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牙語

牙牙語是嬰兒發聲的特殊表現。類似於成人語言中使用的音節的重複,但無語義。如將輔音與元音結合而發出類似於“媽媽”(ma-ma)、“爸爸”(ba-ba)、“大大”(da-da)等語音。這種發聲通常始於兒童出生後的第 3至第 5 個月,大約在第 9 個月為牙牙語出現的高峰。至 1 歲左右,大多數兒童開始產生第一個能被理解的詞,此時牙牙語出現率開始下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牙牙語
  • 範疇:語言心理學
一、表現,二、發展,三、牙牙語對後期語言發展的影響,1、早期行為主義的觀點,2、語音發展理論,

一、表現

大約5個月左右的兒童進入了牙牙學語的階段。在這階段的兒童會出現與語音極為相似的聲音,並能將輔音元音結合連續發出,如“ba-ba”、“ma-ma”、“da-da”等類似於“爸爸”、“媽媽”等單音節語音。其實這些聲音對於嬰兒來說也是毫無意義的,他們只是以發音做遊戲從而得到快感。
而且嬰兒約自第九個月起,牙牙語的出現率達到了高峰,已能重複不同音節的發音,還能發出同一音節的不同音調。此時嬰兒能發出的聲音很多,不限於本族語的聲音。而且不同種族、不同社會文化環境下生長的所有嬰兒發出的聲音都很相似,甚至聾兒在此時期也能像正常兒童一樣發出咿呀語,只因其缺乏聽覺反饋,咿呀語停止得比正常兒童早些。

二、發展

從牙牙語期開始,兒童在發音方面需要經過兩個相反相成的過程:
一方面要逐步增加符合母語的聲音,另一方面又要逐步淘汰環境中用不著的聲音。
到1歲左右,大多數兒童開始產生第一個能被理解的詞。這時牙牙語的出現率開始下降。控制發音器官的活動,這是以後真正的語言產生和發展所必需的。

三、牙牙語對後期語言發展的影響

牙牙語和隨之而來的第一批可被理解的語詞之間的關係存在兩種比較受認可的觀點:

1、早期行為主義的觀點

早期行為主義的觀點認為兒童在牙牙學語時,產生了不限於自己母語的語音,父母通過注意或認可 ,有選擇性地強化那些在他們自己語言中運用的語音。這種觀點認為牙牙語以後的語音有連續性。
但這種觀點具有局限性:無法解釋兒童在早期的牙牙學語過程中出現成人語音中常出現的音,如[g]、[k],但在牙牙語的後期和最初說初詞的時候,這些聲音義很少出現;同時,牙牙語中聲音出現的次序似乎很少是父母強化的結果。即時強化能使某些音的頻率增加,但產生聲音的範圍不能隨外在強化而改變,即獎勵、強化不能使兒童發出她原先不能發出的音。

2、語音發展理論

這種觀點是由雅可布森提出的,他認為牙牙語在本質上不受限制,並與兒童後期獲得承認的語音無關,牙牙語和以後的語音是不連續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