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漢人生漫筆

牛漢人生漫筆

本系列叢書以“人生漫筆”為題,選編了中國現當代一些著名學者詩人藝術家的精美文章而成。目前已出版了《啟功人生漫筆》、《季羨林人生漫筆》、《費孝通人生漫筆》、《汪曾祺人生漫筆》、《金克木人生漫筆》、《牛漢人生漫筆》6本。 其中,《牛漢人生漫筆》記錄了在時代背景下牛漢先生曲折坎坷的生活軌跡、立身處世的人生態度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展現出這位優秀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智慧、良知和情懷,以及他對國家、民族、社會的思考和責任。

基本介紹

  • 書名:牛漢人生漫筆
  •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 頁數:310
  • 開本:32
  • 作者:牛漢
  • 出版日期:2007-02-01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人物篇,自述篇,故鄉篇,隨筆篇,談藝篇,文摘,

內容簡介

他秉性剛正不阿,是非分明,直言不諱,毫不含糊。“文革”中,在五七幹校,他在政治上備受歧視,勞動卻從不含糊,忘不了他領著我們扛著沉沉的麻袋登上高高的糧囤。他健碩的胳膊比我們這些文弱書生的小腿還粗壯。他又是極富個性的人。 他,就是老詩人牛漢!
《牛漢人生漫筆》記錄了在時代背景下牛漢先生曲折坎坷的生活軌跡、立身處世的人生態度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展現出這位優秀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智慧、良知和情懷,以及他對國家、民族、社會的思考和責任。

作者簡介

牛漢:原名史成漢,又名牛汀,山西省定襄縣人,蒙古族。1923年10月出生在一個有文化傳統的農民家庭。1940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寫詩,近二十年來同時寫散文。詩集《溫泉》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新詩集獎,2003年獲馬其頓共和國“文學節杖獎”,2004年獲首屆“新詩界國際詩歌獎·北斗星獎”。從事文學編輯工作五十餘年,曾任《新文學史料》主編、《中國》執行副主編。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名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

人物篇

重逢第一篇:路翎
重逢第二篇:胡風
以心靈關懷心靈——憶雪峰和呂熒的最後一段友情
漫說老聶
一顆不滅的詩星——痛悼尊師艾青
一個不相信死的人——記與蕭軍最後一次見面
詩人天藍騎馬去了
孟超淡陳伯達的《不幾日記》——幹校雜憶之一
詩和蘇金傘和我
童心

自述篇

滹沱河和我
燈籠紅
月夜和風箏
母親的第一次人生經歷
最初的記憶
上學第一天和墨刺的梅花點
我的第一本書
第一次繪畫創作
我吃過幾萬隻螞蟻
離別故鄉
我的夢遊 症與夢遊詩

故鄉篇

高梁情
騾王爺——童年牧歌一章
送牢飯和公雞打鳴——童年牧歌之一
我偷了孔夫子的心——追念死去的第一個朋友
禿手伯
寶大娘
小張老師
掃霽人兒
去摘金針菜的路上
塑造夢的泥土

隨筆篇

我的祖先和一把劍的傳說
綿綿土
一斗綠豆
我又回到北方
花滅了,花是燈
一窠八哥的謎
接羔
含羞草的冤屈
早熟的棗子
我和小白
埋葬:永遠的沉重
盲人和燈和詩
換眼記
對鐘聲的思念
水仙的晚年
我與石頭的情誼
談談我的土氣
散文這個鬼
畢卡索最後的自畫像
讓每首詩都燃燒儘自己

談藝篇

我仍在苦苦跋涉
談談我這個人,以及我的詩
荊棘和血液——談綠原的詩
淺談飄逸——以詩人蔡其矯為證
一個鐘情的人——曾卓和他的詩
《艾青詩選》前言
《徐志摩選集》序
任何主義都與你無關——致姚振函的信談《感覺的平原》
無題談——涉及丁玲的散文《彭德懷速寫》
我是怎樣寫《鄂爾多斯草原》的
我與華南虎
詩和散文都是我的命
談愛情詩
詩的新生代——讀稿隨想
仿佛永遠在寫第一首詩——摘自《海上蝴蝶》後記
附:
回顧和思考

文摘

我們家鄉有一種香瓜叫做“燈籠紅”。這瓜熟透了以後,瓤兒紅得像點亮的燈籠。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燈籠紅。她面孔黧黑,布滿老樹皮般的皺紋,可是心靈卻如瓜瓤那么又紅又甜。我的童年時期見過不少這樣的老人,他們經歷了艱難的一生,最後在生命的內部釀出並積聚起雋永而仁慈的美好性靈。
曾祖母至少活到80歲以上,我4歲那年,她無疾而終。我跟她在一盤大炕上挨著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鋪好,像往常那樣,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動地盤腿坐在上面,為的是把被窩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鑽進被窩,曾祖母隔著被子撫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為止。那時正是嚴寒的冬天。當我在溫暖的被窩裡做著夢的時候,曾祖母在我身邊平靜地向人生告別了。
我睡得死,醒來時天大亮。平時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說話,今天為甚仍穩睡著?側臉一瞧,一雙繡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頭外面,不是過大年,為甚穿新鞋?還有,她怎么頭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來,看見姐姐立在門口嚶嚶地哭泣,屋裡有幾個大人靠躺櫃立著。我坐起來。剛喊了聲“老娘娘”(家鄉對曾祖母這么叫,第一個“娘”讀入聲),就被一雙有力的手臂連被窩一塊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裡。我哭著,我並不曉得曾祖母已死,喊著“老娘娘……”這時我才聽見我的幾個姐妹也都哭喊著“老娘娘”。
我家的大門口平放著一扇廢棄的石磨,夏日黃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從遠遠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著嗓門喊我:“漢子,漢子,快過來!”我們家鄉女人把丈夫才叫“漢子”,曾祖母“漢子漢子”的叫我,引得過路的人狂笑不止。這個細節一直沒有忘記。我跑到她身邊,她牽著我的手走進大門。一進大門,有一間堆放麥秸的沒門沒窗的房子,麥秸經過碌碡壓過以後很柔軟,我們叫“麥滑”。當年的麥秸都有股濃馥的太陽味兒,我自小覺得凡太陽曬過的東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兒。在收割季節的莊稼葉子上能聞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聞到,熟透的“燈籠紅”香瓜散發出的太陽味兒最濃。
曾祖母叮嚀我:“你看著,不要讓人來。”我心裡全明白,假裝著懵懵懂懂,隔著麥秸,我早聞到了誘人的燈籠紅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麥秸上,雙手往裡掏,掏得很深,半個身子幾乎埋進麥秸里,麥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陽味兒被揚了起來,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終於掏出三五個“燈籠紅”,逐個聞一聞,挑出其中最熟的一個遞給我,把剩下那幾個又深深地寄在麥秸裡面。家鄉話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麥秸里兩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釀得全熟,濃濃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燈放射出的光芒,只不過不像燈光能看得見。其實跟看得見也差不多,一聞到香味就等於看見紅爍爍的瓜瓤了。我們回到大門口磨盤上坐著,曾祖母眼瞅著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我連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給我的只有上面說的一些夢一般的事跡。隱約地記得她個子很矮小,穿的襖肥而大,寬大的袖口捲起半尺來高,裡面總寄放些小東西,她會從裡面給我掏出幾個醉棗或麥芽糖。對曾祖母的手我還有記憶。她總用於澀的手撫摸我的面孔,晚上當我鑽進被窩,她的手伸進被窩久久地緩慢地撫摸著我,從胸口直撫摸到腳心,口裡念念有詞:“長啊,長啊!”我現在仍能隱隱感觸到她的手微微顫動著,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別的,關於她,我什麼也記不得了。她早已隱沒進了無法憶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歷史的內腔之中了。
聽說曾祖母年輕時性子很剛烈,說一不二,村裡有個姓王的武舉人(是全縣有名的摔跤場的評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卻異常的溫厚,像收完了莊稼的一塊田地,安靜地等著大雪深深地封蓋住它。她從人世間隱沒了,回歸到了生養她的渾然無覺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們(無以數計)生命的靈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P64-6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