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爾洞

燕爾洞,位於石門縣陽泉鄉(現皂市鎮)鳳堡嶺西山角,距縣城西北25公里的渫水北岸。石門縣人民政府1989年1月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遺址詳情,考古意義,

遺址詳情

燕爾洞洞穴是在左側的凹岸的石灰岩陡壁上發育的三層溶洞,相對高程13米,燕爾洞洞穴遺址由兩個洞穴組成,編號分別為1、2號洞,1號洞在北側偏下部位,2號洞在南側偏上部位,兩洞均發育在鳳堡嶺西面的陡壁上,間距7米,相互高差80厘米。洞穴坐東朝西,方向均為270度,洞高出渫水河河面8米。1982年發現,並採集有犀牛化石、東方劍齒象象牙化石等。1986年全省文物普查,在複查過程中又在洞穴中採集動物化石多件,並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經專家實地考察,認定是一處有希望找到人類化石的重要洞穴遺址。1990年、1992年、2006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袁家榮與石門縣博物館聯合對1、2號洞穴進行了3次科學發掘。
1號洞穴,洞深14米,高約2米,洞口為弧形,寬2.8米。洞廳里黑暗無光,中央有一巨大的洞頂崩塌角礫,徑約2-3米,角礫的底部有豐富的動物化石膠結堆積。在洞廳東側延伸方向有哺乳動物化石和人類文化堆積。洞穴堆積層次分明,動物化石豐富,多屬典型的華南哺乳動物群,有獼猴、豪豬、竹鼠、虎、豹、獾、東方劍齒象等100多件化石。在化石堆積層中發現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錘等石製品50餘件,以及燒骨和經人類加工的骨器。特別重要的是發現了一段人類左股骨化石、下頜骨1件,以及完整牙齒3顆。2006年5-7月第三次發掘1號洞T7中,又相繼出土了完整人類牙齒3顆,為研究湖南古人類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2號洞穴在1號洞穴左側8米處,略高於1號洞穴。洞口呈弧形,寬10米,高約2米,深13米,內寬9米,動物化石與1號洞相同,也發現有一批打制石器和骨器。
從燕爾洞發現的石器、骨器等工具以及並存的動物骨骼化石和某些動物骨骼化石上有火燒痕跡等推斷,該洞是人類活動的場所。

考古意義

燕爾洞洞穴遺址發掘面積雖小,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古人類文化信息。出土的人類股骨,是湖南境內首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考古學上我們稱之為“石門人”,石門人的生存時代可以從共生的動物化石群得到說明,石門人的生存時代可能為晚更新世的晚期。燕爾洞共有三個化石組地層關係,即I-3組,I-6組和Ⅱ-3組。根據燕耳洞1號洞穴和2號洞穴堆積的地層分析與比較,1號洞穴應為晚更新世,距今約2-10萬年;2號洞穴略晚,已進入晚期“智人”階段,距今1-5萬年。此為本省唯一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點,填補了湖南石器時代人類化石的空白,在考古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石門縣人民政府1989年1月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