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痘

牛痘

牛痘是發生在牛身上的一種傳染病,是由牛的天花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它的症狀通常是在母牛的乳房部位出現局部潰瘍。該病毒可通過接觸傳染給人類,多見於擠奶員、屠宰場工人,患者皮膚上出現丘疹,這些丘疹慢慢發展成水皰、膿皰,還會出現一些其他的症狀。歷史上該病的病例多在歐洲出現,尤以英國為最多。而該病毒可在牛隻、貓只以及田鼠等身上找到。人類患病的個案極少,潛伏期為9~10日,但對患有免疫系統缺陷的患者來說,感染牛痘病毒足以致命。根據WHO目前的報告,本病現已在全球消失。

牛痘病毒是一種可引起牛產生輕微牛痘病灶的病毒。人若感染該病毒,只會產生輕微不適,並產生抗牛痘病毒的抵抗力。由於牛痘病毒與引起人類天花病的天花病毒具有相同抗原性質,人接種牛痘苗後,也可以同時獲得抗天花病毒的免疫力。18世紀後,牛痘用作免疫接種以預防高傳染性的天花,也是免疫接種的首度成功案例。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vaccinia;cowpox
  • 就診科室:傳染科
  • 多發群體:擠奶員,屠宰場工人
  • 常見發病部位:皮膚
  • 常見病因:感染因素,職業因素
  • 常見症狀:丘疹,水皰,膿皰
  • 傳染性:有
  • 傳播途徑:直接接觸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1.感染因素
牛痘病毒(cowpoxvirus)所致,它與痘病毒相似,在雞胚囊膜上培養時,能產生出血性損害。與種痘相似。表皮慢性壞死,有較多出血,表皮下細胞可見胞質內較大的包涵體。
2.職業因素
本疾病是由於牛感染天花病毒後引起的牛乳頭及乳房急性感染,可通過接觸傳染給人,所以本病患患者群多見於擠奶員、屠宰場工人。

臨床表現

1.症狀
潛伏期一般為12天,發病急,體溫驟升至39℃~40℃,有煩躁、頭痛、咽痛、四肢酸痛、寒戰、嘔吐、便稀等症狀,神志清楚,偶發性譫妄、驚厥及衰竭表現。經2~4天皮疹出全,皮疹為離心性分布,頭面部、四肢近端較多,軀幹較少,最初為暗紅色小丘斑,數小時後即有丘疹,經2~3天丘疹期,漸為水皰狀即為痘皰,周圍紅暈,至5~8天皰疹灌漿,漸成膿皰,有痛感,周圍紅暈加深,此時溫度再度升高,稱“化膿熱”,至10~14天,體溫漸降,膿痂漸乾縮或破裂結痂,終成痂蓋,再經2~4周痂蓋自然脫落,有癢感,並留下皰痕,稱“麻點”。
2.體徵
潛伏期5~7天。在接觸部位出現原發性損害,初起為丘疹,很快變成水皰和膿皰,皰中央呈臍凹,周圍有紅暈及水腫。多發於手指、前臂及面部。可發熱,伴局部淋巴結炎及淋巴管炎。4~6周可自愈。

檢查

1.根據接觸牛的病史及典型皮疹可以診斷,通過病毒培養可確診。
2.病理改變:與種痘相似,但表皮壞死較慢,炎症,紅斑明顯,有較多的出血,表皮基底細胞肥大增生,在表皮下部細胞可見胞質內包涵體,它比天花及種痘的Guarnieri包涵體要大。

鑑別診斷

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需與擠奶員結節、羊痘、原發性皮膚結核、異物肉芽腫及孢子絲菌病等相鑑別。重點和擠奶員結節相鑑別,後者屬於副牛痘病毒感染,其潛伏期5~14天。開始在手、前臂出現單個或數個炎性丘疹,後變紫紅色半球形結節,其周圍有紅暈,中心呈臍窩狀,質地堅韌,為黃豆大小,表面光滑,散在分布互不融合,有時頂部有1個水皰或膿皰,以後結痂,或者漸漸發展,成為乳頭瘤狀淡紅色皮損,類似化膿性肉芽腫。故根據臨床特點以及病理學檢查可鑑別清楚。

併發症

本病具有自限性,一般在10~15天左右可以自行癒合。其併發症主要是針對皮膚損傷造成的完整性破壞,傷口暴露,可形成淺表潰瘍,且伴有明顯的瘙癢。故可因患者抓撓誘發皮膚細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繼發於體質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並發細菌感染可有發熱、皮膚腫脹、破潰及膿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現。嚴重病例可導致膿毒血症,故應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

治療

對症治療,防止繼發感染,酌情使用免疫球蛋白或干擾素γ、β。

預後

鼓勵患者保持心情舒暢,有樂觀、豁達的精神、堅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注意休息,合理飲食,飲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抓撓皮膚。4~6周可自愈。

預防

由於現代牛奶取奶工藝的改革,通常由機械化完全替代人工操作,故目前發生本病的病例組件減少,本病常發生於擠奶或屠宰場的工人。也可由假牛痘病毒感染所致。故應進行牛痘疫苗的免疫,以減少本病的感染機會。對於有可疑被牛痘病毒污染的奶牛,擠奶時應佩戴手套,減少感染幾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