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葛藤

多年生纏繞性草本。根系深而細長,莖節可生不定根,並產生二次分枝,伏地生長,枝條四伸,有纏繞性,一年裡的長可達5~6m,直徑約0.6cm,輕度木質化,密被褐色硬毛。三出複葉,頂生小葉菱形、卵形或圓形,長寬6~11cm,側生小葉較小,偏斜。全緣或有不規則的3裂,上面淡綠色,下面灰白色,密被長硬毛;托葉小,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長約8~15cm,花淡藍色或紫紅色。莢果近圓柱形,直或稍彎曲,長7.5~8.5cm,寬約0.4cm,疏被緊貼的硬毛,黑色,含種子10~20粒,種子小,深褐色。細胞染色體:2n=22。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三裂葉野葛
  • 別稱:三裂葉野葛 粉葛 葛麻 葛藤 假菜豆 三裂葉葛 三裂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薔薇目
  • :豆科
  • 亞科:蝶形花亞科
  • :菜豆族
  • :葛屬
  • :三裂葉野葛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飼用價值,其他用途,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草質藤本。莖纖細,長2-4米,被褐黃色、開展的長硬毛。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基著,卵狀披針形,長3-5毫米;小托葉線形,長2-3毫米;小葉寬卵形、菱形或卵狀菱形,頂生小葉較寬,長6-10厘米,寬4.5-9厘米,側生的較小,偏斜,全緣或3裂,上面綠色,被緊貼的長硬毛,下面灰綠色,密被白色長硬毛。總狀花序單生,長8-15厘米或更長,中部以上有花;苞片和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3-4毫米,被長硬毛;花具短梗,聚生於稍疏離的節上;萼鐘狀,長約6毫米,被緊貼的長硬毛,下部的裂齒與萼管等長而頂端呈剛毛狀,其餘的裂齒三角形,比萼管短;花冠淺藍色或淡紫色,旗瓣近圓形,長8-12毫米,基部有小片狀、直立的附屬體及2枚內彎的耳,翼瓣倒卵狀長橢圓形,稍較龍骨瓣為長,基部一側有寬而圓的耳,具纖細而長的瓣柄,龍骨瓣鐮刀狀,頂端具短喙,基部截形,具瓣柄;子房線形,略被毛。莢果近圓柱狀,長5-8厘米,直徑約4毫米,初時稍被緊貼的長硬毛,後近無毛,果瓣開裂後扭曲;種子長橢圓形,兩端近截平,長4毫米。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丘陵的灌叢中。

分布範圍

產我國雲南、廣東、海南、廣西和浙江。印度、中南半島及馬來半島亦有分布。

主要價值

飼用價值

適口性良好,乳牛、牛、山羊、豬及家禽均喜食,可以放牧,輪牧期以6周為宜,但旱季僅可放牧1次。每畝年產青飼草2000~3500kg。由於幼藤不耐踐踏,不宜啃食過短,在輕牧下易於恢復生長。如與糖蜜草(Melinis minutiflora)混播,放牧留茬高25cm的比10cm的恢復生長快,抗旱力也強。如調製乾草,每年可收割2~4次,畝產乾草250~300kg,品質良好。用為青貯,往往與以下幾種禾本科草混播:糖蜜草、紫狼尾草(Pennisetum purpureum)、玉米、高粱、大黍(Panicum maximum)、臂形草(Brachiaria mutica)、瓜地馬拉磨擦禾(Tripsacum fasciculatum)。

其他用途

爪哇葛藤是橡膠、可可、油棕、柑桔、金雞納樹等園林常用的覆蓋作物,其保土防沖利的效果優於普通葛藤(P.lobata),如與毛蔓豆、距瓣豆混種,可以形成長久穩定的覆蓋層。
用做綠肥,可以收割壓青或漚製成液肥施用,新鮮莖時所含的肥分如下:氮0.53%,五氮化二磷0.06%,氧化鉀0.49%。
本種可作覆蓋植物、飼料和綠肥作物。

栽培技術

土地需經翻耕,並精細整地清除雜草,畝施有機肥1000kg左右,磷素化肥16~25kg,種植方法有種子繁殖和插條繁殖兩種。
種子繁殖的需先用細砂摩擦種子或用濃硫酸處理10~15分鐘,以提高發芽率,播種期選在雨季開始前,在廣東為3~4月份,條播的用等高耕作法,條頻寬5~8m,行距1~1.5m;穴播的穴距為1×0.5~1m,每穴播種5~10粒,覆土深2~3cm。種子千粒重約12g,每畝播種量為0.25~0.4kg。
插條繁殖的要選擇粗壯帶紫色的當年生主蔓,截取長度40cm左右,帶4個芽節,在5~9月選陰雨天插植,做到隨截隨插,覆土要厚、踏實,以保成活。
爪哇葛藤種莢極易遭受豆莢螟危害,故留種地需根據螟蛾產卵的高峰期連續噴藥防治,同時要採取搭支架、增施磷、鉀肥等措施,以利正常收到種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