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泥湖

爛泥湖位於湖南省,益陽縣東部、湘陰縣西南,湘江和資水尾閭處,原為鳳凰、來儀兩湖,水面廣闊,後因泥沙淤積和人工圍墾始成內湖,從此,湖面縮小,湖底又多淤泥,故稱爛泥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爛泥湖
  • 其他名:來儀湖
  • 集水區國家:中國
  • 湖泊長度:12.7公里
  • 湖泊闊度:3.36公里
  • 湖泊面積:30.0平方公里
  • 平均深度:1.4米
  • 最深深度:1.7米
爛泥湖的來歷,生態環境,

爛泥湖的來歷

益陽最好聽的名稱如果數桃花侖的話,那么,最不好聽的名稱應該是爛泥湖了。
翻開中國地名的歷史來看,傳統的益陽人可能是不大習慣改地名的,依據很簡單;如益陽這個名稱,兩千多年以來,一直就不曾改過,而周邊的縣市,如上游的邵陽,曾經就是寶慶,西邊的常德,曾經就叫武陵,鼎城,朗州等,鄰縣漢壽曾經就叫龍陽,長沙也曾經叫潭州,益陽,真正做到了“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自秦置縣以來一直叫益陽。這個現象,說它傳統保守也好,固執呆板也好,還是肯定為始終如一、永恆悠久也好,但傳統的益陽人不習慣改地名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可爛泥湖卻是一個多次改過的地名,它之前的地名叫;來儀湖。
這裡,就引出一個故事來了;第一,它何時叫來儀湖?怎么又改爛泥湖了?第二,改地名的事情多有發生,但歷史發展的規律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地名都是越改越好,怎么此湖的名稱越改越差?
故事還得從北宋時期說起;在唐朝時期還存在的雲夢澤,即現今的江漢平原,在北宋時期,已經淤積很多沙洲出來,於是,收斂的北宋政府便順勢而為,便在長江邊上修築一道荊江大堤,正式把雲夢澤圍墾出來作為國家的糧食基地,雲夢澤從此不復存在。
但千百年來長江汛期的規律是南北兩邊蓄洪,現北邊的雲夢澤退出之後,便由南邊的洞庭湖單邊擔負起蓄洪的任務,因此,洞庭湖迅速擴大,一下子向南面推進了五十多公里。自然,在農耕社會生產力不發達時期,水害遠遠大於水利,於是,南邊開始怨聲載道了,針對這種現狀,北宋政府採取了公平的懷柔政策,一方面在南面大建其書院,象今天還有名的嶽麓書院,岳州書院,澧州書院,益陽學門口孔廟等,主要是宣講和樹立江南人顧全國家大局;“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的天下意識,不要和江北對著幹。另一方面,朝廷採取恰當的經濟補償,如江南汛期遭災嚴重,政府越冬放糧,開春“給牛貸種”,入夏幫助防汛,立秋減免賦稅等。北宋的這些措施,由於比較人性化,故長江南北兩地居民也能和睦相處,相安無事。但好景不長,北宋有相無將,終抵擋不住北面金遼兩國的擴張,不得不退守江南,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宋,南宋雖然蝸居江南,但在江漢平原的糧食基地卻不能丟,這是南宋政權的命根子,可對江南洞庭湖區單邊蓄洪所遭受的災害卻不能顧全了,朝廷自身難保,因此,長江再次汛期遭災時,江南地面便不能享受到冬放糧,春貸種的補償了,洞庭湖地區為國家受災,國家卻不能平衡補償,因此,洞庭湖地區居民的一場自救運動迅速崛起,這就是史稱的“楊麼起義”,今天來看,這種定性有點過頭,嚴格的講,說楊麼是起義,未免誇大了楊麼的雄心或野心,因楊麼既無起義的綱領,又無取代朝廷的計畫,就連洞庭湖區以外的山區都不想涉足,不過是一場洞庭湖區災民自救的運動而已。不過,自救的措施很簡單,你北面不是有荊江大堤防汛么,我南面也同樣築堤圍墾,這種倡議很快便得到了洞庭湖區人民的擁護,於是,一場在洞庭湖地區築堤打圩的民眾運動迅速崛起,洞庭湖區除建造長江南岸防汛大堤外,湖區內部還建造起數百個防汛的小圩子,自然,這種江南人民求生存的自發圩垸行為,嚴重的威脅到了江北江漢平原,也就是直接威脅到了南宋朝廷的糧食基地,因長江汛期到來時,洞庭湖蓄洪的能力已大大降低,洪水會淹到江漢平原,這對洞庭湖區的江南人來講,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朝廷既然不管江南的百姓死活,百姓也就不會考慮蝸居在臨安的朝廷了,
但老百姓也明白“國不可一日無主”的道理,就說益陽的老百姓吧,在圍墾的地方,有兩處低洼是不能圍墾耕種的地段,而兩湖之間凸出的地方因長滿蘆花,被當地人叫著蘆花崗(即現今益陽筆架山的蘆花村),此地被楊麼看中,是一塊天然的水軍基地,因左右各一個湖泊,進可攻,退可守,都可直通洞庭湖,於是,楊麼便把大本營設在了蘆花崗。而左右這兩個因圍墾而出現的湖泊,當地軍民為了表達擁戴楊麼稱帝的心愿,便分別起名叫“鳳凰湖”和“來儀湖”,今天看來,似乎文墨不通,因“鳳凰”是名詞,而“來儀”則為動詞,兩個辭彙加起來才是一個古老成語,“鳳凰來儀”,象徵著此地出天子,表達了老百姓認定楊麼稱帝是應天順人、天垂聖像的意願。具體時間應該是1131年。
當然,這種現象對已經很懦弱的南宋朝廷是不能容忍的,但更不能容忍的是洞庭湖區這種自發的圍墾現象直接威脅到南宋朝廷賴以生存的江漢平原,於是,於紹興五年二月(1135年),高宗調集20萬大軍,命張俊為諸路兵馬都督,岳飛為荊湖南北路置制使,趨洞庭湖圍剿。這次圍剿結果是朝廷勝利,但當朝廷軍馬進入蘆花崗清剿楊麼大本營時,按規定,當地曾協助過楊麼的居民都要受到誅連,岳飛在蘆花崗楊麼的大廳里升帳,正準備處置跪在帳下與楊麼有關係的居民,這時,岳飛的兒子岳雲出來說話了;“父帥,你看帳下跪的這些百姓,一個個都嚇成爛泥一灘,量日後也是爛泥糊不上壁,不會造反啦,就饒了他們吧!”
其實岳飛也不想再濫殺無辜,接過岳雲的話頭;“爛泥糊…….”,“是的,此地正叫爛泥湖,都是極貧苦的百姓”,岳雲也順勢接過話頭,故意把來儀湖諧音成爛泥湖。從而免除了來儀湖百姓的屠戮。這也是後來岳雲倒霉,益陽人為什麼還能接納岳雲後人的原因。
從此,叫了五年多的來儀湖便變成了爛泥湖,並正式列為縣誌的地名。可老百姓卻不管這么多,還是按原來的地名叫來儀湖。不久,南宋被元朝取代,蒙古人對灌溉農業不懂,也對漢文化不屑一顧,儘管元朝的禁忌和對老百姓的管制比南宋要苛刻十倍,但對於是叫“爛泥湖”還是“來儀湖”這樣的文字政治遊戲卻不管,因此,在整個元朝時期,這個被寫入縣誌地名的爛泥湖地名反而被重新改過來正式叫 “來儀湖”,因做文字工作的漢官們從內心希望漢人出真命天子驅除元韃子,於是,在地名上便有意書寫為“來儀湖”。
可到明朝以後,朱元璋是漢人,“來儀湖”是犯漢文化禁忌的,因此,又不得不改為“爛泥湖”。再後來是清朝,雖滿人也是馬上民族,但滿人卻把自己融入了漢文化,來儀湖照樣犯禁,地名上自然還是爛泥湖。
滿清滅亡後,進入民國,有人認為應該恢複本來的歷史面目,曾倡導改成來儀湖,但此時的民國不但政治上陷於一篇混亂,而洞庭湖也因缺乏統一治理,各地自發築堤圩垸,使水系變成象一張被蟲咬爛的荷葉,水流不暢,使來儀湖真正成了爛泥湖,儘管這個時期“來儀湖”和“爛泥湖”兩個名字都叫,但它的客觀上已沒有什麼實際作用了,因多數居民都已經遷移他方,此地成了名副其實的爛泥湖。
解放初期,百廢待興,也曾有人提議將此地恢復歷史本來面目,但此時正值洞庭湖整治時期,經當時益陽縣的領導集體商議,一致認為不妥且沒有必要,因此次對洞庭湖是一次歷史上大的改造,洞庭湖已經千孔百瘡,正因為是爛泥湖才需要改造,叫來儀湖要改造什麼?因此正式確定下來還是叫叫爛泥湖。
爛泥湖的改造,一直經過二十多年的春圍冬修,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才打好和完善基礎,目前,爛泥湖已經是一片能夠自給自足的祥和新農村景象。
但不愛改地名的益陽人,卻在這個內湖上“來儀湖”、“爛泥湖”反覆改叫了上千年,目前似乎還無定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有趣的文化現象。

生態環境

爛泥湖,水位30.50m,長12.7km,最大寬6.8km,平均寬3.36km,面積30.0km2;最大水深1.7m,平均水深1.4m,蓄水量0.42×108m3。
湖區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9℃,1月平均氣溫4.4℃,7月平均氣溫29.2℃。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 644.3h,輻射總量509 521J/cm2,無霜期274d,降水量1 416mm,4~6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以上。湖水依賴湖面降水和圩內區間徑流補給,出流原經柳林江在湘陰縣新泉寺入湘江,1978年爛泥湖撇洪工程竣工後,改由望城縣喬口鎮通湘江,出口處有閘控制。湖內水草豐茂,盛產魚類和珠蚌等。具蓄洪灌溉、養殖之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