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白柴

燒白柴是布朗族人的賧佛節日,在每年陽曆12月14日。這天晚上,在寨外廣場上搭一座5米高的白柴寶塔,點火焚之。德昂族人認為,天氣寒冷季節已到了,怕佛祖受凍,需燒白柴,給佛烤火,以驅寒冷,增加溫暖之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燒白柴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適宜人群:大多數人
  • 副作用:無
德昂族燒白柴,傣族燒白柴節,簡介,節日來源,節日活動,

德昂族燒白柴

節日活動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燒白柴這天,各家要殺雞備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還要製作各式糯米糕點,用芭蕉葉包好,蒸熟並隨身攜帶相互贈送,相互品嘗各家的風味,新婚夫妻要帶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頭人和長輩家中告拜。

傣族燒白柴節

簡介

每年正月十五,為傣族燒白柴節,系南傳上座部佛教節日。事先由信眾砍來白柴,堆至寺中備用,節日之夜,將白柴堆架如亭,各寺比丘、沙彌集中念經,最後由長老點燃柴亭,一時間鞭炮大作,烈焰沖天,圍觀者人山人海,徹夜輝煌。集中念經的比丘、沙彌由長老率至村外林中修行七日。白天在樹下念經,夜晚在樹下露宿。七日期滿,又匯集廣場念經,通宵達旦。日出後節日結束,比丘、沙彌各回佛寺。
傣族燒白柴節傣族燒白柴節

節日來源

燒白柴節的來歷,據傣文《賧佛經》說:“很久以前,有一對心地善良的夫婦。丈夫叫占羅,妻子叫婆帕。夫妻倆每天趕著牛車到城裡經商,途中總是遇到露宿在樹下的三個僧人。這三個僧人吃的是紅薯、芋頭和果子,日復一日,孜孜不倦地傳教。冬天,三位僧侶仍然露宿在掛滿露珠的樹下,他們經常被凍得不能去尋找食物。一天,商人備好牛車,車上裝滿各種貨物和食物,叫上妻子,離開了家,翻山越嶺向城裡走去。來到樹下,看見這三位身穿袈裟,手持念珠的僧人已凍僵在樹下。僧人們見到夫妻倆,便開口對婦人說:‘你快去找些乾柴來吧!’婦人迅速到樹林找來一大擔乾柴,並馬上燃起了一堆熊熊的烈火。溫暖的火驅走了寒冷和死神,三人的身體終於能活動了。他倆不停地往火里添柴棒,漸漸地三位僧人感到餓了,夫婦倆又真誠地煮了一鍋稀飯,敬獻給他們吃。過後,三位僧人為夫婦倆念經,祝願升火煮稀飯的功德將伴隨他倆九生九世。”從此,人們就把燒白柴當作一種布施而繼承下來了,大家同樣希望得到佛祖的保佑。

節日活動

節前,信眾中的青年男女同到至山中砍白柴,把砍回的白柴扛至佛寺曬乾備用,農曆正月十五日,由男信徒用白柴紮成高4—7米的“亞”安形底座的亭式建築。頂層置油布條,刨花等易燃物。柴亭中懸掛鞭炮。有的亭頂還懸吊著竹木雕品,有竹花、叮琴、刀、駑、劍等。晚九時許,柴亭下已是香菸裊裊、燭光閃爍、一些老年信徒跪拜在柴亭四周,輕聲誦經禱告,其後是圍觀的村民。僧侶被布奘和寨老簇擁著來到柴亭前,由僧侶誦《蘇旦》中的《苤寫》章節,其大意是讚頌佛主偉大至上,向佛祖乞求保佑,消災免難,賜福於民。誦經約半小時。誦畢,一位長老手持長竹竿點燃柴亭頂部的易燃物、頓時鞭炮炸響,火星飛揚,烈焰沖天,孩子們在“火塔”下爭搶著從亭頂掉下來的吉祥物——各種工藝品。一小時後,柴亭化為灰燼,人們紛紛散去。第二天晚上,各家都帶上柴糯米飯稀飯,作為供品送到佛寺。據說,紫糯米粥象徵白象的心肝。
傣族燒白柴節日傣族燒白柴節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