配群軌道
(三)投影算符及其套用
(四)非零矩陣元的檢驗和光譜選律
§4-4 分子對稱性和群表示理論若干規律(拓展)
(一)對稱操作乘法表及組合規則
(二)群表示理論若干規律
習題
本章附錄
A4-1 矩陣和矩陣運算
第五章 典型多原子分子結構
§5-1 共軛分子結構
(一)休克爾分子軌道法
(二)休克爾分子軌道法套用實例
(三)矩陣對角化解久期方程
(四)苯的結構及其芳香性
(五)共軛直鏈多烯和共軛環多烯
(六)雜原子和無機共軛分子
(七)共軛大π鍵的類型
§5-2 缺電子分子和原子簇結構
(一)缺電子分子和多中心鍵
(二)原子簇化合物及其分類
(三)硼烷(碳硼烷)的結構
(四)碳原子簇結構
(五)過渡金屬原子簇化合物結構
§5-3 配位化合物結構
(一)晶體場理論
(二)分子軌道理論
(三)σ-π配鍵與有關的配位化合物
§5-4 量子化學計算方法和分子性質的計算
(一)ab initio方法
(二)DFT方法
(三)分子性質的計算
習題
第六章 分子間相互作用
§6-1 分子間作用力
(一)靜電力
(二)誘導力
(三)色散力
(四)分子間作用能
(五)分子間勢能函式與范德華半徑
§6-2 氣體中的分子間相互作用
(一)實際氣體和范德華方程
(二)臨界點和超臨界現象
(三)對比態原理
§6-3 液體中的分子間相互作用
(一)液體結構特徵和徑向分布函式
(二)徑向分布函式的測定和計算
(三)氫鍵和疏水作用
§6-4 超分子結構化學和分子組裝
(一)形成穩定超分子的因素
(二)分子識別和超分子自組裝
習題
第七章 固態
§7-1 晶體結構的周期性
(一)周期性和點陣
(二)點陣單位和晶胞
(三)晶面表示方法
§7-2 晶體結構的對稱性
(一)晶體中的對稱元素
(二)晶系和14種空間點陣
(三)晶體的巨觀對稱性和32點群
(四)晶體的微觀對稱性和230空間群
§7-3 金屬晶體
(一)三種典型金屬單質結構
(二)金屬原子半徑
(三)合金結構
(四)能帶理論
§7-4 離子晶體
(一)幾種典型離子晶體結構
(二)點陣能
(三)離子半徑和離子極化
(四)鮑林規則和複雜離子化合物結構
§7-5 共價晶體和其他鍵型晶體
(一)共價晶體——金剛石
(二)混合鍵型晶體——石墨
(三)分子晶體
§7-6 實際固體
(一)晶體缺陷
(二)非晶態
習題
第八章 微觀結構測定的基本原理(1)——分子光譜
§8-1 光與物質相互作用形式
(一)吸收
(二)發射(自發和受激)
(三)拉曼散射
(四)光譜範圍
§8-2 轉動光譜
(一)剛性轉子模型
(二)非剛性轉子模型
(三)多原子分子轉動光譜
§8-3 振動光譜
(一)諧振子模型
(二)非諧振子模型
(三)振動光譜的精細結構(振轉光譜)
(四)多原子分子振動模式
(五)拉曼光譜
§8-4 電子光譜
(一)電子能級和電子光譜選律
(二)電子光譜的精細結構(電子振動光譜)
(三)富蘭克-康頓原理
(四)多原子分子電子光譜
習題
第九章 微觀結構測定的基本原理(2)——磁共振及其他
§9-1 核磁共振
(一)核磁矩及與外磁場的相互作用
(二)核磁共振現象
(三)脈衝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
(四)化學位移
(五)核的自旋-自旋耦合
(六)其他核磁共振方法
§9-2 電子順磁共振
(一)分子的磁性及與外磁場的相互作用
(二)順磁共振現象
(三)g因子和超精細結構
§9-3 電子能譜
(一)電子能譜概述
(二)紫外光電子能譜
(三)X射線光電子能譜
(四)俄歇電子能譜
§9-4 X射線衍射
(一)晶體對X射線的衍射
(二)衍射方向
(三)衍射強度
(四)X射線的衍射譜
習題
第十章 統計熱力學基礎
§10-1 玻耳茲曼統計
(一)微觀狀態和熱力學機率
(二)玻耳茲曼公式和擷取最大項近似
(三)玻耳茲曼統計法
(四)麥克斯韋-玻耳茲曼分布定律
§10-2 分子配分函式
(一)配分函式的物理意義
(二)分子配分函式與內能
§10-3 配分函式的計算
(一)平動配分函式
(二)轉動配分函式
(三)振動配分函式
(四)電子配分函式
(五)核配分函式
(六)粒子的全配分函式
§10-4 量子統計
(一)玻色-愛因斯坦統計法
(二)費米-狄拉克統計法
(三)金屬中自由電子的熱容
§10-5 系綜理論簡介
(一)系綜的概念
(二)微正則系綜
(三)正則系綜
(四)正則分布與分子配分函式
(五)巨正則系綜
習題
第十一章 熱力學基本定律
§11-1 熱力學概論
(一)溫度、熱平衡及熱力學第零定律
(二)熱力學的一些常用基本概念
(三)內能、熱、功和焓
(四)化學反應的熱效應
§11-2 熱力學第一定律
(一)熱力學第一定律的表述
(二)熱力學第一定律的統計解釋
(三)功的計算和可逆過程
§11-3 理想氣體的熱力學過程
(一)熱容及相關計算
(二)焦耳實驗
(三)絕熱過程
(四)理想氣體的卡諾循環
§11-4 熱力學第二定律與熵
(一)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引出
(二)熵函式——過程方向性的判據
(三)克勞修斯不等式和熵增加原理
(四)熵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統計解釋
§11-5 熱力學第三定律
(一)熱力學第三定律的引出和表述
(二)熱力學第三定律的實驗驗證和統計解釋
習題
第十二章 熱力學基本方程及化學勢
§12-1 熵變的計算
(一)恆溫過程的熵變
(二)變溫過程的熵變
(三)相變過程的熵變
(四)標準熵的計算
(五)化學反應的熵變
§12-2 亥姆霍茲自由能與吉布斯自由能
(一)恆溫恆容體系及亥姆霍茲自由能的引出
(二)恆溫恆壓體系及吉布斯自由能的引出
(三)吉布斯自由能及亥姆霍茲自由能的統計熱力學計算
(四)吉布斯自由能的計算
§12-3 熱力學函式間的關係及其套用
(一)熱力學的四個基本關係式
(二)麥克斯韋關係式及其推論
(三)焦耳-湯姆孫效應與節流製冷
(四)在純物質兩相平衡中的套用
§12-4 偏摩爾量
(一)偏摩爾量的定義
(二)偏摩爾量的基本公式
(三)偏摩爾量的測定
§12-5 化學勢
(一)化學勢概念的引出
(二)化學勢與溫度和壓力的關係
(三)化學勢在相變和化學反應中的套用
(四)氣體化學勢
習題
第十三章 多組分體系熱力學
§13-1 理想溶液和稀溶液依數性
(一)理想溶液
(二)稀溶液
§13-2 實際溶液和活度
(一)實際溶液及其化學勢表達式
(二)活度的測定
(三)超額函式
§13-3 相律
(一)相、組分數和自由度
(二)相律的推導
§13-4 二組分體系相圖
(一)二組分氣-液體系
(二)二組分液-液體系
(三)二組分液-固體系
§13-5 三組分體系相圖
(一)部分互溶的三液體系
(二)固-固-液三組分水鹽體系
習題
第十四章 化學平衡體系熱力學
§14-1 化學反應等溫式和平衡常數
(一)均相化學反應
(二)非均相化學反應
§14-2 反應平衡常數的計算和測定方法
(一)平衡常數的表達方式
(二)平衡常數的測定和計算
(三)平衡轉化率和平衡組成計算
§14-3 平衡常數與溫度和壓力的關係
(一)平衡常數與溫度的關係
(二)平衡常數與壓力的關係
§14-4 理想氣體反應平衡常數的統計熱力學計算
(一)能量零點的選擇
(二)自由能函式的計算和套用
(三)從配分函式直接計算平衡常數
§14-5 化學反應條件分析
(一)常壓氣相反應
(二)高壓氣相反應
(三)液相反應
(四)同時平衡和耦合反應
習題
第十五章 界面現象和表面化學
§15-1 界面相熱力學基礎
(一)比表面與表面分散度
(二)表面能與表面張力
(三)含表面能的基本熱力學方程
(四)表面吸附與吉布斯吸附等溫式
§15-2 液體表面現象
(一)彎曲液面的附加壓力
(二)表面曲率與表面張力的關係
(三)表面曲率與液體蒸氣壓的關係
(四)黏附功與潤濕現象
(五)接觸角與潤濕的關係
§15-3 固體表面現象
(一)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
(二)朗繆爾吸附等溫式
(三)弗羅因德利希和特姆金吸附等溫式
(四)BET吸附等溫式及比表面測定原理
§15-4 固體表面組成與結構
(一)固體表面組成和價態
(二)固體表面結構及其作用
§15-5 表面吸附態測定及反應機理(拓展)
(一)表面化學測定技術基本要求
(二)表面能譜研究表面吸附
(三)熱脫附方法研究表面吸附
(四)隧道掃描探針研究表面吸附
習題
本章附錄
A15-1 基於吸附動力學動態平衡推導朗繆爾吸附等溫式
第十六章 膠體與超分子體系熱力學
§16-1 膠體分散體系基本性質
(一)膠體分類
(二)膠團結構
(三)膠體的動電性質
§16-2 膠體界面擴散雙電層模型及穩定性
(一)界面擴散雙電層模型
(二)膠粒穩定性和聚沉控制
§16-3 表面活性劑及其套用
(一)表面活性劑分類
(二)臨界膠束濃度
(三)表面活性劑套用
(四)表面活性劑的構效關係
§16-4 高分子分散體系基本性質
(一)高分子化合物基本概念
(二)高分子溶液基本特性
(三)高分子溶液熱力學
§16-5 高分子的超分子自組裝
(一)超分子體系組裝熱力學
(二)聚電解質及其自組裝
(三)高分子層層自組裝
(四)嵌段共聚物自組裝
習題
第十七章 傳遞過程和非平衡態熱力學
§17-1 傳遞過程基本規律
(一)熱傳導
(二)黏度
(三)擴散
(四)布朗運動
§17-2 非平衡態熱力學
(一)熵產生原理
(二)昂薩格倒易關係
(三)最小熵產生原理
習題
第十八章 化學動力學基本規律
§18-1 化學動力學概論
(一)化學反應的不同層次
(二)化學反應分類
(三)化學動力學的主要任務
§18-2 化學反應的速率方程
(一)化學反應速率
(二)質量作用定律
(三)反應級數和反應分子數
§18-3 具有簡單級數的反應
(一)零級反應
(二)一級反應
(三)二級反應
(四)速率方程的確定
§18-4 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一)溫度和反應速率之間的經驗關係式
(二)阿倫尼烏斯定律
(三)活化能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四)活化能的物理意義
§18-5 典型的複雜反應和反應機理
(一)對峙反應
(二)平行反應
(三)連續反應
(四)反應機理及近似處理方法
§18-6 化學反應中的動態與平衡
(一)微觀可逆性原理和精細平衡原理
(二)速率常數與平衡常數的關係
習題
第十九章 各種反應體系的動力學
§19-1 鏈反應
(一)直鏈反應
(二)支鏈反應
§19-2 液相反應
(一)遭遇對
(二)擴散控制的反應
(三)液相中的快速反應
(四)化學振盪反應
§19-3 催化反應
(一)催化劑的特性
(二)均相催化反應
(三)氣固相催化反應
(四)絡合催化反應
(五)酶催化反應
§19-4 流動體系反應
(一)連續管式反應
(二)連續釜式反應
習題
第二十章 基元反應速率理論
§20-1 雙分子反應的簡單碰撞理論
(一)硬球碰撞模型
(二)反應硬球碰撞模型
(三)反應碰撞模型與實驗結果比較
§20-2 反應速率的過渡態理論
(一)過渡態理論
(二)過渡態理論的熱力學處理
(三)動力學同位素效應
§20-3 單分子反應理論
(一)林德曼理論
(二)RRKM理論
§20-4 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
(一)實驗事實
(二)能量相關原理
(三)前線軌道理論
習題
第二十一章 分子反應動力學
§21-1 態-態反應
(一)碰撞截面
(二)從微觀反應速率常數到巨觀反應速率常數
§21-2 勢能面及反應途徑
(一)勢能面
(二)反應體系在勢能面上的運動
(三)勢能面的特徵對反應的影響
§21-3 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
(一)雷射的基本原理和雷射器
(二)特定狀態的反應物製備
(三)反應的測量
習題
第二十二章 電化學熱力學
§22-1 電解質溶液的活度與相關性質
(一)離子的活度與平均活度係數
(二)德拜-休克爾理論
§22-2 電解質溶液離子的遷移
(一)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
(二)離子的遷移率
§22-3 可逆電池及其電動勢
(一)電池的化學能與電能
(二)可逆電池電動勢的測定
(三)可逆電池電動勢與活度和溫度的關係
§22-4 電極電勢和標準電極電勢
(一)電池電動勢產生原因
(二)電極電勢表達式
(三)標準電極電勢
(四)電極電勢和電池電動勢的計算
(五)可逆電極的種類
§22-5 濃差電池和液體接界電勢
(一)濃差電池
(二)液體接界電勢
(三)液體接界電勢的計算
§22-6 電池電動勢的套用
(一)平衡常數與活度係數的測定
(二)離子選擇性電極和膜電勢
(三)電勢-pH圖及其套用
習題
本章附錄
A22-1 德拜-休克爾公式推導
第二十三章 電化學動力學
§23-1 電極過程和電極極化
(一)電極過程和反應速率
(二)極化和超電勢
(三)三類極化
§23-2 活化極化
(一)電極電勢對反應吉布斯活化能的影響
(二)巴特勒-福爾默方程
(三)塔費爾公式
(四)氫超電勢理論
(五)氫超電勢套用
§23-3 濃差極化
(一)傳質的三種模式
(二)穩態擴散控制下的極化曲線
(三)混合擴散控制下的極化曲線
§23-4 電化學測量
(一)三電極體系
(二)計時電流法
(三)循環伏安法
§23-5 電化學套用
(一)電解
(二)金屬的電沉積
(三)金屬的腐蝕和防腐
(四)化學電源
習題
第二十四章 光化學與光電化學
§24-1 光化學基礎
(一)光物理基本概念
(二)光化學基本定律
(三)量子產率
§24-2 光化學反應
(一)光化學反應勢能面與反應類型
(二)電子激發態能量轉移與電子轉移
(三)螢光淬滅
§24-3 光電化學
(一)半導體電極
(二)半導體電極的光電效應
(三)光電化學套用
習題
附錄
Ⅰ 一些單質及化合物的熱力學數據(298.15 K)
Ⅱ 一些有機化合物的標準燃燒焓(298.15 K)
Ⅲ 國際單位制(SI)
Ⅳ 一些物理學和化學的基本常數(2018年國際推薦值)
Ⅴ 常用的換算因數
Ⅵ 化學上重要點群的特徵標表
參考讀物
主題索引
人名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