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支行

燕支行》以軍旅和邊塞生活為題材。《燕支行》是王維二十一歲時寫的一首七言歌行體邊塞詩,主題是歌頌一位將軍的戰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燕支行
  • 創作年代:唐朝
  • 文學體裁:邊塞詩
  • 作者:王偉
簡介,詩詞原文,注釋譯文,詩詞鑑賞,比較欣賞,

簡介

王維,字摩詰,河東人。工書畫,與弟縉俱有俊才。開元九年,進士擢第,調太樂丞。坐累為濟州司倉參軍,歷右拾遺、監察御史、左補闕、庫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寶末,為給事中。安祿山陷兩都,維為賊所得,服藥陽喑,拘於菩提寺。祿山宴凝碧池,維潛賦詩悲悼,聞於行在。賊平,陷賊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責授太子中允,遷中庶子、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維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寧薛諸王附馬豪貴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得宋之問輞川別墅,山水絕勝,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篤於奉佛,晚年長齋禪誦。一日,忽索筆作書數紙,別弟縉及平生親故,舍筆而卒,贈秘書監。

詩詞原文

〔時年二十一〕
燕支行
漢家天(一作大)將才且雄。
來時(一作時來)謁帝明光宮。
萬乘親推雙闕下。
千官出餞五陵東。
誓辭甲第金門裡。
身作長城玉塞中。
衛霍才堪一騎將。
朝廷不數貳師功。
趙魏燕韓多勁卒。
關西俠少咆勃
報仇只是聞嘗膽。
飲酒不曾妨刮骨
畫戟雕戈白日寒。
連旗大旆黃塵沒。
疊鼓遙翻瀚海波。
鳴笳亂動天山月。
麒麟錦帶佩吳鉤
颯沓青驪躍紫騮。
拔劍已斷天驕臂。
歸鞍共飲月支頭。
漢兵大呼一當百。
虜騎相看哭且愁。
教戰雖令赴湯火。
終知上將先伐謀

注釋譯文

1、作於開元九年(721)。燕支:山名,即焉支山,又作胭脂山。本匈奴地。在今甘肅永昌縣西、山丹縣東南,綿延於祁連山和龍首山之間。(史記·匈奴列傳)正義引《西河故事》雲:“匈奴失祁連、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2、天:全詩校:“一作大。”  
3、來時:全詩校:“一作時來。  
4、辭甲第:用霍去病事。
5、玉塞:指玉門關。  
6、衛霍:西漢名將衛青和霍去病。青拜大將軍(將軍中位最尊者),去病官鏢騎將軍(祿秩與大將軍等),皆曾多次討伐匈奴,立下赫赫戰功。騎將:即騎將軍,漢雜號將軍之一,其地位在大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左右前後將軍之下。武帝時公孫賀曾以騎將軍隨從大將軍衛青出塞(參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7、不數:數不上。貳師:指李廣利。《史記·大宛列傳》載,武帝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軍伐大宛,破之,得良馬三千匹。  
8、咆勃:怒貌。
9、飲酒”句:《三國志·蜀志·關羽傳》載,羽左臂中毒箭,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與諸將宴飲,“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飲酒,言笑自若”。  
10、旆:雜色鑲邊的旗子。  
11、疊鼓:擊鼓。瀚海:指沙漠。
12、笳:胡笳,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類似笛子。天山:古又稱北祁連山、白山,在今新疆境內。
13、麒麟錦帶:繡著麒麟的錦帶。
14、颯沓:眾盛貌。青驪:毛色青黑相雜的馬。紫騮:棗紅馬。  
15、月支:即月氏,古部落名。秦漢之際,遊牧於敦煌、祁連間,後為匈奴所攻,一部分西遷至今伊犁河上游,稱大月氏;其餘進入祁連山區與羌族雜居,稱小月氏。《史記·大宛列傳》:“至匈奴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  
16、伐謀:以智謀伐敵。《孫子·謀攻》:“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詩詞鑑賞

全詩二十四句,按照內容,可以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四句,描寫將軍出征,.君臣歡送的盛況。詩人熱烈讚頌將軍官有雄才大略,他出征皇帝親自為他推車,千官設宴為其送行,壯麗的宮殿和肅穆的五陵的環境襯托,使人物一出場就給人以氣概非凡的印象。第二段八句,盡情地抒寫將軍的英勇超群和為國殺敵的決心。這八句詩,幾乎句句運用典故,以歷史上各種著名的英雄將領來形容這位將軍,寫他不願在京城過安逸的生活,而要去鎮守邊關,抵禦外侮;寫他屹立邊關,猶如一座萬里長城般堅不可摧,寫他所率領的將土也都非常勁健勇適;寫他時刻不忘為國報仇雪恥;寫他的神武過人和談笑自若的風度。這一段已為下一段寫將軍的沙場征戰充分地鋪墊,卯足氣勢。第三段是全詩的高潮。詩人以誇張助手法,奇麗的想像,急促的節奏,具體、生動地描繪這位將軍率領部下艱苦行軍、英勇作戰從而取得輝煌勝利的情景,是詩中最精彩的部分。 “畫朝雕戈白日寒,連旗大旆黃塵沒”一聯,寫將軍率領士兵在大沙漠中行進,戰士們的兵戈,輝映著西北邊疆寒冷的日色;出征大軍的連旗大旗淹沒在彌天的黃塵之中。這裡既寫出了遠征大軍的雄壯氣勢,又渲染了將士行軍的艱苦。 “疊鼓遙翻瀚海波,鳴笳亂動天山月。”兩句更展現出一幅有聲有色、充滿動態的壯閣畫而:重疊的戰鼓聲和此起彼伏的胡笳聲,露天擄地使大摸上沙很洶湧翻騰,甚至使天山上的明月也不停地顫動。透過畫面,我們仿佛看到遠征大軍正在日夜兼程,飛速前進,猶如排山例海,勢不可當。接下去的兩聯,正面描寫敵我激戰的情景。在千軍萬馬向前衝殺的大場面中,詩人迅速地攝取了將軍的一個特寫鏡頭:只見他.身著華美的戰袍,手持鋒銳的兵器,雄姿英發.一馬當先,向著敵人勇猛地衝殺過去。 “拔劍”以下四句,又把鏡頭推開,寫將士沖入敵陣,以一當百,奮勇殺敵.—瞬之間已殺傷了敵軍的主帥,使敵人的騎兵饋不成軍,哀號慘叫。“歸鞍”句,貓寫將軍邊衝殺邊激勵士兵;我們必定要殲敵而歸,大家一起飲灑歡慶勝利。詩的結尾兩句,用議論的口吻,點出將軍善於練兵、用兵,智勇雙全.正是這場戰爭茹勝的關鍵。這同開篇的“漢家天將才且雄”首尾呼應,使將軍的形象躍然紙上。

比較欣賞

同是反映邊塞戰爭,達首詩與《隴西行》在構思、取材、寫法上迥然不同。 《隴西行》從側面選材,速寫一個場景片斷;而《燕支行》很明顯地採取正面表現戰爭的方法,描寫了將軍出征、行軍、戰鬥、獲勝的全過程,展現出一個個或緊急、或悲壯、或激烈的場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