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運動

牛津運動

牛津運動 (Oxford Movement)是19世紀中期由一些擁有英國牛津大學教職的神職人員發起的國教會的天主教復興運動。又稱書冊運動。該運動主張恢復教會昔日的榮光和早期傳統,保留羅馬天主教的禮儀等。

運動領導者紐曼、凱布勒、皮由茲等人發表了一系列的最終匯總為時代書冊(Tracts for the Times)的小冊子,為這些主張作了理論說明或論證,因此也被稱為書冊運動。反對他們的英國政界和國教會人士則斥之為羅馬主義派(紐曼後來確實皈依了羅馬天主教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津運動 
  • 外文名:Oxford Movement
  • 別名:書冊運動
  • 運動發起者:英國牛津大學部分教授
  • 運動領導者紐曼、凱布勒、皮由茲等人
  • 時間:19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
  • 別名:The Tractarian Movement
早期:宗教改革冊頁,後期:宗教實踐改革,

早期:宗教改革冊頁

1833年6月,基布爾在牛津大學做了一場題為《舉國叛教》的布道,揭開了運動的序幕。緊接著,紐曼發表了一系列宣傳文章,後被收入書冊派的文集《時論書冊》(Tracts for the Times)。
基布爾和皮尤茲又在其中加入了《神聖大公教會牧師叢冊》,宣傳回歸教會初創時代的信仰和習俗,所謂的“冊頁派”就此形成。“冊頁派”宣揚英國國教奉行羅馬天主教和福音教派之間的中庸之道。在回擊各種批判、倡導恢復宗教改革以來在英國國教中被放棄的各種儀式的過程中,紐曼成為公認的領袖。
以後,紐曼和曼寧逐漸偏向羅馬教會(1841)。但是牛津運動的主流反對這種轉向,在蒲賽的領導下,保持對國教的忠誠,並超越了運動起初的學術氣質而成為教會改革乃至社會改革的利器,這也體現了牛津人的學術思想價值觀。

後期:宗教實踐改革

牛津運動為了恢復對《聖經》教誨的虔誠,力圖發展宗教社團的生活。從1845年開始成立了多個姊妹會。這些社團成為慈善活動和社會活動的中心。不過男性團體相對較少。
牛津運動強調崇拜活動的過程,尤其在後期對教堂儀式做了許多改變,比如教堂的裝飾、布道時的聲調、禮服的穿著,並重視聖歌的歌唱。每一項恢復儀式活動的努力都引發軒然大波,有時甚至引發騷亂,其中1860年倫敦東區聖喬治教堂發生嚴重暴力事件。因為牛津運動關注教堂的布道形式,尤其是在1857-1871年間,其成員就被稱作“禮儀派”;同時,因為其支持者試圖使國教承認天主教的古老禮拜儀式和教條教義,牛津運動也被叫做盎格魯天主教運動。
1850-1890年間,“禮儀派”追求的教會改革引起了許多社會騷動和司法訴訟。1874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公共禮拜章程法》,明確表示要“打擊禮儀主義”。而神職人員則竭力抵抗以保全在宗教事務中的地位。所有的盎格魯-天主教徒都不承認樞密院司法委員會這樣的世俗法庭對宗教事務的效力。遲至1887年仍有神職人員拒絕議會對教會的地位而坐牢,但此後這樣的抵抗被認為有理而得到尊重。牛津運動末期,其追隨者日益強調基督徒在社會生活中的責任、重視社會問題,並在1889年建立了基督教社會聯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