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塤

牛頭塤,回族的民間樂器,回族民眾俗稱“哇嗚”或“泥簫”,是用黏合力強、結實耐用的黃膠泥製作的一種民間小樂器,古代稱它為“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頭塤
  • 類型:民間樂器
  • 來源民族:回族
  • 其他名稱:塤
概述,

概述

回族的民間樂器——牛頭塤牛頭塤,回族民眾俗稱“哇嗚”或“泥蕭”,是用黏合力強、結實耐用的黃膠泥土製作的一種民間小樂器。古代稱它為“塤”。據史書記載:“塤,古代一種用陶土燒制的吹奏樂器。大如鵝蛋,形如秤錘,上尖下平中空。頂上一孔為吹口。前面四孔,後面三孔。“封建時代早期宮廷樂隊中曾使用過此種樂器,以後逐漸消失,在民間演奏中很少見到。 回族人民在與其他民族的長期雜居相處和文化交流中,受其他民族吹奏樂器的啟發,根據古代“塤”的基本原理,結合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實踐中創製出了回族所特有的民間樂器“牛頭塤”,使之代代流傳下來。
回族的民間樂器——牛頭塤
牛頭塤製作簡單,取材方便,普及性強。回族聚居區七八歲至十一二歲的兒童,都喜歡用泥玩做“牛頭塤”。他們只要有時間,就在河邊、渠土拜挖一塊膠泥土,用水攪拌揉成泥球,然後做成圓形、雞蛋形、蝴蝶形、魚形、牛頭形等各種各樣的形狀,待晾硬後用一根粗鐵絲或粗芨芨稈,鑽幾個小孔。有一個吹口,有手按的四個小口。有些好勝心強的小孩子,還用油把這種“泥哇嗚”的外形擦得光滑發亮,有的還放到磚窯里去燒,燒出來後結實、耐用、好看。
“牛頭塤”,音域在五度以內,音階排列為12345,能吹奏一些簡單、緩慢的曲調,如《北風吹》、《小白菜》和回族民間小調等。還能用它發出鳥兒的叫聲。在農村有的回族青年約會時,男的在女方家附近先吹“牛頭塤”,女的彈“口弦”向他表示,兩個人就出去相會。
1984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民間藝人獻藝會上,回族老藝人丁成才用牛頭塤吹奏了一段帶有回族念<古蘭經>風味的樂曲,別具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但由於牛頭塤音域窄,不能表現快曲調,很難伴奏,合奏。為了將牛頭塤搬上舞台,寧夏音樂工作者馮會耘同志在回族民間牛頭塤的基礎上,研製出了一種上圓下尖,上寬下窄,吹口為圓錐形的牛頭塤,這種牛頭塤由原來的五個音孔增加到十二個音孔。這樣用口就可吹出五度音,加上音孔的十一度音,可演奏和獨奏古今中外的一般樂曲。現在已經被搬上了舞台,深受回族人民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